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放送3】(陕四川、河南、山西) 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真题详解】 材料引用了丰子恺的一句话,意在探讨人类本性与成长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关系。第一句话是个判断句,阐述人类普遍具有同情心,即人类是艺术的;第二句话是个复句,在语意上对第一句话进行了转折,即人类的同情心在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加与时事的经历,逐渐减少或消失。丰子恺要表明的观点是:人类在初始状态天然地具备艺术特质、富有同情心,然而随着成长的过程,这些美好的心灵特质在一定条件下逐渐被消磨掉了。这一观点倾向于人性本善、本美的预设,即人类在初始状态下天然地拥有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同情心,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纯粹的心灵特质,源于人类灵魂深处未被世俗沾染的纯净角落,反映了人类作为一种有情感、有创造力的生灵。“本来”强调了初始、原本的状态,意味着人类最初是具有某种天性和特质的。“艺术的”,这里的“艺术”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对生活之美有着敏锐感知”“善于用创造性和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等,代表着一种对世界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感悟能力。“富于同情的”即拥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同身受、对他人的苦难或喜乐能够给予回应的善良品质,体现出人性中温暖的一面。“只因长大起来”指出了“成长”这一关键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社会的复杂、现实的压力、功利的追求等诸多因素成为了心灵的“阻碍”、“消磨”了心灵的力量。这则材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灵轨迹,在肯定成长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对人性美好一面的侵蚀,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回并守护那些与生俱来的艺术情怀和同情心,实现个人心灵的充实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若认同,可从回忆童年对自然万物好奇、对弱小悲悯的纯真画面入手,对比当下成人世界的冷漠、功利,抛出对成长“原罪”疑问。若部分认同,可在开篇展现成长正负两面,如人生拼搏中,有人消磨了艺术天分与爱人之心,但也有人保留本心,志愿奉献,引发读者思考。若不认同,则可列举名人成长中艺术、同情大放异彩的实例,引出成长助力心灵成长的主题。可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成长过程中导致心灵特质被阻碍或消磨的原因,如社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体系的侧重、家庭环境的影响等。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保有或重拾这些特质的重要意义,例如艺术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压力与疲惫的生活中提供慰藉与灵感,激发创造力;同情心能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减少冷漠与冲突,有利于构建一个温暖、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须结合个人成长、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列举一些正面事例,如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坚守艺术创作、无私奉献展现同情心的人物故事;也可列举反面事例,如一些人在功成名就后却陷入精神空虚的案例。最后,总结全文,并再次强调观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呼吁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别忘了呵护内心的艺术天分与爱人之心,实现人性的升华和社会的进步。【考教衔接】 “同情心”对应必修下册第2单元。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良知与悲悯”,该单元导语部分有如下表述: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本单元所选三篇戏剧作品(《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都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作品中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与人生。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选择性必修中册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杨绛 杨绛身处动荡岁月,历经风雨沧桑,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艺术情怀与对他人的同情之心。她的丈夫钱锺书先生给了她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才华智慧,她的甘于奉献,她的豁达宁静,都为世人所称颂。杨绛出生时,只有小小的一团,长大后也是姐妹中最矮小的一个。母亲精心呵护着她,父亲也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可见父母对她的爱。前半生,杨绛历经战乱饥荒的动荡岁月,尝尽了生活的苦;后半生,终于苦尽甘来,却又面临生离死别的绝望。特殊时期到来,年近六十的她利用白天看管菜园的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桌子,看书或写东西。她用独有的乐观豁达把苦难磨碎,冲调成一杯醇香浓郁的咖啡,笑着抚平岁月的伤痕。她百年风雨沉浮的经历告诉我们:人这一生,会吃很多苦,受很多伤,经历无数的跌宕起伏。她是真正的智者,从不逃避苦难,敢于迎难而上,在生命的历练中,活出淡定与从容。我们不应任由心灵如此沉沦。杨绛身处动荡岁月,历经风雨沧桑,却始终未失对生活的艺术情怀与对他人的同情之心。她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创作,文字间流淌着温润的艺术气息,同时,她和丈夫钱锺书先生还对身边的年轻人关怀备至,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用行动诠释着在成长中坚守心灵本真的可能。