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忘己”,“脱相”,修道必经之路

 地瓜5gbq29yd5l 2025-04-02 发布于湖北
图片
有朋友说最近很容易忘记事情,非常担心“老年痴呆”,于是通过种种刻意训练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

其实,能“忘”是一件好事。

当代学者牟宗三说过:“道家的智慧是'忘’的智慧。”这里的忘,兼有解脱、化解、消减、摒弃等多重含义。

佛禅讲究“放下”,何为放下?就是凡事看得开,不计较,卸掉多余的负担,让心变得更轻盈。其实,这就是一种解脱、豁达的心态,学会主动“忘记”,更是人生的高级智慧。

0

1

忘己


己,一般是指“自我”。

在庄子笔下,有两种自我,一种是与道相对的,世俗的我,如《齐物论》中,借南郭子綦谈论“今日吾丧我”的命题;另一种则是与道为一、与天地万物合一,超脱的我,也就是本真的我,本质的我,本自具足的我。

“今日吾丧我”,“吾”是小我,欲望之我;“我”则是世俗的我;这句话就是,今天我摒弃了偏执的我、抱有机心、成心和成见的我。所以《知北游》有“吾身非吾有也”这一句。

庄子在《天地》篇说:“其动止也,其死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这是篇讲述孔子向老子问道的情节,老子讲解了如何治道:人的动静、生死、穷达都不是自己可以安排的。一个人所能做的,是从外物、自然中超脱、化解出来,这样的状态就叫做“忘己”。

可以忘掉自己的人,才能与天地合一。也就是说,圣人必须学会忘己。己而能忘,天下又又何足挂此。物我兼忘,事理俱忘,方可冥会自然之道。

0

2

忘物

庄子之道,根本的出发点是“虚而待物”,悟道本真。忘不仅在己,更在于物,忘名、忘利、忘情,为的是减去心理负担,免除无谓的干扰。 

《大宗师》里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唯有忘记彼此,才能真正的遨游于天地,而不是在彼此纠结中斤斤计较。

庄子借得道的女偊说出了修道的必经之路:“忘”的功夫,要通过“三外”的路径,实现“三无”的境界。“三外”是指:“三日而后能外天下”,遗忘世故,放弃对外界的关注;“七日而后能外物”,忘掉万物,包括功名利禄,不为外物所役;“九日而后能外生”,最后生死也置之度外,心境澄明清澈,这样才可能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最高境界。

《山木》有言:“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主宰外物却不被外物牵制,才能避免“人为物役,心为形役”,防止名累、物累、势累、情累,从而保持身心的自由。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的失去,在另一种条件中则会生成。

苏东坡深得庄学,曾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能超然物外,无怪乎东坡豁达也。

0

3

写在后面

无论是庄子的忘己、忘物,还是坐忘、静观,其实都是强调“忘”的功夫。

庄子笔下写了很多神乎其技的工匠,例如“削木为鐻”的梓庆,之所以鬼斧神工,其实是在斋戒的过程中逐渐忘物、忘己。他在斋戒三日后,忘了奖赏爵禄;斋戒五天后,忘了毁誉巧拙;斋戒七日后,忘了自己的身体,只专注于技巧,才进入树林看到了木材的自然本性,从而巧夺天工。

想要悟道,必须走“忘”这条路。难怪乎禅宗五祖将衣钵传给了六祖慧能,而不是神秀。因为“本来无一物”就是“忘”的境界,从菩提树和明镜台各种相中跳脱出来,才能“四大皆空”。

佛家的“空”,对应道家的“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只有清空虚静的心,摒弃任何尘垢杂念,才能悟出大道,生出智慧,进入清澈澄明的境界。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