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治、演出与创作:监狱戏剧的 三种理念和实践 沈亮 内容摘要:监狱戏剧是指在监狱服刑人员这一特别群体中开展的戏剧活动。虽然在漫长的监狱历史中,存在服刑人员自发零星的戏剧行为,但到20世纪下半叶,戏剧专业人士才开始与监狱方合作,开展自觉的监狱戏剧活动。20世纪末,监狱戏剧的实践和理论日益丰富,开始进入公众和学术视野。戏剧家在监狱里开展的戏剧活动有三种基本理念导向: 行为矫治、艺术表达和实验创作。在上述三种不同的理念导向下,监狱戏剧在故事内容选择、戏剧创作方法、戏剧最终呈现上都有明显的差别。研究监狱戏剧的不同理念及实践,能让我们认识到戏剧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方式的丰富性,给不同人群中戏剧活动的开展带来借鉴意义,同时也能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戏剧理论,促进戏剧与社会的融合。 关键词:监狱戏剧 行为矫治 艺术表达 实验创作 中图分类号: J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943X-(2025)01-0130-11 ![]() 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教授、博导,全国首届中小学美育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第四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戏剧与影视分委会召集人。主要从事戏剧教育和戏剧编剧的教学和实践。“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的特色培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入选“2023年度上海市东方英才教师项目”;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全国艺术学科课题“上海大世界——都市化进程中的综合娱乐文化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研究”和“戏剧参与都市社区建设——国际经验和本土实验”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主要著作有《大世界——综合性娱乐场馆的经验之道》《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在美国戏剧刊物《戏剧评论》(The Drama Review)上发表论文多篇。 20世纪开始,如何看待监狱,如何看待监狱中被关押的人,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监狱不再仅仅是惩罚犯罪的地方,对犯罪分子进行改造、矫治并让他们再次融入社会成为监狱的重要目标。从中国对监狱里被关押的人的称谓变化上,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中使用的是“罪犯”这一称谓。2004 年《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出台,将“罪犯” 改为“服刑人员”。“'服刑人员’是一个感情色彩极低的词……不带有任何时候歧视之义,而'犯人’、'罪犯’, 明显是一个感情色彩极浓的概念,其中含有的贬损之意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格差别的成分。”[1] 随着对监狱认识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戏剧工作者开始与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一起与监狱合作,在监狱的服刑人员中开展戏剧活动,形成了监狱戏剧(Theatre in Prison/Prison Theatre)这一应用戏剧类别中的正式名称。监狱戏剧的带领者在服刑人员中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戏剧活动,使服刑人员有机会通过肢体、思想和精神各层面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经历,在隐喻性和超越性的审美时空中体认如何做人,重获做人尊严,并做好重新融入社会的准备。在中国,监狱戏剧的实践始终是在中国司法系统的主导下开展的,是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推行的艺术促进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一部分。中国的监狱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和矫治工作。2009年,《关于加强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艺术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在世界各国监狱戏剧实施的过程中,因为不同的理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导向,一是矫治导向的戏剧应用活动,这类活动中的戏剧活动是从属于心理矫治活动的,希望产生直接的行为矫治效果;二是艺术表达导向的戏剧排演,这类活动追求整体的戏剧演出,以艺术表达为重点,对服刑人员也必然产生间接的矫治效果;三是在监狱这一特殊场域的戏剧创作实验,戏剧工作者试图通过监狱戏剧更深刻地体现监狱这一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向社会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 一、 欧美监狱戏剧的当代实践 1957年11月19日,美国著名的社群戏剧剧团旧金山演员实验剧团在加州圣昆丁监狱为1400名服刑人员演出了《等待戈多》,获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反响。