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个名人辈出的时代,那个年代的女性也巾帼不让须眉,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郭婉莹、严幼韵、严仁美、董竹君……她们的才华与美貌齐飞,一直惊艳到今天。然而,今天要说的这位民国女性,不是名媛,不是才女,而是来自山东省邹县(今邹城市)的乡下妇女邱氏。 ![]() 山东省邹城市是孔孟之乡, “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代代传颂。两千多年后,还是在这片土地上,邱氏成了近代版“孟母”,被世人啧啧称道。出生于晚清年间的邱氏,裹着三寸金莲,斗大的汉字不识一个,却凭着坚韧的性格、淳朴的品行、高超的情商,养育出了两位民国总理、一个省长。她的大儿子靳云鹏两度出任民国总理,从军、从政、从商都显赫当世,民国中期一跃成为山东首富,济南大观园、天津居士林,都是他儿子的杰作。从小哺乳喂养了六年的义子潘馥是民国最后一位总理;二儿子靳云鹗是北洋直系师长,曾任河南省长;三儿子靳云鹤也受哥哥提携当上少将。 夫亡子幼,再艰难的日子也压不垮一位乐观的母亲邱氏十八岁嫁给山东邹县苗庄村的靳长生为妻,育有七名子女,靳云鹏是家中长子,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夭折)、两个弟弟靳云鹗与靳云鹤。靳家是从任城逃荒落户苗庄村的,到靳云鹏已是第三代。夫家家景并不富裕,再加上孩子多,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邱氏就在家里摊煎饼,然后拿到村口官道上卖大碗茶、菜煎饼。大儿子靳云鹏五岁那年,35岁正值壮年的丈夫不幸因病去世,撇下一众儿女和四处漏风的家。邱氏咬咬牙,决定举家到西边的济宁府讨生活去。 ![]() 近代“孟母”邱氏 靳家大女儿嫁到了济宁南关张家,这次到济宁来投亲,亲家只允许他们孤儿寡母在院墙外栖居。邱氏在济宁南关枣店阁搭起窝棚,在南门集市上再次支起煎饼摊,没日没夜操劳起来。 1883年的一天,济宁乡绅潘守廉(1845-1939)在南关市场逛街,发现了正在背着婴儿摆摊卖煎饼的邱氏。只见她衣着虽然寒酸但干干净净,头发一丝不乱,眉宇舒展,亲切自然,一点没有生活窘迫的阴霾。潘守廉主动和她攀谈起来,当了解到邱氏的家庭身世,对她的沉着坚韧更加钦佩,当即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原来潘家刚刚添了一个儿子,夫人奶水不好,想着给儿子物色一个奶妈。 这一年,邱氏大儿子靳云鹏已经6岁,到了上学的年龄。邱氏答应了做潘守廉儿子潘馥的乳母,兼做潘府帮佣。邱氏同时向潘守廉提出,自己工钱可以不要,能否允许让大儿子到潘家私塾读书。在如此生活境遇下能够首先想到让后代读书,潘守廉对眼前的这位农妇另眼相看。于是,他也答应了邱氏这点额外要求,邱氏和孩子们一起住进了潘府,大儿子靳云鹏进了潘家的私塾上学。 ![]() 靳云鹏手迹 邱氏做乳母,儿子做学生。邱氏给大儿子立了个规矩,让他上午当学生,下午当先生,现学现教,回家后将所学的知识,“转手”传授给姐姐、弟弟。大儿子自己的学业突飞猛进,姊妹也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邱氏玄孙靳立明的回忆文章透露,靳云鹏的姊弟们都没上过学,但实际的文化水平都不低,他们的知识全来自他这位大哥。靳云鹏、靳云鹗后来能上军校、做商业,多亏了潘府的私塾教育。现在存世的靳云鹏、靳云鹗手书墨迹,也可以窥见靳氏兄弟的文化水准。 举人慧眼识珠,一不小心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谁能料到,就是潘守廉的这一决定,竟然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影响了中国几十年,“一奶两总理”成为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 ![]() 潘守廉 济宁马坡潘家是煊赫明清两朝的名门望族,自明朝万历年间六世祖潘箕考取进士,潘家共有9人进士,八世祖潘士良、潘士美、潘士谦还创造了“一母三进士”的佳话。潘守廉是马坡潘家第十七世,字洁泉,号节园,又号雪严、对凫居士、对凫老人。