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牍书风|走马楼三国吴简书法精选

 柳谙花茗 2025-04-02
图片



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建筑工地编号为“J22”的古井中出土了约14万枚三国时期简牍,超过了以往全国各地出土简牍的数量总和, 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

经过相关机构及专业人士长达20余年的努力,从中整理出无字简牍20000余枚,有字痕简牍40000余枚,有字简牍76552枚。其纪年简最早为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最晚为吴国孙权嘉禾六年(公元237年)。

走马楼三国吴简主要为孙权嘉禾年间(公元232~238年)长沙郡与临湘侯国(县)的行政、司法、财务、赋税、户籍档案文书,约有300万字,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必将有力地推动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经济关系、赋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及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突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走马楼三国吴简所具有的书法艺术价值。

东汉末年至魏晋,正值中国文字书法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汉隶、章草日渐式微,楷书、草书(今草)全面兴起。

走马楼三国吴简中已不见标准汉隶,绝大多数为初登书法舞台的早期楷书。此时的楷书尚处于隶楷过渡阶段,犹存隶书遗韵,但笔法已非汉隶规范,间架松动,字型趋方,楷书特征明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比,明显可见吴简楷书已非常接近同时代魏国钟繇楷法了。

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草书极少,但却极为精彩,且不见皇象《急就章》之风,反而隶意淡薄,笔姿婉约,颇具今草气象。

走马楼三国吴简书法上承东汉,下启两晋,代表了东吴传世书法墨迹的最高水准,为魏晋书法史,特别是钟繇、王羲之书法渊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