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亦禅 坐亦禅 ——峨眉山广福寺楹联之诠释 广福寺,位于峨眉山大坪(牛心岭)下,倚清音阁旁边。宋时为前牛心寺别院,后倾圮,明万历年间重建。“广福”即“广种福田”的意思,佛教认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报。可以理解为种植“福报”、种植“福气”,收获福报、收获福气的地方。广福寺曾悬挂于一楹联,具禅悟之境界,含出世之哲学。文曰: 禅室从来云外赏; 相传为清·傅启瑞题。其实,这是一副典型的摘句联。摘于唐·张说《灉湖山寺》之颔联。诗曰:“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张说(667--730年) 唐代文学家, 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策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与苏颋(封许国公)齐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诰著作,人称“燕许大手笔”。 上联:禅室从来云外赏; 禅室:指僧人坐禅静修之处。《日藏经》曰:“或有建立讲读论堂经行禅室。” 云外赏:原诗句为“尘外赏”,联中改成“云外赏”,似乎更适应于峨眉山。一来实指峨眉山高耸入云的地理特征,云雾缭绕。一来暗喻超越俗世的精神境界。这种“即色明空”的表达,深得禅宗“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三昧。赏:非世俗游观之趣,实为心灵对空明禅境的体悟。核心在于通过超脱世俗的审美体验,回归内心的本真与清净。它融合了禅宗“空寂”“无我”“自然”的哲学理念,体现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静观与顿悟。一句话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 下联:香台岂是世中情。 香台:烧香之台,供奉诸佛的庄严道场。又佛殿的别称。唐·卢照邻《游昌化山精舍》诗:“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明·陈子龙《萧山许寺作》诗:“香台日澹微,祗林烟摇曳。” 世中情:可以理解为世间的各种情感或情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气以及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联中指的退世俗情,即凡夫执着的人我分别、贪嗔痴念。 下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否定意味,暗用《维摩诘经》“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的修行要义,强调佛事活动当超越世俗功利心。 如果从楹联的字面上看:幽静的禅堂让凡人肃然生敬,香烟缭绕怎会是尘世中的俗情?其实没那么简单。例如:禅室本为静态修行空间,"赏"字却赋予动态观照;香台本属动态礼佛场所,"岂是"反问又将之升华为静态超越。这般动静互摄的笔法,恰如永嘉玄觉《证道歌》"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禅悟境界。全联暗含"真俗二谛"的佛学架构——上联言真谛(超越性真理),下联破俗谛(世俗认知),却通过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达成"二谛圆融"的终极旨趣,与华严宗"事事无碍"的教义形成深层呼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