马丁·艾斯林在1961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的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监狱服刑人员对该剧的充分接受与荒诞派戏剧之间意味深长的联系,甚至明确表达《等待戈多》在监狱里的这次演出是研究荒诞派戏剧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要是圣昆丁监狱的犯人对《等待戈多》作出了响应,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他们自己对时间、等待、希望与绝望的体验,是因为他们在波佐和幸运儿的那种施虐受虐狂式的互相依赖中,在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之间争争吵吵的爱与恨中认识到了他们自己的人际关系中的真实。”[2]基于该书的传播效应,在监狱里为服刑人员演出戏剧这样有意思的事情也开始为世界各国的戏剧人士所知晓。 随着现代监狱观念的不断变化,送戏进监狱进行公益演出的现象越来越多。1989年到1991年之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和国家剧院到英国的布罗德莫精神病院演出《哈姆雷特》《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报还一报》《李尔王》等莎士比亚剧作,成为了戏剧和监狱系统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布罗德莫精神病院,是英国安全级别最高的精神病院,里面收治了500多病人,他们都是被法庭判决必须来此的人,如果不是精神有问题,绝大部分都应该被判入狱,其中不乏上了新闻的连环杀人、强奸案件的施暴者。布罗德莫精神病院在英国就是因此而闻名的。一系列的演出活动结束后,演出的倡议者和推动者穆瑞·考克斯(Murray Cox)主编了一本论文集《莎士比亚来到布洛德莫——演员们来了!安全精神病院里的悲剧演出》[3]。如果没有这本论文集,这次系列演出大概也会像诸多监狱的剧团演出一样销声匿迹。在这部关于监狱剧场实践的论文集中,有医院护士撰写的详细的介绍,也有对演员和导演的详细访谈,更有心理咨询界对在监狱中开展戏剧治疗的设想和介绍。 但这里所论述的监狱戏剧,并不是戏剧工作者送戏进监狱,而是戏剧工作者带领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演戏。 2012年,意大利影片《凯撒必须死》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影片以纪录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了戏剧艺术家在意大利罗马的雷比比亚监狱里为重刑犯排练莎士比亚剧作《裘力斯·凯撒》的过程。自2002年,意大利的戏剧导演法比奥·卡瓦利(Fabio Cavalli)就在罗马著名的雷比比亚监狱里成立了雷比比亚剧团(Rebibbia Theatre),带领服刑人员排练经典戏剧作品,每年小范围对外公演,迄今已有40多部戏。电影中描述的监狱戏剧在当今世界其实也早已不是凤毛麟角的个别案例。在意大利,除雷比比亚剧团外,监狱戏剧的先驱阿曼多·蓬佐(Armando Punzo)在1987年成立了“城堡剧团”(Fortress Company),作品已经获得了多项意大利戏剧“乌布奖”,他主要在监狱里排演了如《暴风雨》这样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IN单元的艺术总监奥利维尔·皮(Olivier Py)多年训练阿维尼翁监狱服刑人员演出,如《安提戈涅》《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哈姆雷特》等戏剧。 世界各国的监狱戏剧活动,属美国的实践较早。1977年,美国联邦司法系统中的执法协助局(Law Enforcement Assistance Administration)和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共同举办了涉及54个州和联邦惩戒机构的艺术家项目,在国家层面上倡导艺术进监狱。此时因为地区性剧院的长足发展,美国各地的戏剧与其他艺术一起,开始进入监狱系统。加利福尼亚州1977年成立的“矫治中的艺术”(Arts in Correction),纽约州1996年成立的“通过艺术康复”(Rehabilitation Through the Arts)项目都有活跃的戏剧活动。1995年肯塔基州的路德·拉科特(Luther Luckett)矫正中心成立的“狱中演莎剧”(Shakespeare Behind Bars),则是“狱中读书” (Books Behind Bars)项目的延伸。纪录片《狱中演莎剧》详细记录了服刑人员在排演《暴风雨》中的探索剧本、排练,到最终表演的过程,聚焦于服刑人员如何通过剧中人物来映射和对话自己的内心世界。该纪录片还获得了桑戴斯电影节的大奖,某种程度是监狱戏剧的又一次大众普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扮演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越狱犯人的蒂姆· 罗宾斯(Tim Robbins)在1981年于洛杉矶创立的演员班(Actors Gang)剧团,在加利福尼亚开展了一项公益性的监狱项目,采用意大利即兴喜剧的方法帮助服刑人员学会情绪控制。 