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场之中,打工人和老板的关系永远是对立统一的,既有相互合作的关系,又有相互排斥的关系。所以,不管是老板还是打工人,如何把握好职场之中的分寸感都是一个极具艺术和技巧的主题。其实也就是对立双方各自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问题。 历史上,功高震主却能全身而退的正面案例有很多,范蠡、王翦、张良、萧何、郭子仪等等都是;但是因为功劳太大而死于猜忌和陷害的功臣就更多了,比较著名的有白起、李牧、韩信、周亚夫等等。 ![]()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秦将王翦在灭楚的时候,一口价地跟秦王嬴政咬死,要想让自己挂帅就必须要给配备60万军队。这事是一个极其经典且营养丰富的职场案例,因为很多人希望通过这件事破译“功高盖主主不疑、位极人臣臣不妒”的职场密码。 但是,悟道这种事情往往是因人而异,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些人就是天天捧着相马图,也找不出一匹千里马,是没办法按图索骥的。而且,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反而容易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所以我们要想真正读懂“王翦伐楚非得问秦王要六十万军队“背后的职场智慧,还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拨开当时的各种外衣,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地分析总结。 ![]() 话不多说,咱们从头开始地进入主题吧。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秦国发展到秦王嬴政时期,鲸吞天下的峥嵘之势已经显露无疑。秦王嬴政亲政以后,极为霸气地清理了秦国朝堂错根盘节的异国亲戚势力,比如赵姬、公子成蛟等等。因为不把这些内部的亲戚关系理顺或者斩断,彻底吞并对方的事情永远都不好办。这种事,就跟本来有关系和感情的兄弟朋友要进行生死之战前必须割袍断义是一个意思。划清界线,动起手来就没有那么多牵扯和顾虑嘛。 在先后灭掉韩魏赵这老三晋兄弟之后,秦国又把燕国的国君给赶到角落里避祸了。 ![]() 终于,秦国要枪口对准跟自己世代联姻的楚国了。宣太后、华阳夫人包括嬴政自己的王后其实都是楚国王室的人,然后当时秦国朝堂还有昌平君、昌国君这样的大佬也是楚国宗室出身。 大战之前,秦王嬴政觉得现在的形势就是高山滚大石、秋风扫落叶了,那么能不能在原有的工作安排上做一点变通呢?前面灭韩魏赵三国和打残燕国,王翦、王贲父子都是首功之臣,如果继续让他们父子充分发挥,多少有点让人心里不踏实。所以,便找来老将王翦和青年将领李信搞了一个低价中标的招标模式,谁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出价更低,就让谁挂帅伐楚。
![]() 这个时候,王翦和李信其实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觉悟。 先说说李信。李信是秦国军中的后起之秀,军事能力早已得到了多次验证,比如在打跑燕国的大行动中他就是骨干。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其实是老板嬴政在给自己更进一步的机会,不然嬴政凭什么让你李信来参与跟王翦竞标呢?王翦无论是从能力、业绩、资历、经验等各方面,都是明显优于你的。所以李信报了一个不高不低的行情价——二十万兵马。这样做,大家都场面上都过得去,至少不会让老前辈王翦太难堪嘛!若是报个十万、八万的,那就太不尊重王翦之前所取得各个光辉战绩了。 ![]() 再说说王翦。这家伙简直就是人老成精的典范,立马就报出了六十万人马的超高价格。因为陪标人就应该有陪标人的觉悟。之前的军事大行动都是由他负责的,老板嬴政突然之间来个公平竞争很明显就是不想王翦继续独家供应了嘛!这是一种要制衡一下王翦的政治信号嘛!李信报了二十万,必须要报一个跟李信相差悬殊的超高价,才能让老板嬴政不难为情,因为即便王翦报三十万或者二十五万,如果综合其他方面,王翦还是很有竞争优势的嘛。所以说,王翦这个人相当懂得职场体面的。老板你想让李信挂帅,我就顺水推舟地帮你得偿所愿。 秦王嬴政听完双方的报价之后,立马定标,把灭楚这个项目交给了青年将领李信。 ![]() 但是大家都是顶级玩家,很多时候玩的就是一个默契,秦王嬴政让王翦落选不会这么直接、生硬的。所以秦王嬴政便开玩笑地“讥讽”了王翦年纪大了,胆气不如从前了。事实上,人家王翦灭赵的时候就年轻吗?所以秦王嬴政这种“讥讽”是一种幌子,真实的潜台词是:老王,不是不相信你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你的报价实在太高了。哪怕你的报价高得不是很多,以我们之间多年合作的交情,这个项目也还是会交给你的。所以,老王你要理解! 王翦能够理解吗?当然能够理解呀!所以顺势便向秦王嬴政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要辞职回家养老了。一个合作了一辈子的老板突然之间把自己的专属项目交给了一个年轻人,你不表现出一点情绪出来,这能说得通吗? 朋友们,好好看看吧!我们都说在职场之中混,要照顾别人的体面、要培养与他人的默契,嬴政、王翦和李信都是教科书级别的顶级示范。表面上互不对付,实际上心有灵犀。 ![]() 李信领兵出征一开始,进展是相当顺利的。这也证明人家李信并没有狂妄自大,20万大秦锐士确实不是没有灭楚的可能。 