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8岁的雷锋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下,拍下一张黑白照片。 衣着整洁如新,眉目慈祥温和,笑容温暖真挚,令人心生好感。 然而这位看似无忧的少年,却刚刚走出人生至暗时刻。 7岁失去全家,童年与饥饿为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他曾命悬一线,参军梦想险些落空,连这张笑容都险些无缘定格。 有人认为他天生善良,有人怀疑这形象过于完美。 一个18岁的年轻人,到底是如何成为几代人心中的传奇呢? ![]() 苦难淬炼出的少年光芒1958年11月13日,雷锋站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摄影师按下快门,定格了他那张温暖的面容。 但这份整洁与从容,源于一段异常艰难的岁月。 1940年,他出生于湖南望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茅屋破旧,生活难以为继。 灾荒年接连不断,父母无力支撑相继离世,哥哥因病去世,弟弟饥饿而亡。 7岁那年雷锋成为孤儿,独自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脚上没有鞋履,身上仅剩破烂衣衫,靠捡拾野菜艰难度日。 幸而,六叔公和六叔奶奶收留了他。 尽管日子依然清苦,粮食不足、衣物单薄成为常态,他曾因饥饿晕倒河边险些丧命,但这并未击垮他的意志。 乡邻偶尔施以援手,他便铭记于心,主动为村里缺柴少米的人家分担劳作。 ![]() 1949年湖南解放,9岁的他找到解放军连长,执意请求参军。 连长见他年幼体弱,婉拒请求,却赠予一支钢笔,鼓励他读书求知。 雷锋珍视这支笔,随后加入儿童团担任团长,分得3.6亩土地和学习机会,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1954年他14岁,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担任中队委员,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 1955年国家推行农业合作化,他当即响应,将3.6亩土地无偿捐给荷叶坝小学,随后投身生产队劳动。 他17岁进入望城县委担任公务员,工作繁忙却一丝不苟,同期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用微薄收入购置了一套像样衣物,非为炫耀,而是希望以整洁面貌迎接每一天。 1958年鞍钢招工,他毅然报名,改名“雷锋”,寓意“冲锋在前”,立志为国家工业建设贡献力量。 ![]() 11月12日晚,他从长沙乘火车出发,次日清晨抵达武昌站,因换乘需停留七八小时。 他未选择休息,而是与同伴直奔武汉长江大桥。 这座1957年通车的“万里长江第一桥”令他震撼,他换上整洁衣衫,毛衣搭在手臂,手提小包,站姿挺拔,在照相馆镜头前留下这张珍贵影像。 这份干净整齐,是他18年苦难中积淀的尊严与信念。 ![]() 大桥下的笑容武汉长江大桥下的照片中,雷锋笑容明亮,眉目间透着慈祥,衣着整洁如新,仿佛不曾历经磨难。 这张照片由武汉国营大桥照相馆拍摄,费用仅1元,黑白胶卷记录下他真挚的神情。 这一刻他不仅是路过武汉的旅人,更是追逐梦想的青年。 赴鞍钢前,他在望城县委工作,已是熟练的通讯员,开过拖拉机,奔波乡间,积累了丰富经验。 ![]() 鞍钢作为新中国首座大型钢铁企业,急需青年支援,他闻讯立即响应。 出发前5天,他以“雷锋”之名写下《决心书》,承诺“克服一切困难,为祖国奋斗到底”。 抵达鞍钢后,他未辜负誓言,400余天内3次获评先进生产者,5次成为标兵,18次荣膺红旗手。 1959年8月,辽阳弓长岭铁矿兴建焦化厂,他主动请缨,开动推土机支援建设,赢得工友一致认可。 ![]() 参军梦想始终未熄,1959年12月9日,他提交入伍申请,因缺少政审材料险遭拒绝,幸得接兵参谋戴明章力挺,破例获批。 进入新兵连后,雷锋训练中刻苦钻研,半年内晋升上等兵。 1960年8月,上寺水库抢险,他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带病坚持,获二等功表彰。 同年他将攒下的200元存款捐出,一半支援灾区,一半帮助困难战友,自己却穿着补丁袜子,毫无怨言。 ![]() 那张大桥下的留影,是他青春路上的短暂停驻。 他选择整洁衣着,非为虚荣,而是对新中国成就的敬意。 面对雄伟大桥,他眼中闪着光芒,这笑容是从苦难中淬炼出的坚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这份慈眉善目,是他内心热忱的外现,令人过目难忘。 ![]() 从大桥到永恒1962年8月15日,22岁的他指挥倒车时,不幸被滑落的电线杆击中太阳穴,经抢救无效牺牲。 这张照片却随他的事迹流传开来。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热潮。 武汉率先推出八场歌剧《雷锋》,宣传画记录其善举,照片登上报纸,进入课本,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符号。 原片下落不明,据大桥照相馆回忆,照片寄出后不留底,战友乔安山称这是雷锋最爱的三张照片之一,但具体去向无人知晓。 ![]() 雷锋走后,他的日记广为传颂。 1960年,他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这句箴言激励无数人,他捐出200元存款,自己却舍不得换新袜,补丁叠补丁。 他常说:“国家有难,我必须出力。” ![]() 1961年起他在部队出差,每到一地必助人,留下“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佳话。 2020年抗疫期间,志愿者挺身而出,被视为雷锋精神的延续。 辛亥革命博物馆举办《永远的雷锋》展,将这张大桥照片与当代模范并列,连接历史与现实。 国际上,意大利出版《雷锋日记》译本,美国学者赞其为“世界青年楷模”。 ![]() 抚顺雷锋纪念馆保存他的军装、日记,照片虽为复制品,仍诉说着不息的力量。 从18岁站在大桥下,到22岁成为丰碑,雷锋为何如此招人喜爱? 那身整洁衣衫,那张慈眉善目的面容非天生如此,而是苦难与奉献铸就。 他用短暂一生,诠释了责任与无私。 这股精神从武汉长江大桥出发,跨越时空温暖至今,激励每一个人砥砺前行。 文/编辑:招财小鲁 信息来源:光明网——雷锋是什么军衔,你能说准确吗?2022-03-0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