英国继美国之后,成立了多家专门从事监狱剧场的剧团,如成立于1977年的 “决裂剧团”(Clean Break)是伦敦一家主要为服刑、刑满释放或保释的女性提供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机会的剧团。刑满释放人员的戏剧作品曾在爱丁堡戏剧节、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皇家宫廷剧院的剧场,剑桥大学和约克大学等学校公开演出。除了创作,决裂剧团还与中央皇家戏剧与演讲学院共同开设大学课程,参加的服刑人员或刑满释放人员,可以获得大学的戏剧文凭。根据慈善资金效益评估机构评估,参加过决裂剧团活动的女性中,只有5%的人再次违法,对决裂剧团每一英镑的投入,因为减少了犯罪率,会产生4.57英镑的社会效益。 监狱和缓刑中心剧场(The Theatre in Prisons and Prob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TiPP)于1992年创立,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应用戏剧专业的一个教学研究项目,主要为服刑人员提供各种戏剧艺术项目,为服刑人员和缓刑人员以及监狱系统中的惩戒人员提供戏剧艺术培训。该中心已经为英国、美国、南非和欧洲各国提供了大量监狱剧场项目,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二、 矫治导向的戏剧应用 服刑人员的行为和思想必须经过矫正治疗后,才能回归社会。以矫治为直接目标导向的监狱戏剧活动有这样一些特征,活动以心理辅导为基础,由心理治疗师执行,故事与服刑人员直接相关,绝大部分不会公开演出,如果有演出展示,也只在监狱司法系统内部开展,不对外演出。这一种类的戏剧活动与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角色扮演成为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心理剧这一团体治疗方式由美国的雅克布·莫里诺(Jacob Moreno)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当时就曾在纽约的新新监狱实践过,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监狱里比较通行的一种团体治疗方法。心理剧在绝大多数的实践下,是以治愈过去受伤的心灵为内容的。在一般的团体心理治疗中,案主讲述自己的创伤性事件,形成新的自我认知,而心理剧技术,则是案主演出自己的创伤性事件,或者观看别人演出自己的创伤性事件,更直观更深度地形成体验,形成新的自我认知。 以美国监狱心理剧的实施为例,常规的有两种,一种是演出自己的过去,一种是演出自己的未来。让服刑人员演出自己曾经的犯罪经历,主要的目的是让服刑人员重温过去,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犯罪对他人同时也对自己带来的创伤,从而产生悔恨的情感并忏悔自己的行为,是监狱心理矫治中的一种特殊手段。如美国得克萨斯州青少年委员会(The Texas Youth Commission)是专为矫治青少年重罪犯的机构。该委员会针对未成年罪犯实施了“再社会化”的行为矫治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是特别针对犯有杀人罪的18岁以下的服刑人员设计的。青少年委员会采取了心理剧的形式,让犯罪青少年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详细重演他们犯罪的那一刻。这种戏剧扮演的体验被认为可以触发认知防御所掩盖的情感。服刑人员在用语言和文字表述罪行时常常会歪曲和淡化,但扮演却更直接,很难修饰。 监狱戏剧的工作者和研究者詹姆斯·汤普逊(James Thomson)曾描述过一次他看到过的小范围公开演出。青少年罪犯卡洛斯(化名)在停车场因为争吵开枪打死了人,这是对卡洛斯犯罪过程的重演,卡洛斯本人扮演卡洛斯,其余六名演员都是同时服刑的青少年罪犯,分别扮演卡洛斯杀人现场的同伴、被杀者和被杀者的母亲。当重演杀人过程后,扮演被杀者的演员会问卡洛斯,“为什么要打死我?”,扮演死者的母亲会问“你为什么要杀我的儿子?”并恳求他不要杀,而此时卡洛斯本人瘫坐在假想的汽车座椅上崩溃地哭了。 “当这个年轻的服刑人员开始哭泣,他的痛苦被在场的心理工作人员重复的喝问'你为什么要杀死你的朋友?’所放大,他无比脆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4]对这一场面重演的痛苦无疑对卡洛斯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在情感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希望他在心理上发生转变,以后不会再次实施类似的行为。 让服刑人员预演未来,也是心理剧的一种方法。如被多个美国监狱采用的攻击性替代训练(Aggression Replacement Training )这一矫治项目,其中运用到了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心理治疗中扮演的应用。攻击性替代训练(ART)是美国心理咨询界的一项干预措施,其中,角色扮演是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重要方法。项目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被定义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抱怨,如何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反应,如何进行艰难的谈话,如何对愤怒做出反应,如何避免斗殴和如何帮助别人等等。