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固两次力荐清河王刘蒜继承帝位,结果如何?

 写乎 2025-04-02 发布于四川

作者:许云辉

公元147年冬,因力荐清河王刘蒜继承帝位而遭免职居家的李固祸从天降,被大将军梁冀逮捕入狱。

原来,一帮别有用心者在清河国谋反,诛杀国相,大肆散布“欲立清河王(刘)蒜为天子”的政治谣言。这帮人被逮捕法办后,梁冀猛然意识到这正是置政敌李固于死地的良机。他立即诬陷李固参与图谋,下令将李固逮捕入狱,直接判处腰斩。

消息传出激起公愤,数十名正直名士跪在皇宫前为李固鸣冤叫屈。临朝摄政的梁太后为平息民愤,诏令赦免李固。李固踏出监狱大门,立刻受到众人欢呼迎接,“京师市里皆称万岁。”

梁冀“闻之大惊”,生怕李固的名声与美德终将伤害到自己,便重提李固力挺刘蒜为帝旧事,成功激怒因此事一直对李固耿耿于怀的汉桓帝。李固再次身陷囹圄,惨遭杀害。 

李固为何两次力挺刘蒜为帝?

(一)拒绝拼爹

李固的父亲是位列三公的司徒李郃,位极人臣,德隆望尊。李固如欲凭借父亲人脉步入仕途易如反掌,他却拒绝拼爹,改名换姓游学京师十余年,精通“风角、星算、《河图》、谶纬”之术,隐然成为“博览古今”的新一代大师,被各级官府或推举或征辟入仕。李固志向高远,均以体弱多病辞谢。

汉顺帝因地震、山崩、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诏令三公九卿举荐贤才以备征询。公卿们一致举荐“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时莫及”的李固为代表,应对汉顺帝询问。

李固胸有成竹回答汉顺帝提出的“当朝有何弊病”及“为政应当如何”两大难题,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深刻指出乳母受宠及宦官擅权弊端。汉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立即将乳母搬移皇宫,吓得胡作非为的宦官们“悉叩头谢罪,朝廷肃然。”李固大放异彩,被封为议郎(皇帝高级顾问)。

(二)为政第一

李固因遭报复愤然辞职归隐,被大将军梁商诚聘出山后,竭诚辅助梁商整饬法纪、劝谏梁商营救被权宦诬陷的正直大臣、上疏提供恩威并施方略帮助朝廷平定五岭之外的少数民族叛乱。

李固出任荆州刺史和泰山太守期间,剿灭盗匪,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朝廷巡视组至兖州巡查后,“表奏泰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

李固被征召回朝廷为官,上疏建言汉顺帝“安国者以积贤为道”,同时举荐一批优秀人才。汉顺帝从谏如流,当日便下诏将这批贤才或征召为官或升职,且将李固提拔为大司农(财政部长)。 

(三)质帝即位

汉顺帝驾崩,太子刘炳“即皇帝位(即汉冲帝),年二岁。”,梁太后临朝称制,任命李固为太尉,与太傅赵峻与长兄大将军梁冀组成权力核心“三人团”。

李固得知梁太后欲待各路诸侯王聚齐京城后才为汉顺帝发丧,便列举远至秦始皇驾崩后胡亥与赵高秘不发丧最终害死扶苏“以至亡国”的陈年旧事,近到二十年前汉少帝刘懿驾崩后因阎皇后秘不发丧导致西钟政变的前车之鉴,成功说服梁太后“即暮发丧。”

汉冲帝即位数月便“崩于玉堂前殿,年三岁。”梁太后悲恸不已,诏令为汉冲帝选择墓地修建陵园。李固建议因地制宜,在汉顺帝宪陵内修建陵园安葬汉冲帝,“太后从之......葬孝冲皇帝于怀陵。”

李固等重臣一致看好为人严谨持重、言行举止有气度的清河王刘蒜,认定他是最佳皇位继承人,将其紧急征至京师;而梁冀与妹妹梁太后将梁氏利益放在首位,早在汉冲帝病重期间,便将年仅八岁的千乘王刘缵征召至洛阳都亭。

李固引经据典劝谏梁冀应该选择“长年高明有德,任亲政事者”,力荐“年长有德”的刘蒜为帝。梁冀早就“欲立幼主而专其权”,与梁太后“定策禁中”,宣布将刘缵立为新君,“是为(汉)质帝。”