但是,李信的运气不是太好,就在他率领秦军逐渐逼近楚国首都的时候,他的后方出现了突发状况(极有可能是昌平君回国造反了)。陷于背腹受敌困境的李信只能向鄢、陈方向回军,因为被楚国名将项燕率军追击,吃了个大败仗。 这件事咱们要多说一句哈,按照秦国的军功制,如果李信真的是因为自身原因而吃了大败仗,他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但是李信在秦国灭楚之后,再次成为了灭燕的主将之一。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这次秦军灭楚不利不是李信的原因,而是昌平君潜逃回国举兵反秦事发突然,李信就是一个受害者。 ![]() 秦军铩羽而归,秦王嬴政是必须要找回这个场子的。因为舞台已经搭好了,剧组前期宣传也散播出去了,不然突然就因为主角发生点意外,就宣布这个剧无限期停拍了呀!换角也要把这个剧给拍圆满了。 所以,秦王嬴政又主动去请资深老演员王翦出山来担纲男一号了。 这个时候,一些熟知历史的朋友应该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与白起之间的故事,感觉当下这一幕就是一个翻版。但其实这两件事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哈,秦昭襄王和白起之间的矛盾那是真的,而秦王嬴政和王翦之间的矛盾是半真半假。 尽管它们有些内在区别,但在形式上却是惊人类似的。王翦也跟当年白起一样,表示自己生气了,身体不好了,没办法去上班。咱不能让世人感觉自己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类人。我们打工人也是有尊严的,所以老板你要理解。 ![]() 秦王嬴政多聪明的一个人?也是秒懂。立马就给王翦台阶下。老王呀,以前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但这次真的是没你不行了,咱们就都别矫情了,这事就拜托你了。 话到了这份上,其实后面的都是明牌了。王翦怎么样才能体面地去挂帅?首先必须是得按照他之前的报价给他匹配资源嘛!要是少了,王翦不就变成自己打自己脸了?然后,王翦还必须提出一些额外加价,这样才会让事情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所以,在秦王嬴政答应王翦配兵60万的同时,王翦趁机向秦王嬴政索要大量的田地和豪宅。嬴政当时还不太理解,王翦明明啥都不缺了,咋还这么贪财呢?在王翦解释这是给子孙后代积攒奶粉钱后,才会心地开怀大笑起来。
![]() 就这样,王翦带着60万秦军奔赴灭楚战场了。 但是在行军途中,王翦就各种写信给嬴政,要他抓紧时间兑现之前的利益承诺,自己对那些财产可是看得相当重的哦。 然后抵达战场之后,王翦又把当年李牧打匈奴的那一招学会了,每天就是带着将士们喝酒聊天看节目,根本不提打仗的事。 但是王翦这一招,其实跟李牧打匈奴又不完全一样,反而更像秦国长平之战的打法。其目的就是通过巨大的战略威胁去消耗楚国实力,让楚国内部扛不住压力而主动进攻,进而以逸待劳地吞掉楚军主力。 ![]() 有时候,不管大家愿意相信与否,强者在战术选择上就是占据绝对主动权,他们往往怎么选择都是对的,而弱者怎么选择都是没用的。王翦这一招其实就是阳谋,跟我耗你们迟早是个死,逼着你们方寸大乱地主动跟我寻求决战。生活永远都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弱者就一定喜欢冒险,而是他们除了冒险一试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最后,楚王跟长平之战时的赵王一样,不断地以最高领袖的身份催促项燕主动发起进攻。而项燕跟赵括一样,无奈地主动攻击秦军,最后被早已做好挖坑准备的王翦合围歼灭。 这一战,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各方面都高度相似,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多揣摩几遍。反正王翦最后是借机把楚国给彻底打断气了。那些对赵括责备求全的朋友,其实我很想听听你们会怎么评价楚国名将项燕? ![]()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但精髓却真的不止上述那些精髓。咱是想把这件事尽量跟大家说透,所以再综合地给大家逻辑推演一遍。 第一,秦王嬴政同时找李信和王翦商量伐楚大事就是一个标准的职场信号,就是秦王嬴政不想王翦继续疯狂立功了。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这是秦王嬴政在集思广益哈!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也。当过老板的朋友就知道,没有几个老板会随便改变原有的良心秩序的。王翦一直相当好使,正常情况下,嬴政是没有任何理由要让李信来竞争上岗的。事情越大,老板越会注重风险控制的。 秦王嬴政这一招就是在跟王翦摊牌,老王你已经到了人生巅峰了,多让点机会给年轻人吧。李信这小伙子在对燕作战中表现突出,我觉得可以重点培养一下,你觉得呢?这是秦王嬴政要培养青壮派的军方代表的政治信号。 ![]() 第二,秦王嬴政为什么敢在灭楚这么大的事情上去赌李信这个青年将领?其实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秦国的军事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了,容错率极高;其次是李信这个人确实很优秀、很出色,早在之前的战争中证明过自己了。 秦王嬴政感觉,让一个优秀的青年将领带领20万亲军精锐去灭楚应该是问题不大的,这样既可以借机扶持李信在军中跟王翦分庭抗礼,又可以减少自己的财政投入,还可以让秦国预留更多的后招,不至于一上去就是“长平之战”那样的梭哈局。 ![]() 第三、王翦为什么开口就要60万军队?要知道60万军队几乎就是当时秦国的举国之兵了,正常情况下,秦王是不可能一次性交给任何人的,因为这背后的安全风险实在太大了。 这正是王翦的聪明之处,很好地迎合了秦王嬴政并保护了小将李信,还试出嬴政对其的信任和付出底线大致是什么了。 嬴政已经是明显想让李信替代自己了,漫天要价就嬴政心里更理所当然一些嘛;同时,自己要价高一点,万一李信进展不是很顺利,也会有更高的解释空间。王翦这种成名已久的老将灭楚都要60万人,我带着20万人去灭楚,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就更加容易被理解吗?但是,最重要的是一点是王翦试出了嬴政的对自己的容忍底线,我已经知道你开始忌惮我的功劳太大了,已经不太信任我了,所以我一开口就要你的全部军事家当,你不愿给是本分,但是如果你最终敢给、愿给,说明你至少没有把我当成假想敌人去对待。 ![]() 第四、秦王嬴政在确定让李信挂帅之后,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嘲笑王翦年老胆小呢?这个前面已经解释了,这是一种顶级的智慧和默契。一方面让王翦能够坦然地接受丢失帅位的结局,因为我觉得你年老胆小了,你可以理解是我糊涂了,有一天我发现我错了,自然会向你赔礼道歉的;另一方面也是鼓励李信,知道我为什么支持你了吗?所以要锐意进取、把握机会,别给我丢人。 所以,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可以制造矛盾和冲突都是坏事,制造问题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 第五、王翦在夺帅失败之后为什么要置气地称病辞职?并不是王翦受不了任何委屈,而是他必须要这样回应。 王翦这么做有三个方面的用意:第一个是通过这种发脾气的行为让其他人都看到,自己是敢于表达情绪的,同时也证明自己是跟李信进行过激烈竞争的;第二个就是让秦王嬴政就坡下驴,你不要觉得让李信取代了我的帅位心里过意不去,咱已经发泄过自己的愤怒与不满了;第三是趁机向嬴政传递一个信息,自己不是什么都藏心里的阴险小人,而是直来直去的钢铁汉子,你完全可以对我放心。 ![]() 第六、嬴政请王翦再次出山时,他为什么要继续装病?还趁机向秦始皇索要了大量的良田豪宅?这其实只要大家理解了现在年轻情侣闹矛盾之后又要和好的事情,大概率秒懂。 之前可是我王翦在全力地配合你嬴政,是我受了委屈。现在你也觉得你错了,过来跟我和好了。要是我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你以后还会珍惜我吗?不会的!因为你觉得让我受委屈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怎么会珍惜我呢? 爱我就请证明自己的爱。怎么证明?满足我呀!怎么满足我呢?我贪财,赶紧给我买别墅呀! ![]()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王翦通过这些动作,让嬴政觉得他是一个可控之人。利益关系之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放心逻辑其实不外乎自己能够制裁得住或者满足都得了对方。王翦就是通过告诉嬴政“自己对他还有欲望诉求”的方式,让嬴政感觉放心的。
包括后面在行军途中,王翦多次写信给嬴政去讨要封赐,其实就是要把自己贪财的形象夯实。让嬴政觉得财迷不可怕! ![]() 总而言之,我们很多人简单地把王翦这次事件理解为自污求全、激流勇退,其实都是不全面的。它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系统工程。 首先,如果你面对的老板是一个天然小心眼的人,大家是千万不能去对他狮子大开口的,否则本无杀你之心,却立马恨不得要你死了。我们开玩笑也好、真情流露也罢,其实都是需要根据对方的状态来把握自己的分寸的。 其次,利益大事上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所以大家要懂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王翦灭赵的时候怎么没这么跟嬴政讨价还价?情况不一样嘛!现在是嬴政明显不想让他继续挂帅了,自己搞出点离谱行为,大家都能体面地下台嘛。 ![]() 然后,像王翦这种开出天价让老板合理地拒绝自己和之后的趁机加价让老板对自己放心。其实跟今天“一分钱一分货”的商业运作逻辑比较相似,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你首先要绝对把握去保证自身的品质才能去试探性溢价。否则,你将会遭受到更加剧烈的打击和报复。 最后,其实所有的明哲保身都必须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并不是敢给自己的形象泼脏水的人就一定能够被老板容忍,一句话要看对方的真实需要哈。比如你的价值产出并不大,要是敢主动去惹事,那就不是自污了,而是自杀了。比如对方已经下定决心要弄死你却苦于没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时你去自污了,让简直就是把杀人的刀送到了对方手里。 ![]() 总而言之,王翦自污的明哲保身学问,并不是简单地暴露自己的欲望和短板,而是在对知己和知彼、对时机的把握、对背景的选择、对后果的评估、对程度的均衡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王翦的案例就摆在那里,可学到其精髓的人并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