比如说项目在训练中设置一个道德两难情境: 超市偷窃。你和朋友去超市,朋友偷了东西逃跑了,你却被拦住了。警察问你,刚才偷东西的是谁?项目训练服刑人员如何准备与警察进行艰难的谈话,可以细化为七个流程: 1. 想象自己在一个压力情境。2. 想想压力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压力。3. 想象压力情境下的对方的感受和对方为什么有压力。4. 想象你跟对方会说什么。5. 想象对方会说什么。6. 重复以上的流程,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可能。7. 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培训者用扮演的方式向服刑人员展示有缺陷的人际交往行为,然后让青少年在指导下进入角色扮演,演练合格的人际交往行为。经过一系列的增强性演练,鼓励学员把培训中学到的人际交往行为在学校、家庭、社区、机构或其他实际环境中运用。 “对于青少年受训者,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成功地提高了他们的亲社会技能,如换位思考、协商、自信、服从指令、自我控制和洞察力。”[5] 中国监狱系统中有一支专门的心理矫治干警队伍,团体心理治疗也是一种常见方法。江苏省苏州监狱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参加了心理剧培训,根据中国监狱的实际情况,在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中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心理情景剧的方法。监狱心理情景剧采用莫里诺传统心理剧中的角色互换、未来投射、空椅子、替身等技术,引导服刑人员自编自演自己的故事,最终形成可以演出的短剧,由监狱内的服刑人员共同观看并讨论。监狱心理情景剧与莫里诺心理剧的不同在于该戏剧活动并没有止步于团体之内,而是最终形成了可以重复演出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情景剧并向团体外的人群演出。监狱系统内还会开展心理情景剧的比赛。更多的服刑人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与自己相关的心理问题,学会解决和应对心理挫折的方法。苏州监狱在实施监狱心理情景剧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角色扮演,带有一定的艺术性。为了突出矫治导向,提出不要太注重舞台效果、更要注意心理作用。 苏州监狱里演出的监狱心理情景剧,绝大部分的故事发生在监狱里,讲述了服刑人员如何在监狱干警与其他服刑人员的帮助下,适应监狱环境、认罪悔罪、走出绝望,并开始自我成长。同时还提出对消极问题适当应对,更多考虑发展性问题的引导,让服刑人员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要看到如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就想到问题,一想到问题,总是与焦虑、抑郁、心灵创伤、心理扭曲等消极性问题连在一起。但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尤其在监狱,服刑人员之所以犯罪绝大多数是社会化不完整的结果,积极向上的发展性教育尤为重要。”[6] 如果让服刑人员扮演自己的过去或未来是一种理念,那么让服刑人员扮演正在监狱中服刑的自己,从而配合或辅助目前监狱中的各种矫治手段,大概是中国监狱戏剧实践的一个特点。中国监狱心理剧的另一个特点则是文艺活动导向,既是心理剧注重过程的矫治,又会有在监狱范围的公开演出,其他服刑人员做观众,在矫治性的同时,带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三、 演出导向的矫治效果 除了以矫治为直接目标导向的监狱戏剧实践,以艺术表达为导向的剧目创作和演出是监狱戏剧的另一类主要实践。以鼓励服刑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艺术活动,在社会各类舞台上展示自己,从而提升个人艺术能力,获得自尊和自信,这样的理念在中外监狱戏剧实践中都长期存在。 20世纪末,中国监狱司法系统开始提倡监狱文化建设,各个监狱纷纷成立以“新岸”“新声”“新生”为名称的艺术团。如上海提篮桥监狱于1985年成立了新声艺术团,在合唱、乐队和舞蹈之外,戏曲片段和小品演出也是监狱文艺汇演的主要节目。1989年4月,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提出了监狱文化建设这一改造罪犯的新课题,“在实践上看,上海市监狱有目的地开展文化建设已经有了5年多的历史了,已逐步形成了包括报纸、艺术团、美术作品展览、教学研究中心、电视广播、翻译室等在内的稳定持续的文化建设网络”[7]。 上海市女子监狱在进行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治疗活动的同时,也开展了戏剧艺术活动。 “上海市女子监狱母亲文化艺术矫治结合狱内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犯情内容适时编排反映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生活的心理剧、小品等,每次都能让台下服刑人员洋溢欢声笑语,有效缓解服刑人员狱内改造枯燥苦闷可能引起的情绪低落”[8]。 中国监狱里的戏剧演出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戏曲,另一种是话剧和音乐剧。