我们亦当如此,在纷繁世事中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拾对艺术的热爱,去博物馆欣赏一幅画作,在书中品味诗意的文字,让心灵在艺术的滋养下重焕生机;敞开心扉,关注他人的喜怒哀乐,向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手,让同情的暖流融化心灵的坚冰。特蕾莎修女:尘世间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1910年出生在塞尔维亚,著名的慈善工作者。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贫民圣人”的一生。18岁时,她决定到爱尔兰的罗雷托修会学习。三学期后,她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工作,担任当地学校的老师,教授地理。她的一生都在为世界上最贫困的人服务。她创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致力于为印度贫穷阶层中最贫困的人服务,包括麻风病人、临终者、乞丐、垂危者、弃婴、受虐者等被当时社会遗忘的人。特蕾莎修女以博大的爱心、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她成功地弥合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恰是特蕾莎修女一生的写照。她本可以选择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目睹世间众多贫苦之人的悲惨境遇,她那颗富于同情的心被深深触动。从青春到暮年,她奔走在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为那些被病痛、贫穷折磨的人们带去希望与关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同情与大爱的力量。成长的漫长时光,没有让她的同情心褪色,反而使其愈发熠熠生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黑暗的角落。李可染:创作要像写情书那样充满感情 李可染出生于1907年,身处动荡的时代,国家的苦难与人民的悲欢为他的艺术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的引入,使得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作为国画的传承者,李可染对这一变革持有开放的态度,他并不局限于传统,而是积极探索和融合,使得国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他被选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贡献了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传授技艺,更传达了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情感表达。李可染说:“艺术创作要像写情书那样充满感情。”这样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也为我们揭示了国画的灵魂之美。在他看来,画家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心灵感受的直接表达。正如他所说:“一幅作品如果不能感动自己,又怎么能够感动别人呢?”这句话把艺术创作与情感紧密相连,创造出的每一幅画作都是对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经历是这一观点的生动注脚。李可染一生致力于艺术创作,在其作品中,饱含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与同情。他常以细腻笔触描绘山水,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情感。然而,社会的动荡与时代的变迁,使他面临诸多挑战。战争年代物资匮乏,艺术创作的环境艰难。但他并未被困难打倒,始终坚守艺术初心,用作品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与同情。他在困境中不断探索,用艺术突破重重阻碍,展现出人本的艺术精神。鲁迅:以笔为戈抒写“民族魂” 鲁迅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与不彻底,又经历了用文艺运动改造国民精神的挫败,越发感到悲哀与寂寞,渐渐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1912年,他随教育部迁至北京。那段时间,鲁迅“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他大量抄录古碑、校对古籍、阅读佛经,对中国文学、文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此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他对中国社会有了冷静的观察和思考。1917年,《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找到鲁迅,希望他扔掉那些古碑抄本,起来“做点文章”。鲁迅答应为《新青年》撰稿,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为中国文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纪元。此后,鲁迅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50多篇作品,所论涉及疗救民族、保存国粹、提倡科学等内容,每一篇都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即便生逢的时代不理想,如果我们选择有所作为,也能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时代弊病,为了救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呼唤青年人与一切“陈腐朽败”决裂,号召青年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光荣使命,引导一代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将国家命运与每个青年紧紧连接起来;鲁迅拿起解剖时代的手术刀,以犀利的文字抨击封建文化对人性的茶毒戕害,唤醒麻木落后的同胞。虽然所逢的时代如同漫漫长夜,他们却用先进思想和大胆尝试彰显自己的价值,为他人照亮前行的路。而今,生逢盛世,我们更当相机而行,用实际行动绘出人生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