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嫡系和杂牌是特殊时期的称呼,这个特殊指的是部队处于一种非国家化状态,嫡系和杂牌是这个时期人们对这种部队属性的专门用词。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把嫡系与老蒋的部队等同起来。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 在北伐之前,人们所认为的“嫡系”更多指的是李任潮(济深)统帅的粤军,归蒋氏直接指挥的部队多以“校军”或“黄埔军”代称。 直到1929年的编遣会议后,蒋氏攫取了他能攫取的几乎所有权力后,归蒋氏直接指挥的“校军”或“黄埔军”才被称为“嫡系”。 自然,那些归属地方实力派们执掌的部队就被称为杂牌了。 当然,杂牌是个贬义词,比较合适的称呼应该为非嫡系部队。 通过一系列的分化、吞并等手段,到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归蒋氏直属的嫡系部队有多少呢?30个军。 这个数字占到了当时拥有84个军的中国部队中的少半数。 而在抗战胜利后,归蒋氏直属的嫡系部队又有多少呢?52个军。 这个数字占到了当时拥有100个军的中国部队中的多半数。 8年时间,从30个军发展到52个军,蒋氏嫡系部队的扩张是惊人的。 可如果从北伐时期的“校军”只有4个师,到抗战前期又增加了8个师,抗战中又增加了1个师,即13个师的基础上发展到拥有52个军比较,这个速度,那才叫惊人。 很多人都说,归蒋氏指挥的正牌嫡系部队共有6个师,即1、2、3、9、10、11师,后来庞大的蒋军嫡系部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严格来说,属于蒋氏正牌嫡系的应该是13个师,即及1、2、4、9、14、20、25、36、51、87、88、89、200师。 这一点,要从嫡系部队的认定说起。 要想成为嫡系部队,有两个硬性条件。 其一,部队的番号是全新设立的,不是从其他派系吞并和继承而来的。 其二,部队从师长到排长全部由黄埔系将领或黄埔系学生组成。 完全符合条件的,称之为嫡系中的直系;大部分符合条件的,称为半嫡系;少部分符合条件的,称之为旁系。 那么,大部分符合条件的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部队的主官和各级主官大都由黄埔系将领担任,部队内部并没有相对獨立的人事体系,但番号却并不是新设立的。 比如卫立煌的14师(老14师)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14师是由建国粤军第2师第4旅和东征军的一个团合编而成,其嫡系血脉仅有一个团,这也是卫立煌被称为嫡系中的杂牌的原因。 那么,少部分符合条件的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收编或被改编过来的部队,部队的主官不是黄埔系将领,各级主官为原有主官和黄埔系学生担任,部队内部有相对獨立的人事体系。 比如丁治磐的第26军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讲一下,为何1、2、4、9、14、20、25、36、51、87、88、89、200师这13个师能被称为正牌嫡系。 ![]() 图片来自网络 这13个师的组建分为3个时期,即北伐时期、“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抗战初期。 北伐时期 1924年11月20日,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其组成为黄埔军校的教官、毕业生以及招募到的3000多名青年工人和农民,共编成5个团。 1925年4月13日,教导团1团和2团编为1旅。 6月26日,1旅与教导第3团合编为1师。 由此可见,1师完全符合成为正牌嫡系的两个条件,即番号是全新设立的,其军事主官全部由黄埔系教官和学生组成。 1925年7月,黄埔军校教导团第4、第5团又组建了第2师。 同样,第2师也完全符合成为正牌嫡系的两个条件。 可能有人会说,在1军的编成内,不是还有个第3师吗?第3师难道不是正牌嫡系? 还真不是。 第3师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北伐之前,第3师虽然也号称嫡系,其各级主官也大多由黄埔生担任,但这个番号却是蒋氏吞并许崇智建国粤军第4师后改的。 相对于1师和2师而言,第3师的血脉不纯。 在“龙潭战役”之后,何应钦把第3师和14师、21师编为第9军。 北伐结束后的编遣会议中,第9军主力缩编为第2师、第32军主力缩编为第3师。 