由于戏曲是中国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监狱里开展戏曲活动显得顺理成章。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千里走单骑》,其中有个片段是监狱服刑人员里的傩戏演员为其他服刑人员演戏,这是有现实基础的。 在监狱里排演话剧和音乐剧,在中国则比较少见,一个比较特别的案例是上海青浦监狱。2013年1月10日,上海青浦监狱的剧场演出了音乐剧《心狱》,音乐家谭盾作为青浦监狱的荣誉艺术指导,也观看了演出并感叹,“今年最震撼我心灵的事,是在牢里和重刑犯人谈人生、讲音乐、分享生命的心音。这次我又来到伟大的青浦监狱。为何我说它伟大?因为它让石头流泪,让沙浮水面,让欲望自熄,让爱心复活”[9] 。 该剧讲述了一个年轻民警努力改变难以管理的服刑人员的故事。剧组的成员是来自15个国家的45名中外服刑人员,分别担任创作、器乐、合唱、剧务、舞美等职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上海音乐学院的艺术志愿者参加并指导了创排过程。首演后,音乐剧在短短的一年里就在监狱内为来访的中外来宾演出了一百多场。一年多的创作排练及以后的演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表达过程,过程本身,也是艺术矫治的过程。监狱之所以举办此次活动,是受到了《凯撒必须死》这部电影的启发。“监狱管理方经过慎重研究,决心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服刑人员在接受惩罚、感受到法律威慑的同时,也能在艺术洗礼中矫正自己的价值观,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10]这部作品诞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用现代创新的视角反映罪犯的服刑生活,也不仅仅体现了编排、构思、唱词、配乐等方面的准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监狱民警开展罪犯矫治工作的价值追求。类似的实践之后上海个别监狱也陆续开展,目前以戏剧演出为导向的活动逐渐增多。如2016年开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北新泾监狱正式合作,开展了戏剧艺术矫正项目,以课程的形式在上海北新泾监狱开展戏剧活动,到2022年为止,已经举办了6期,参与民警21人,罪犯109名。[11]项目成立了监狱戏剧社,进行戏剧元素培训,剧目排练,监狱的文化节上在全监狱服刑人员面前进行汇报演出。 2023年7月,上海戏剧学院社会表演学的研究生在内蒙古女子戒毒所开展的监狱戏剧实践活动——话剧《吴刚伐桂》,是一个以演出为目的的项目。由于中国监狱系统内的监狱心理情景剧开展得比较广泛,戒毒所之前也开展过以角色扮演为主要方法的、以矫治为导向的监狱戏剧实践活动。该项目的特点是以整体演出为最终成果,演出的神话故事也与戒毒人员自身的故事无直接关系,这在中国整个监狱系统内也可能是首次尝试。选择吴刚伐桂这一神话故事主要是从神话原型对人的根本影响这一理论出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让学员对自己的人生境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观众除了戒毒所学员与干警外,还有她们的亲属。 在演出经典剧目的实践方面,美国监狱积累了大量案例,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项目。如美国纽约新新监狱的“通过艺术康复”,其在新新监狱内建设了固定的排练和演出场所,服刑人员建立了一种类似剧团的组织,有五个服刑人员和两个戏剧志愿者组成委员会,决定每年演出的剧目并面试演职人员。导演则分为狱内服刑人员导演和狱外的戏剧导演,其他演职人员都是服刑人员。每年的剧目有四次对外演出的机会,其中三次观众是狱内人员,大约有一千多个观众,第四次对狱外访客开放,大概有三四百人。演出的剧目有的是经典剧目如《俄狄浦斯王》、音乐剧《西区故事》,也有服刑人员自己创作的剧本。 在上文提到的“狱中演莎剧”项目中,服刑人员参与到从选择剧目、试镜、排练到最终的表演的整个过程中,通常会花一整年的时间排演一部莎士比亚戏剧,在监狱系统内演出并巡演。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宽容与和平解决冲突,培养同理心、同情心和信任感,培养帮助他人的愿望,培养学习热情,发展读写技能(阅读、工作和口头交流),包括那些被归类为学习障碍和/或发展障碍的人,培养决策、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将莎士比亚的普遍人类主题与自己联系起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成为对家庭、团体和社区负责的人,重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从1995年成立至今,已经排演了三十多部莎士比亚剧作。 莎士比亚作品是欧美监狱戏剧演出的主要剧目。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有大量的暴力行为,服刑人员通过戏剧作品中的犯罪,间接地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形成新的自我觉察。服刑人员在体验罪犯角色时,自身独特经验对演员表演效果的影响以及对服刑人员本身心理的影响与戏剧表演的普通认识不同。在瓦巴什山谷劳教所(Wabash Valley Correctional Facility)有个特别的莎士比亚戏剧阅读与编剧项目,是给单独关押的服刑人员举办的。单独禁闭的服刑人员24小时里只有半个小时能被放出狭窄的禁闭室。在活动开展时,戏剧工作人员坐在禁闭室的外办,禁闭室单独关押的犯人就跪在门内的水泥地上,进行2个小时的剧本讨论。