刘蒜在京师静候佳音期间,对登门拜访的权宦曹腾颇有怠慢,招致曹腾忌恨,由此埋下祸根。皇帝梦破碎后,刘蒜悻悻离开京城重返封地。

(四)辅助太后

李固提出一系列匡正社稷的建议,均被梁太后采纳,天下人由此盼望自此政治清平。梁冀出于猜忌与专权,对李固充满妒忌与猜疑。

李固大刀阔斧将百余名汉顺帝时不按正规程序任命的官员悉数罢免后,这些人气急败坏在梁冀授意下上表诬告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请求梁太后诛杀李固。梁冀里应外合,请求梁太后令有司查办李固。梁太后深信李固为人,置之不理。

汉质帝“少而聪慧”,曾当着朝臣面指斥梁冀是“跋扈将军”。梁冀“忌帝聪慧,恐为后患”,遂起杀心,“使左右置毒于煮饼而进之。”汉质帝毒发驾崩时,李固“伏尸号哭”,弹劾御医误诊。梁冀生怕实情败露,百般阻挠,内心对李固恨之入骨。

(五)力挺刘蒜

朝廷再次面临择立新君难题。

正巧,梁太后数月前将十四岁的蠡吾侯刘志征召至洛阳夏门亭,欲将妹妹下嫁刘志。 梁冀与梁太后密谋,初步达成拥立刘志为帝的共识。

李固联合多名重臣,旗帜鲜明“皆以为清河王(刘)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朝廷莫不归心”,坚决反对梁冀提出的人选。梁冀虽“愤愤不得意”,却又无可奈何。 

关键时刻,权宦曹腾意外成为改写历史之人。

曹腾为报刘蒜当年轻慢自己的一箭之仇,深夜潜入梁府煽风点火:“大将军在朝廷日理万机,树大根深。但宾客如云,鱼龙混杂,时常干出违法乱纪之事。清河王严正公明,如被立为新君,'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

·    梁冀下定狠心,在次日重新召开的会议上,“意气凶凶,言辞激切”,杀气腾腾宣布必须立刘志为帝。公卿们“莫不慑惮”,异口同声表态:“惟大将军令!”李固“反对”二字刚出口,梁冀便“历声曰:'罢会!’”

·    李固“复以书劝(梁)”,梁冀被彻底激怒,撺掇梁太后先将李固免职,迅速将刘志立为汉桓帝。

·    一些曾被李固处理过的宦官趁机在汉桓帝前上眼药:“陛下,您即皇帝位前,曾遭李固等人强烈反对,说您能力有限,担不起承继大汉宗祀重任!”汉桓帝偏听偏信,心底对李固充满怨恨。因此,当李固被梁冀再次抓捕入狱后,默许梁冀斩草除根。于是,一代名臣,含冤而死。

·      李固明知梁冀兄妹一手遮天,为何还连续力荐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清河王刘蒜为帝?

李固在首次推荐刘蒜称帝时,便旁敲侧击劝谏梁冀:“希望大将军以天下为重,仿效周勃(西汉开国功臣,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汉文帝)、霍光(西汉权臣,废黜海昏侯改立汉宣帝)以国家利益至上拥立新君,切不可模仿邓太后(汉和帝皇后,先后将刚满周岁的汉殇帝与年方13岁的汉安帝推上帝位)、阎太后(汉安帝皇后,将十来岁的“北乡侯(刘)懿,立为皇帝”)为“欲久专国政”,拥立幼弱君主。梁冀置之不理,将汉质帝扶上皇位。

汉质帝驾崩后,李固与司徒和司空联名致信梁冀,以霍光错立海昏侯后“忧愧发愤,悔之折骨”的历史教训,劝谏朝廷迅速确立皇位继承人,并旗帜鲜明表示三公及重臣一直看好清河王刘蒜。

显而易见,李固两次力推刘蒜为帝,绝非个人情感或利益关联,而是出自对东汉朝廷发自内心的忠诚,以及对外戚干政导致皇权旁落的极度担忧。因此,苏辙高度评价:“李固内无愧于其心,外无负于其人,东汉名臣,如固一二人耳!”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