至此,起初阶段的第3师已经没有了,留下的这个第3师是第32军和第9军第21师缩编后的新番号,和之前那个第3师没有任何关系。 本来,由建国粤军第4师改编的第3师血脉就不纯,再加上这么一折腾,第3师的血脉就更加不纯了。 因此,第3师不能称为正牌嫡系。 第9师的成立时间并不早,时间是在北伐成功后的编遣会议,是由嫡系1军1师一部及1军教导团在编遣会议后合并缩编为第9师。 虽然成立的时间较晚,但第9师的构成却完全符合正牌嫡系的两个条件。 不过,在这个时期,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 由于1军1师在南昌战役中损失过大,已经撤回广州休整,因此,在1927年8月之后,何应钦在1军的基础上,把黄埔军扩编为1军、9军和32军的时候,1师的主体已经是2师了。 因此,编遣会议中1军缩编为1师的时候,其主力并不是1师,而是2师。 第9军的主力则缩编为第2师,第32军的主力缩编为第3师。 相对于1、2、9这3个师名声在外,第20师就显得默默无闻起来,甚至后来成了西北军韩复榘部的番号了。 可第20师在没有被撤编之前,其血脉完全符合成为正牌嫡系的条件。 第20师的资历比第9师要深厚得多,是在第2次东征后组建起来的,其构成是3个黄埔军校教导团改编而成的。 在何应钦组建第32军的时候,第20师和新编1师是其下辖的两个师。 只不过在编遣会议中,由于第32军缩编为为第3师,第20师的番号被撤销,后来给了西北军,成为了韩复榘的当家部队。 那么,10师和11师为何不是正牌嫡系部队呢? 还是那句话,要想成为正牌嫡系,两个条件是一定要具备的。 10师的构成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和方振武的45师,两部合编成10师。 和1、2、9师这些部队相比,10师的成分无疑复杂了许多,是被收编过来的部队。 主官虽然是由14师调来的卫立煌担任,各级主官也都是黄埔生,但不符合正牌嫡系部队的条件,充其量可称为半嫡系部队。 11师的情况和10师差不多,是原福建周荫人部的17军缩编成的。虽然是陈诚“土木系”的基本部队,但算不上是蒋氏正牌的嫡系部队。 ![]()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爆发前 在抗战中赫赫有名的3个德械师,分别是87、88和36师。 中原大战后,蒋氏按照德式编制建成了教导师,后又一分为三: 教导1师编成了87、88师,后来又在87、88师各两个补充团的基础上编成了第36师。 教导2师编成了第4师和第25师,这两个师分别成了汤恩伯13军和关麟征第52军的基本部队。 教导3师编成了14师(新14师)和第89师,14师后成了陈诚“土木系”第54军的基本部队,在整个“土木系”各师中的地位仅次于11师,排名次席。 第89师成为汤恩伯第85军的基本部队。 在这个时期,成为正牌嫡系的条件放宽了。因为部队的番号已经确定,蒋氏想要成立新的部队,也只能用原有的番号。 还有一支正牌嫡系部队,就是我们熟知的当时仅有的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 当时部队的番号为军不过百,师不过二百,即军的番号到100军截止,师的番号到200截止。 军的番号超百,那是在解放战争后期。 师的数量在抗战时期已经超过了200,可超过的部队番号都是以预备、暂编、新编命名的。 第200师的前身为统帅部的直属战车营,在1937年3月,战车营与交通第2团装甲汽车队改编为装甲兵團,归“军政部”直接指挥。 1938年1月,该团于湖南湘潭扩编为第200师。 由此可见,第200师完完全全是一支由黄埔生担任各级主官的部队,其番号也是新建的,符合正牌嫡系部队的两个条件。 除此之外,还有两支部队也应纳为正牌黄埔嫡系,即王耀武的补充1旅和钟松的补充2旅。 很多人一看到补充二字,就觉得着这样的部队不是正牌部队,不然为何连个正式番号都没有呢? 其实不然,这是蒋氏为德械师在做兵员储备。这两个补充旅虽然番号是旅,但已经具备一个师的实力。 后来,王耀武的补充1旅扩编成第51师,成为了正牌嫡系师。 相对于王耀武的走运,钟松就显得不那么走运了。 在两个补充旅中,钟松的补充第2旅比王耀武的补充1旅还要受重视。 在1935年7月首批整训部队中,共有10个师,可却只体现出了9个师的番号,少的那一个番号其实就是编在第2师,以第2师独步旅命名的补充第2旅。 淞沪会战爆发后,钟松率第2师独步旅赶赴淞沪战场,改番号为独20旅。 1937年8月31日,独20旅编入在淞沪战场损失惨重的第61师。这也是补充第2旅未能升格为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未能成为正牌嫡系师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13个正牌嫡系师在抗战中的表现如何呢? 