其中有个服刑人员17岁就因杀人罪被判死刑,缓期执行,在狱中依然有暴力行为被单独关押十年多。在莎士比亚阅读的这个项目的三年中,他阅读了10多个莎士比亚剧本,改编了两个完整版本《麦克白》和《哈姆雷特》,并被狱友们演了出来。他用自己的独特经历印证了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性。如麦克白杀人之后没有扔掉刀子的细节,他回忆这跟自己杀人后也没有扔掉刀子完全一样,有几分钟的茫然失措,随后才变得冷静下来。他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莎士比亚拯救了他的生命,不是隐喻上的拯救,是真正意义上的拯救。“我试图理解麦克白杀死邓肯的动机,为什么他的夫人可以让他去做自己并未一定想做的事情。从而问自己杀人的动机,发现自己的自我欺骗,发现自己的行动都是为了取悦周围的人,而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可以成为真正想成为的人。”[12]“麦克白的核心动机是贪婪,而我的动机也都与贪婪有关。我更容易接受过去的自己,也不再更需要去实现这样的动机。我还可以感受实现这种动机的冲动,冲动没有改变,但我可以改变这种冲动的方向,让这些冲动做正面的事情。比如说写更好的文章让教授满意,获得更高的GPA,也许,我会得到一个博士学位,我真的很想。”[13]三年后他不再被单独关押,在狱中开始攻读大学学位,立志成为美国监狱系统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四、 创作导向的戏剧实验 戏剧治疗与剧目排演这两类监狱戏剧,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服刑人员在戏剧的影响下发生转变,最终融入社会。但还有一类活动比较特别,是建立在监狱这一人类社会特殊场域基础上的戏剧创作实验。这类创作实验,在希望影响的人群上从服刑人员扩展到了公众,在目的上也不再局限于服刑人员的社会再融入,而是对生命态度的一种超越。 大部分的监狱戏剧都有一个假设,戏剧能让服刑人员出狱后更容易融入社会,但监狱里还有一批被判终身监禁的服刑人员,这些注定永远与社会隔绝的人演戏,会体现人类什么样的处境和存在意义呢? 美国的“戏剧见证”组织(Theatre of Witness)曾经在2001年开展过一项名为“活在无期”(Living With Life)的工作坊。戏剧工作者与6位被判无期的服刑人员一起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戏剧活动,通过戏剧工作坊,深入采访服刑人员的个人故事,探讨他们的经历、悔恨、希望和梦想,并以纪录戏剧的方式编辑成剧本,再请服刑人员自己面向家人及监狱内外的观众演出来。戏剧作品挑战了观众,让观众有机会超越犯罪行为,看到人的本身,促进关于宽恕、救赎和人性复杂性的对话。6位服刑人员演出后依然生活在监狱中,矫治于他们而言应该是除了重新融入社会外的另外一种含义。“我们没有人知道成长和治愈是否发生,我们只需要行动,参与那些支持正面转变的活动”。[13] 影片《凯撒必须死》中的监狱戏剧参与人员,也是犯下了杀人、伤人、强奸、抢劫等暴力罪行,或吸毒贩毒、偷窃拐卖等其他罪行的重犯,其中不乏黑社会犯罪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有被判终身监禁的。影片的结尾向观众展示了他们演出后内心产生的变化,其中一个服刑人员面对镜头独白,“自从我演了戏,终于明白了监狱是什么”。影片中的服刑人员之后有两个人出版了关于狱中生活的书,应该说是实现了内心的超越。当监狱中的戏剧活动被拍摄为一部影片,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项艺术实验,这项实验已经不局限在对当事人的艺术矫治,而是试图唤起公众对监狱中的人的关注,从而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 监狱戏剧《谁是英雄》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特殊实践。在戏剧工作者的带领下,特拉维夫大学的一群女学生与特拉维夫监狱的一群男犯人,在 2005年到2006年的9个月里,开展了一个每周一次的戏剧项目。“监狱戏剧项目从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巴西戏剧家奥古斯都·伯奥的理论出发,提出这两个两极化群体之间的戏剧交锋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相对于社会的主体地位和处境。”[14]项目最终成果在监狱里演出,时长约一个小时。最后的演出把一个空间改造成了黑匣子,观众席在黑匣子的两侧,中间则对应放置了两个方形演出高台。女大学生们在一个高台上演出,男服刑人员则在另一个高台上演出。这一设计体现了多重的两极对立概念: 监狱/社会,男/女,服刑人员/正常人群。女大学生们代表了服刑人员即将回归的社会,既是女性,又是社会,对应着男性服刑人员回去即将面对的妻子或女朋友,或者未来的女性。一群女大学生与男性服刑人员在监狱中的相遇,本身就产生了两极性的张力。对于服刑人员来说,是一次真实过程,同时也是未来真实过程的预演。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则是带着“正常社会”与非正常人群的一次相遇。在创作故事的工作坊中也刻意用空间中两端对应摆放的两把椅子代表对立的双方,形成了冲突。如“攻击和道歉”练习,由学生对服刑人员展开一个攻击性的行为,服刑人员则表演大度和道歉,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 活动对两个团体相遇的设计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说,制定和运用两个团体在一起活动时的规则,反思和演练遵守规则的效果,能更好地将服刑人员培养成积极主动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同意遵守监狱系统社会规则的'被社会化’的个人。”