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时,满城的花瓣像粉色的雨,可你分得清哪片是桃花、哪片是梨花吗?今天咱们就捧着一杯桃花茶,聊聊这朵被古人称作“五木之精”的奇花。桃花之名,最早见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记载。汉代《尔雅》称其为'旄”,取其花蕊如旌旗垂旄之态。《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令人好颜色'之效。至唐代《千金方》已将其列为美容圣品唐代《本草拾遗》始载其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述:'桃树处处有之,三月开花,红白二色,其花最易飘落,故曰桃花。'在道家典籍中,桃花与长生之说相系,《太清草木方》记载西王母蟠桃三千年一开花,桃花是西王母蟠桃园的精灵幻化。花瓣落入人间化为治病良药。《神农本草经》将桃花列为中品,载其'利水,活血,通便'。 ![]() 01 — 今日分享中药——桃花 ![]() ![]() 桃花三候 ![]()
《淮南子》有载:'桃始华,天地气交。“古人观桃树荣枯为时令信标,将整个花期划分三候:一候桃枝泛青,树液初动;二候花苞含羞,蓄势待绽;三候落英缤纷,气归根系。 古人观天象以察时序,发现每年惊蛰前后,桃花初绽、盛放、飘零的三个阶段,恰好对应着天地阳气由萌发至鼎盛的关键转折。医家将这三个九日周期命名为'初候'“次候”“末候”,每个阶段采集的药材呈现出迥异的药性特征。 江南药农至今传承着'三候九采'的古法:寅时采花避露重,辰时取蕊纳阳气,午时收瓣存药性。北宋太医局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初候采摘的桃花需带晨露,取其生发之气,用以配制疏肝解郁的桃花散;次候花朵完全舒展时采收,晾晒后制成安神宁心的桃花枕;末候花瓣将落未落之际,则与当归、白芍配伍,成就调理气血的名方'三候汤'。 四芳 辨微 ![]() 观察以下几处细节: ![]() 樱花的花瓣有个小缺 ![]() ![]() 桃花是没有柄的,贴着枝条生长,而且花瓣没有小缺 ![]() ![]() 梨花花柄较长,成簇开放 ![]() ![]() 海棠的花较小,桃花较大。 ![]() ![]() 杏花盛开时花瓣下无叶子 ![]() 美食 桃花酿 ![]() 桃花酿 制作桃花酿酒的过程堪称与自然的对话。晨曦初露时分的花枝最为矜贵,需以竹剪轻取将开未开的花苞。老酿酒师常说:'沾了夜露的桃花酿得出月光,沐了晨光的桃花留得住朝霞。'经过七蒸七晒的古法处理,这些娇嫩的花瓣在陶瓮中与糯米相逢,发酵时的气泡声恰似春雨叩窗。待到来年惊蛰,启封的刹那,整个春天的芬芳便化作舌尖的云霞。 ![]() 好物推荐 ![]() 02 — 言归正传说功效 性味归经 桃花性平味苦,归心、肝、大肠经,如春风入体,能疏通三焦。其妙处在于'破而不伤',《千金方》载其'利宿水痰饮,积滞'。 ![]()
《肘后备急方》用桃花末调鸡蛋清敷患处治疮疡,《扶寿精方》以桃花煮水熏蒸治疗头风。 常见配伍 ![]() 黄金组合:桃仁(增强活血)、茯苓(利水协同)、当归(养血润燥)与茯苓同用利水不伤阴,佐以薏苡仁则祛湿健脾。但需避与附子同用,恐增毒性反应。 古人用桃花常取'以花制花'之妙。配红花可解妇人经闭腹痛,伍茉莉能疏肝解郁,佐蜂蜜润肠通便。岭南民间有'三花饮':桃花3克,金银花2克,代代花1克,沸水冲泡,治春困头重如裹。但切记每日用量不过5克,连服七日必停。 孕妇禁用!便溏者配炒白术,煎服用量3-6克为宜,超9克易致腹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