客观地说,1师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不错。 可在淞沪会战后,1师的表现就很难看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胡宗南在淞沪会战中被惨重的损失吓坏了,他不想再用这支正牌嫡系师与日军拼消耗了,这无疑让1师在抗战中失去了表现机会。 后来,又由于胡宗南的主力尽在陕西,并没有过多的参加抗战。因此,1师在抗战中的表现终止于淞沪会战。 相对于1师,2师的表现无疑好了很多。 从长城抗战开始,2师几乎参加了历次大战,均有不俗表现,后来编入关麟征的第52军。 第4师在抗战中的表现也不错,作为汤恩伯13军的基本部队,第4师尤善侧击。 第9师在抗战中的表现则很难堪,在桂南会战结束后,第9师甚至被蒋氏取消了番号,改为无名之师。直到鄂西会战后,第9师的番号才得以恢复。 14师在抗战中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并不亮眼,虽然是“土木系”排名第2的师级单位,可其战斗力与排在头名的11师无法相比。 ![]() 图片来自网络 1944年,14师加入滇缅战场,却被调出54军,编入了新6军。 第25师是关麟征的基本部队,尤擅长途奔袭和突击作战,在抗战中有上佳表现。 在蒋系部队中,关麟征的第52军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其编成内的第2师和第25师都是正牌嫡系部队,由此可见关麟征在蒋氏面前的受重用程度。 第36、87、88师在抗战前期的表现非常亮眼。 无论是在淞沪抗战时期还是在淞沪会战时期,乃至于之后的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中,这三个德械师均有上佳表现。 尤其是在武汉会战中,这三个德械师地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撑起了江北战场的半壁天下。 以这三个德械师编成的第71军,成为了抗战前期精锐中的精锐。 可由于连番大战,三个德械师的精华损失殆尽,后虽经迭次补充,但始终也没有恢复到全盛状态。 在1944年的滇西反击战中,87、88和36师再次上阵,仍有不俗表现,可同样也遭到了严重损失。战后,这三个德械师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有状态。 不过,在蒋系部队52个军中,以三个正牌嫡系师组建起来的部队,仅有71军一个,这是独一份儿的。 第51师是王耀武第74军“三五”部队之一,先是在淞沪抗战中展露峥嵘,是参战70余个师中为数不多的能采用攻势防御的师级单位之一,以至于在战后被蒋氏点评为7个黄埔1期的师长都不如黄埔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在接下来的历次会战中,51师均有上佳表现。尤其在上高会战中,51师能攻善守的威名让日军大为忌惮。 第89师在抗战中的表现一般。 从加入汤恩伯系统后,89师和第4师都犯了同一个毛病。 虽然善于运动战和侧击战法,但缺乏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的作战意志和精神,其获得的战功,大多数是以牺牲其他杂牌部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89师在抗战中虽然也有战功,但其名声不佳。 这也不奇怪,但凡是汤恩伯系统内的部队,名声都不佳,这与汤恩伯名声不佳是有直接关系的。 第200师的名声很大,但其在抗战中的表现,与名声其实并不相符。 在昆仑关大战中,第200师是攻坚的主力,可由于其步炮协同战术、步坦协同战术的糟糕,并未能展示出机械化部队的应有威力,反而损失惨重。 其表现在第5军的3个师中,排名在新编第22师和荣誉1师之后,仅能列为第三。 在远征军时期,第200师在同古战役中大放异彩,展露出了其与名声相符的实力。 可由于远征军上层内部的扯皮,严重贻误了战机,陷第200于绝境。 后第200师虽突围回国,可损失惨重,其机械化重型装备全部抛弃。 至此,作为一支机械化部队的第200师已经不复存在了。 后虽重新组建,但并未在抗战的战场上再立新功。 蒋系正牌嫡系这13个师在抗战中的表现虽然有好有坏,战功有高有低,但在抗战中确实起到了比杂牌军更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为何在1939年11月,冈村宁次提出要以摧毁黄埔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嫡系部队抗战意志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