[15] 这个项目与一般监狱戏剧最大的不同是,它既不是艺术矫治,也不是艺术表达,而是学生群体和服刑人员这两个群体在戏剧工作者的带领下共同参与和最终演出的项目,让学生和服刑人员都能体悟和加深对监狱这一社会结构的理解。特别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希望她们能够体会到犯罪的本质,犯罪是如何被政治定义,被经济结构所固化、被社会文化强化,体会到权力结构的稳定性”[16]。 监狱中的那人究竟是谁?是曾经犯过罪的人?还是矫治好后即将回到社会的人?还是本身就是一个普通的人?进行创作实验的戏剧艺术家认为戏剧之于服刑人员,可能像食物一样重要。他们在戏剧活动中得以扮演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丰富的人。服刑人员在监狱的其他地方,应该是不能随便交谈说笑,随意触碰彼此的,这些基本的自由被剥夺了。而在戏剧活动中,可以生活在另外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必须像正常社会中的人一样活动和交流,表达憧憬和惧怕。戏剧“为服刑人员构造了一个安全的场所,可以体验情感,成为一个人,可以欢乐、害怕、悲痛和兴奋”[17]。 戏剧在监狱的高墙内建立一个安全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有情绪,可以做人,可以接受快乐、恐惧、悲伤和兴奋。在这里,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他的同伴也会为此感到高兴,而不是竞争或嘲笑。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名字,而不是一个数字。在这个大家庭里,充满了关爱和兄弟情谊。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监狱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任何东西。”[18] “戏剧是为监狱带来了健康,还是提供了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戏剧是不是为一个似乎不再需要讲道德的地方又带来了道德?戏剧是转变个人的生命还是转变整个社群?我们是应该像提供食物一样提供艺术吗?监狱戏剧是为这个系统带来了人的灵魂,带来了成为人(humanize)的可能性?是不是监狱里有了戏剧,我们这个社会才算是个文明社会?”[19] 不管我们是否会去开展监狱戏剧实践,这些根本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单位: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参考文献: [1]刘宏、曾小滨:《犯人、罪犯抑或服刑人员 ——从称谓转变看监狱服刑人员法律地位的回归》,《法制社会》,2008年第8期。 [2][英] 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57页。 [3]Murray Cox (Edited by), Shakespeare Comes to Broadmore, The Actors are come Hither,The performance of Tragedy in a Secure Psychiatric Hospital (London and Philadelphia: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1992). [4] James Thompson, “From Stock to the stage,” in Theatre in Prison,ed. Michael Balfour (Bristol:Intellect, 2004), 72. [5]Arnold P. Goldstein, Barry Glick, Wilma Carthan and Douglas A. Blancero, “The Prosocial Gang,” in Theatre in Prison, ed. Michael Balfour (Bristol:Intellect, 2004), 81. [6]沈德明主编:《监狱心理情景剧实践与探索》,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页。 [7]陈士涵:《监狱文化建设与罪犯改造》,《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8]邱文清、鲁兰、代昕:《服刑人员艺术矫治理论与实践探索》, 《人民法治》,2017年第4期。 [9]苏庆先:《45名重刑犯的音乐洗礼》,《新民周刊》,2013年第3期。 [10]苏庆先:《45名重刑犯的音乐洗礼》。 [11]闻小炜:《戏剧艺术参与监狱教育矫正的行动研究》,《看话剧》(内刊),2022年第1期。 [12]Laura Bates, “To Know My Deed, Finding Salvation through Shakespeare,” in Performing New Lives:Prison Theatre, ed, Jonathan Shailor (London and Philadelphia: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2011), 41. [13]Ibid., 47. [14]Teya Sepinuck, “Living with life, the theatre of Witness as a Model of Healing and Redemption”, in Performing New Lives:Prison Theatre, ed, Jonathan Shailor (London and Philadelphia: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11), 178. [15]Sonja Kuftinec and Chen Alon, “Prose and cons: theatrical encounters with students and prisoners in Ma'asiyahu, Israel”, in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Vol. 12, No. 3, (2007):276. [16]Sonja Kuftinec and Chen Alon, “Prose and cons:theatrical encounters with students and prisoners in Ma'asiyahu, Israel”, in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Vol. 12, No. 3, (2007):278. [17]Ibid., 276. [18]Brent Buell, “Rehabilitation Through the Arts at Sing Sing:Drama in the Big House”, in Performing New Lives:Prison Theatre, ed, Jonathan Shailor (London and Philadelphia: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11), 39. [19]Ibid., 41. [20]James Thompson (Edited by):Prison Theatre,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London and New York: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8), 5. 关于我们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稿须知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学位论文]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学校、科研机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年份,页码。 ⑥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同一页中的英文注释若与上一个出处相同,采用Ibid.的写法。若在不同页,英文注释的所有注项,包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均不省略。芝加哥格式的范例如下: 有两位作者的著作 Scott Lash and John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41-251. 有作者、译者的著作 Julio Cortázar, Hopscotch, trans. Gregory Rabass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6), 165. 有作者、编者的著作 Edward B. Tylor,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ed. Paul Boha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19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Muriel Harris, “Talk to Me: Engaging Reluctant Writers,” in A Tutor's Guide: Helping Writers One to One, ed. Ben Rafo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2000), 24-34. 期刊 Susan Peck MacDonald, “The Erasure of Langua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8, no. 4 (2007): 619. 报纸 Nisha Deo, “Visiting Professor Lectures on Photographer,” Exponent, Feb. 13, 2009. 网络资源 Richard Kimberly Heck,“About 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August 5, 2016, http://rgheck./philosophy/aboutpgr.php. 学位论文 Tara Hostetler, “Bodies at War: Bacteriology and the Carrier Narratives of 'Typhoid Mary’ ” (PhD dis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2007), 15-16.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 ![]() 制作|巴佳雯 责编|计敏 编审|陈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