![]() 今天是建筑学家林徽因逝世70周年纪念日。近年,伴随着各界对林徽因的相关研究与挖掘,她的经历与成就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但仍有一些珍贵的往事,未能在历史中留痕。 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向外国驻华使节用英语发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学术演讲。当天,徐志摩为听这场演讲,一早从上海搭乘邮政班机飞往北平,飞机在济南附近遇雾撞山,乘机人员全部遇难。 遍览众多文本,但凡提到林徽因那天的演讲,几乎都是如上的表述。有关徐志摩遭遇空难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林徽因的演讲内容,在数不尽的文本中被轻易略过,踪迹难寻。 ![]() 近来,为出版《重识徽音 林徽因建筑笔记》一书,我们(“认识建筑”编辑团队)力图寻找林徽因这场演讲的相关资料,发现《出版参考》2004年第23期的一篇文章收录了演讲的内容。该文题为《百年徽因 永恒记忆——林徽因1931年在协和小礼堂的演讲》,由张京辑录,现在在网上仍可以查找到。 ![]() 《百年徽因 永恒记忆——林徽因1931年在协和小礼堂的演讲》 在《出版参考》这一期的刊首语中,其编者团队说明当年是林徽因诞辰100周年,故搜罗到她精彩的演讲和致亲友的书信,收入刊中,然而并未写出资料的来源。因《出版参考》是出版界正规刊物,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当我们追溯这篇演讲的来源时,却遇到了难题。 该文确曾被收录入若干正式出版物中,如《一代才女林徽因》(林杉著,作家出版社,1993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但来源均无说明。 《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一部传记作品,文学色彩浓烈,史实与想象交糅,对林徽因的演讲同样做此处理,似乎难以取信。但有趣的是该演讲风格与作者文风截然不同,且其中的建筑相关内容只有可能出自专业人士之手,从这两点上来说反而不像杜撰。 ![]() 遗憾的是,几个月来,尽管遍查文献资料,并辗转向几位林徽因研究资深专家咨询求教,这些疑惑仍然没有得到解答,文章真伪难以分辨。我们本想将该文作为新书《重识徽音 林徽因建筑笔记》的代序,斟酌再三,为求严谨,还是不予收录。下将删去的全文列出,请读者自行辨析。 女士们,先生们: 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而在自然与社会的时空演变中,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那统一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质感的美的形态,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我们不妨先看北平的宫室建筑。 北平城几乎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北平城从地图上看,是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次地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试想诸位先生、女士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有什么感受呢?也许是咄咄逼人的崇高吧!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言,“左祖”指的是左边的太庙,“右社”指的是右边的社稷坛。“旁三门”是指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日坛和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九经九纬”是指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清末以来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所以你可以想象当年马可·波罗到了北平,就跟乡巴佬进城一样吓蒙了,欧洲人哪里见过这么伟大气魄的城市! 吸引了马可·波罗的是中国建筑中,表现出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方,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有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感动了马可·波罗。“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市”是指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王府井大街,是民国以后才繁荣起来的。过去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是北平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前门外的商业区原来是在北平城的西南,元朝的大都建在今天北平城的位置,当然与金旧都有联系。(编者注:元大都与北平城位置大部分重合,前述的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商业区曾是元大都的“后市”。而金旧都位于元大都的西南方,原来在北平城西南部的前门外商业区即是金旧都的“后市”。) 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棋盘式格局,城市总体构图整齐划一,而中南海、景山、北海这三组自然环境的嵌入,又活跃了城市气氛,增添了城市景观的生动感,这是运用规划美和自然美的结合,取得多样统一。正如古罗马角斗场的墙壁,随着椭圆形平等轨迹,而连续延伸,建筑的圆形体,显得完整而统一。但正面效果上,因为各开间采用券柱式构图,形成了直线与弧线、水平与垂直、虚面与实面的强烈对比,这是运用几何手段,求得建筑美的多样统一。但这种美不是形象的,而是结构的。它的艺术魅力因顿悟而产生,其结果却是伦理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讲了中国的皇城建筑,在下一个讲座里,我要讲的是中国的宗教建筑。在此之前,我想给诸位读一首我的朋友写的诗——《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这首诗所反映的宗教情感与宗教建筑的美是浑然天成的: 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这鼓一声,钟一声,罄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地,漫长地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和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 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罄,谐音磅礴在宇宙间——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 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 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感官里,在心灵里,在梦里…… 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青天,白水,绿草,慈母温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 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 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 颂美呀,涅槃,赞美呀,涅槃! ![]()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若该文是林徽因演讲真实内容,可以看到,林徽因在此次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的皇城建筑,尤其从规划布局的角度阐释了建筑群体的“结构美”和“理性精神”。某种程度上,这和她在4个月后正式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中,针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清晰体现的结构理性主义论述观点形成了互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