在他儿子出生的前一年,即光绪八年(1882),潘守廉以山东乡试第三十名考中举人。 邱氏一家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更让潘家信任邱氏。清末,匪患四起,民不聊生。潘家是当地大户,很容易就被土匪盯上,一伙土匪已经惦记了潘家很久。有一天,土匪趁潘家的男人外出,突然闯入潘府,当时并没有搜掠到多少钱财,就想绑走潘守廉儿子以索取巨额赎金。绑匪威逼邱氏指认并交出潘守廉儿子时,邱氏却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大儿子靳云鹏推了出去。 土匪将肉票带回山上,仔细的盘问之下,才发现上当。然而让土匪感到惊讶的是,那个被母亲推出来顶包的靳云鹏,面对绑匪却毫无惧色。他大声的对土匪说:“我娘说了,东家对我们全家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匪亦有道,土匪也被眼前这个刚换牙的少年震住,靳云鹏竟被毫发无损的放了回去。 经过这场劫难,潘家对邱氏更加刮目相看,潘守廉让儿子潘馥正式拜邱氏为义母,把儿子的抚养教育权都交给了邱氏,潘馥从此和靳氏兄弟成为异性兄弟,相处得相当融洽。 大字不识的邱氏拿什么折服了北洋系官兵光绪十五年(1889年), 已经44岁的潘守廉考中己丑科第六十七名进士。这一年潘馥6岁,靳云鹏已长到12岁,靳云鹗8岁。 潘守廉要带着家眷到外地做官,邱氏也和孩子们离开潘府,靳云鹏进染坊当了一名学徒工,邱氏在济宁小南关的柳行街再一次支起了煎饼摊,家里置办了石磨,晚上推磨加工煎饼原料,同时还要磨豆腐。等到二儿子靳云鹗也长大了,就干起了进城买水的苦力生意。一次拉车在城里的红牌坊街卖水,一不小心把水溅到了孙尚书儿子身上,靳家兄弟为此遭到了孙尚书家丁的一顿暴打。 ![]() 机会来了挡也挡不住。1895年,袁世凯目睹甲午战争中清军兵败惨状,给光绪皇帝上了一封万言陈呈,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主张,得到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1895年12月,袁世凯派人到淮、徐、鲁、豫等地选募兵丁,组建“新建陆军”。靳云鹏听到了袁世凯来家乡招兵的消息,就和母亲表达了当兵的想法。目不识丁的邱氏嘱咐大儿子说:儿啊!穷家不困苦孩子,娘支持你出去闯荡,但要记住,出去做事不要怕吃亏,不要怕吃苦,娘不求你大富大贵,只求你尽快自立门户撑起这个穷家。 大儿子抓住了这次募兵机会,来到了天津小站兵营。由于靳云鹏有眼斜之疾又个子矮小,只列备补兵,负责清扫马厩、厕所,但他踏实勤快,厕所打扫的干净不说,工作之余不像别人一样抽烟喝酒、四处闲逛,而是时刻不忘读书习字。是金子终会发光的,与众不同的靳云鹏,很快就遇上了“伯乐”。袁世凯巡防军营,意外发现了这位正在专心读《孟子》的备补兵,当即吩咐负责小站练兵的段祺瑞重点培养。刚刚成年的靳云鹏从此人生开了挂。先从备补兵转为三等兵。当上了正式兵,就有了出操,上讲堂的资格。后来被段祺瑞选入附设炮队随营武备学堂第1期学习,毕业后留任教习。不久又被保送进入保定武备学堂深造,毕业后成为段祺瑞身边值得信赖的肱骨近人。 ![]() 天津小站练兵场 1898年,已经成年的二儿子靳云鹗也来到小站,加入新军,初为炮兵当挑夫,后补为正式炮兵,两年后升为棚头(班排长之阶),后被选入保定参谋学堂速成班学习。两个儿子都到了天津,邱氏的煎饼摊也支到了天津小站军营外。 邱氏虽没文化,但洞悉人情世故,她含辛茹苦地摊煎饼、做豆腐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常教导儿子说:想成家立业,就要做积善行德的好人!邱氏的待人处事之道对儿女们影响深远。她的煎饼摊是新军士兵经常光顾的地方。卖煎饼之余,她会无偿为兵丁缝补浆洗,士兵之间产生了矛盾,她会邀请他们来到煎饼摊前,寥寥几句朴实话语就能让彼此冰释前嫌。北洋系军官们大多在小站时吃过老太太的煎饼卷大葱,每一个到她面前都是孩子,都肯听她的朴素教诲、接地气的乡音。他们发迹之后再来看老太太,为的就是能得到老太太一句评语: “你这孩子没忘本!” “你这孩子有出息!” …… 北洋系军官有人喊她一声“太夫人”,她会极不乐意地说:你以前喊我大娘,俺觉得亲。现在叫什么“太富人“,俺是穷苦出身,好像挨骂一样!