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1辨证施治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在应答完“方制小大”问题之后,岐伯又提出了一系列辨证施治之法。

先附录原文如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今天先来精读前六个(标红部分)辨证施治之法。

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者为病证,热之、寒之为治法,寒病用热法,热病用寒法。

2.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黄元御注曰:“邪微者,逆而治之,药能胜邪,无有不受。邪甚者,药不胜邪,必不受也,故从治之。”此注甚是。

病微邪浅,病微而不拒药,服药易下,故可逆病证而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为病证,治寒以热,逆寒证而治以热法;病为热证,治热以寒,逆热证而治以热法,是为微者逆之。

病重邪甚,病甚而拒药,逆病证而治,药入口即吐,当从病证而治,治寒以寒,治热以热。

例如,阴盛格阳之证,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真内寒而假外热,内寒为真证,外热为假证,辨证施治当以热药攻真寒,药证对应,但阳格于外,病人服热药即吐,热药难以攻寒,奈何?此时当添加佐使寒凉之药,寒药顺从真内寒之性,同气相求,以导引热药攻寒,例如以真武汤加通脉四逆汤加减化裁治阴盛格阳证,通常要以性寒凉之猪胆汁作为先锋官性质的药引子。同样,真内热假外寒之阳盛格阴证,同样需要在治热以寒之逆治的前提下,要以性温热之药作为先行之药引。总之,病重邪甚、药病格拒的情况下,要采用同君药功用相反或同病证性质相同的药物作为药引,治法同于病证为“从”,故曰“甚者从之”。

“微者逆之”,此为病机与病证一致情况下的正常之正者正治,“甚者从之”,此为病机与病证不一致情况下的反常之反者反治。

二、坚者削之,客者除之

1. 坚者削之

“坚者”为症瘕积聚之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对五脏之积有所涉及。《难经·五十五难》讲:“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难经·五十六难》讲:“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积侧重有形之物,聚侧重无形之气,有形物之积宜消之,无形气之聚宜散之。

“削”同“消”,如消积化食之“消”,肿瘤结石、痞积塞堵诸证,当以积块渐消“消法”治之。

2. 客者除之

外邪客于内,自当以“除法”去之。如误食有毒食品,当急以催吐之法除去之,甚者以通便泄下之法排除之。

先天先到这吧,明日再继续精读后面的辨证施治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