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 忘己 0 2 忘物 庄子之道,根本的出发点是“虚而待物”,悟道本真。忘不仅在己,更在于物,忘名、忘利、忘情,为的是减去心理负担,免除无谓的干扰。 《大宗师》里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唯有忘记彼此,才能真正的遨游于天地,而不是在彼此纠结中斤斤计较。 庄子借得道的女偊说出了修道的必经之路:“忘”的功夫,要通过“三外”的路径,实现“三无”的境界。“三外”是指:“三日而后能外天下”,遗忘世故,放弃对外界的关注;“七日而后能外物”,忘掉万物,包括功名利禄,不为外物所役;“九日而后能外生”,最后生死也置之度外,心境澄明清澈,这样才可能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最高境界。 《山木》有言:“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主宰外物却不被外物牵制,才能避免“人为物役,心为形役”,防止名累、物累、势累、情累,从而保持身心的自由。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的失去,在另一种条件中则会生成。 苏东坡深得庄学,曾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能超然物外,无怪乎东坡豁达也。 0 3 写在后面 无论是庄子的忘己、忘物,还是坐忘、静观,其实都是强调“忘”的功夫。 庄子笔下写了很多神乎其技的工匠,例如“削木为鐻”的梓庆,之所以鬼斧神工,其实是在斋戒的过程中逐渐忘物、忘己。他在斋戒三日后,忘了奖赏爵禄;斋戒五天后,忘了毁誉巧拙;斋戒七日后,忘了自己的身体,只专注于技巧,才进入树林看到了木材的自然本性,从而巧夺天工。 想要悟道,必须走“忘”这条路。难怪乎禅宗五祖将衣钵传给了六祖慧能,而不是神秀。因为“本来无一物”就是“忘”的境界,从菩提树和明镜台各种相中跳脱出来,才能“四大皆空”。 佛家的“空”,对应道家的“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只有清空虚静的心,摒弃任何尘垢杂念,才能悟出大道,生出智慧,进入清澈澄明的境界。 END |
|
来自: 地瓜5gbq29yd5l > 《庄子老子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