她的一言一行,北洋军官们打心眼里折服。她为靳家兄弟赢得了无数的好感与赞誉,她不仅是靳家兄弟的娘亲,也是众人心中共同的慈母。 ![]() 靳云鹗 据说,靳云鹏当上了初级军官,就不想再让老娘起早贪黑摊煎饼做豆腐。他晚上来到母亲操劳的磨坊,对老娘说道,儿子官做得不大,但衣食总没问题了,你老人家应该享点清福,不必再做这些小生意啦!老太太听到这话,勃然大怒,直叫靳云鹏跪在磨前,北洋有名的“磨坊训子”课上演了。老太太教训儿子说:当了小官,忘了磨坊,你有这些想法,当不了好官,做不了大官,光想着体面好看,装着孝顺,其实是大不孝。靳云鹏听了,惭愧不已。 袁世凯对靳家母子的淳朴厚道早有耳闻,当听到邱氏“磨坊训子”的故事,更为感动。有一天,袁世凯微服私访来到邱氏煎饼摊前,吃过了煎饼卷大葱、豆腐菜煎饼,袁世凯故意问老太太,你儿子做什么事?老太太压根不提儿子是什么军官,只不咸不淡地礼貌作答:有个儿子,就是这里当兵的!说完就一脸和气地招呼生意去了。老太太的质朴本真让袁世凯深为感慨,靳云鹏后来能青云直上,也就不足为怪。 儿子官越当越大,她为儿子“送礼”也送出了天花板1902年6月,袁世凯在保定设立北洋军政司,自兼督办,下设参谋处、兵备处和教练处。段祺瑞任参谋处总办,靳云鹏出任参谋处提调(中级军官),这一年靳云鹏年仅25岁。1909年赴昆明任第十九镇总参议,1913年署理山东都督,1918年任参战督办公署参谋长,1919年任钱能训内阁陆军总长,11月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20年5月辞职,8月靳云鹏再度组阁。在靳云鹏两次担任总理期间,他破格提拔潘馥为财政次长。他的二弟靳云鹗也从团长到旅长、混成旅长,一直提升到司令官、师长,成为吴佩孚手下的主力干将。 ![]() 靳云鹏天津故居 邱氏帮助儿子为袁世凯置办寿礼,更是被坊间众口称妙。靳云鹏做上山东都督,为了袁世凯寿礼发愁。邱氏眼瞅见儿子心事,就把备办礼品的事一口应承下来。寿宴当天,当礼仪官面对礼单唱道:“吉子十个,都福赐快,坚兵禄金,贤才一贯”时,满堂静默。袁世凯让人呈上礼单观后,大声地笑道:“我喜欢!我喜欢!”原来礼品是鸡蛋十个,豆腐四块,煎饼六斤,咸菜一罐。满堂随声附和,赞不绝口。后来,老太太也多次被袁家邀请,每次去必带四包礼物,袁世凯亲自点收,即席品尝,宾主称快。 ![]() 潘馥,又名潘复 靳云鹏第二次辞去总理之职后,后来还有两次机会再次组阁。第一次因吴佩孚反对而夭折,第二次因为义弟潘馥得到了奉系实力派大员张宗昌、褚玉璞等人支持,被推上了总理之位。之前,一奶两兄弟的潘馥都是在靳云鹏庇护下做官。为此,兄弟之间隔阂很深。这一切都没瞒过邱氏的眼睛,邱氏为此有了心结。1929年春,潘馥的乳母邱氏病入膏肓。她躺在病床上吃力地对大儿子说,你们兄弟不能和好,是为娘的一块心病。靳云鹏听后,立即通知尚在天津的潘馥。潘馥感念乳母哺育之恩,立马赶来,在她的病榻前兄弟握手言和。邱氏含笑离世,两任国务总理披麻戴孝为她送葬,“一人奶出两总理” ,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武夫当国”的北洋时期,军阀政客、官僚名流东联西凑,明争暗斗,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幕幕悲剧、喜剧、丑剧、闹剧。两度出任国务总理的靳云鹏算得上是个特殊人物:身为皖系骨干,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刚”(另三人为徐树铮、曲同丰、傅良佐)之首,却同时和直系、奉系政要关系密切,他与直系首领曹锟为结拜兄弟,与奉系头子张作霖是儿女亲家。靳云鹏善打“政治麻将”,一手把持军政大权,另一手伸向经济领域。抗战前夕,靳家在北京、天津、济南、济宁、青岛、淄博等地已拥有众多公馆房产和产业:如济南的大观园、天津与北京的靳氏官邸、河南鸡公山上的颐庐、济南鲁丰纱厂、淄博的洪山煤矿等28处工商产业,并经营了横跨五个县域的两万多亩田产。 ![]() 鸡公山“颐庐” 好女人可以旺三代,此话信矣!一个朴实无华、贫穷善良的农村妇女,凭着自己的执念,不仅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还言传身教,培养出具有远大前途的后代,怎不让人敬重三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