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觉得,天气暖和起来,脑梗就不会再来找麻烦了。但我在神经内科工作的那几年,经常在春天接到急诊。你能想象吗?有些患者平时看着好好的,突然就被脑梗 “盯上” 了。其实,气温回升并不意味着风险降低。恰恰相反,有些人因为感觉身体舒服了,就开始放松警惕,去做一些平时不敢做、不该做的事,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脑梗这病啊,可不怕寒冷,它更怕气温不稳定带来的 “假轻松”。气温升高后,大家活动变多了,心情也放松了,可警惕性却下降了。有些对脑梗患者来说不适合做的事,要是频繁去做,就好比把脑供血这条 “生命线” 拽到了悬崖边。 ![]() 天气一热就猛开窗通风,不可取! 春天一到,好多人喜欢一大早就把窗户打开通风,特别是南方,回暖速度快,有些人甚至一整天都开着窗户,就算刮风也不关,觉得这样空气流通,人待着舒服。可脑梗患者要是这么做,那就危险啦!猛地通风,尤其是在早晨气温还比较低的时候,就像给交感神经打了一针 “兴奋剂”,会让它一下子兴奋起来,导致血压像坐过山车一样快速波动。咱们的脑血管本来就比较脆弱,这种冷刺激带来的应激反应,就像是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大石头,会引发脑部血流的骤变,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诱发血管痉挛。 ![]()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退休老人,他以前在图书馆工作。冬天的时候,因为怕冷,他几乎不怎么开窗。春天一到,气温升高,他就天天把窗户敞开。有一天早上风特别大,他坐在窗边看书,突然,一阵冷风 “呼呼” 地灌了进来。他当时就感觉说话不太对劲,舌头好像不听使唤了,右手也变得麻酥酥的,使不上力气。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你瞧,这多危险啊! 其实啊,在早晚气温还在变化的时候,通风是有讲究的。研究发现,温差大的时候,强对流空气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会让脑部的小血管应激性收缩。脑梗患者的血管弹性本来就比正常人差,就像老化的橡皮筋,缺乏弹性,这种刺激一旦超过了血管自身的调节范围,脑供血马上就会变得紊乱。所以啊,最理想的做法是等太阳稍微升高一点,再打开窗户,通风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让身体像慢慢适应水温的游泳者一样,逐渐适应气温的变化,可别一下子就把自己暴露在冷风里。 ![]() 气温回升后穿太少,风险大! 春天暖和起来,有些人脱衣服的速度比谁都快。有些脑梗患者觉得自己身体恢复得不错,哪怕天气还有点凉飕飕的,就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袖出门了。但这种做法对于脑供血本就不好的人来说,风险可不是一般的高。忽冷忽热的刺激,就像在给血管 “捣乱”,让血管来不及做出调节。尤其是那些有动脉硬化的患者,他们的血管不像年轻人的血管那样富有弹性,一遇到冷热变化,就容易像冻裂的水管一样痉挛、破裂,甚至堵塞。 曾经有一位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中年患者,春天一到,他就觉得该换上轻薄的衣服了。有一天,他去公园锻炼,那天风很大,气温也比较低,可他只穿了一件单衣。在公园里溜达了一会儿后,他就感觉不太舒服,回到家,刚坐到沙发上,就开始觉得眼前发黑,头晕乎乎的,说话也含糊不清。家人发现后,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最后确诊是腔隙性脑梗死。 ![]() 脑梗患者其实不怕冷,怕就怕突然受冷。很多人以为气温升高了几度,身体就能马上适应,可现实是,脑血管的反应没那么快,它是有滞后性的。偶尔被冷风吹一下,可能当时感觉没什么,但要是经常这样让血管忽冷忽热,就好比反复拉扯一根已经老化的橡皮筋,一次两次可能没事,次数多了,橡皮筋肯定会断掉,血管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啊,在春季,防风、防寒依旧非常关键,特别是头颈部的保暖,帽子、围巾可别急着收起来,它们就像给头颈部穿上的 “防护服”,能帮我们抵御寒冷。 ![]() 热了就做剧烈活动,要不得! 有些脑梗病人一到天气回暖,就像被注入了活力一样,“蠢蠢欲动” 起来,突然就开始登山、快走、打球,觉得天气不冷了,身体就不再脆弱。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血管可没那么快适应这种变化。尤其是本身就有斑块或动脉硬化的人,剧烈运动的时候,血流速度会像火箭发射一样突然加快,心率也跟着快速上升,血压更是蹭蹭往上涨。这时候,大脑里的小血管就像是承受了巨大压力的小水管,在 “热胀” 的同时,还要承受额外的负担,很容易导致灌注不稳定,反而增加了梗塞的风险。 ![]() 我记得有一位做室内装修的患者,他康复之后,身体状态还不错。春天来了,天气格外好,他就约着朋友去登山。登山的过程中,他就感觉有点气喘吁吁,呼吸不太顺畅,但他没当回事儿,想着可能是太久没运动,累了很正常。可没想到,第二天下午,他突然就说不出话了,意识也变得模糊不清。家人发现后,吓得赶紧把他送到医院,送来的时候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剧烈活动的时候,身体的大肌群就像一群饥饿的 “食客”,会抢占大量的血流。如果这时候天气变热,外周血管也开始扩张,大脑就更容易陷入相对缺血的状态。而本身脑部微循环就不太好的人,一旦身体调节不过来,就像电路短路一样,很容易出现短暂性缺血,甚至发生栓塞。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但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可别一热就猛地运动。对脑梗患者来说,慢走就比快跑好,在室内做一些伸展运动,也比在户外暴晒、剧烈运动强得多。真正明智的锻炼方式,是让身体感觉舒服,而不是去挑战身体的极限。 ![]() 换季就停药减药,很危险! 一到春天,有些患者就觉得 “阳气升发,血管通畅”,甚至开始擅自减少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的药量,他们觉得自己血压稳定了,身体状态也不错,就不用吃那么多药了。尤其是在天气转暖、心情变好、身体没有明显症状的时候,很多人就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康复了,不用再吃药了。但我在临床上见过太多因为这种想法而导致严重后果的病例,这真的是非常危险的误判。 我曾接诊过一位长期从事社区服务的中年人,他之前服药一直很规律,坚持了近两年。春天来了之后,他感觉自己体力变好了,精神头也不错,就擅自把药量从原来的每天一次改成了两天一次。他心想,反正自己感觉挺好的,少吃点药应该没事。可没想到,两周后的一天,他突然感到一阵轻微的头痛,一开始他没在意,以为是没休息好。但过了一会儿,头痛不仅没有缓解,还越来越严重,接着他就晕倒在地。家人发现后,急忙把他送到医院,最后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 ![]() 其实,血压和脑供血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即使天气变好了,情绪也稳定了,血管内的粥样硬化、微小血栓的风险依然存在。药物的作用就像是给血管 “保驾护航”,维持血管的稳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 “按需服用”。研究指出,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脑梗患者,短期内复发率会明显上升。像阿司匹林、他汀等药物,哪怕我们看不到明显的症状,它们也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啊,可别轻信 “我感觉挺好” 这句话,脑子出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感觉不出来的。 脑梗这个病,最怕的就是患者频繁去做一些看似没什么问题的事。天气回暖后,大家的心情放松了,身体看起来也更有活力了,但脑血管可不会因为春天来了就自动恢复健康。它需要我们用细致、稳妥、温和的方式去呵护,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随意。 |
|
来自: 平常心呈 > 《颈腰椎心血管三高冠心病脑卒中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