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山,坐听云涛的江海哨兵(下)——南通2日(3)

 阿榧榧香 2025-04-02 发布于江苏

★旅游地点:江苏南通军山

沿路走到岔路口,发现还有一条路可以登山,居然是气象台。只是刚才从普陀别院那里,居然并没有路通到这里,看方位,阶梯还就是通往普陀别院方向的。

这里是军山茶园,沿山而栽,规模看起来还不小。其实我们刚刚走过来的时候,也看到了茶园。南通唯一的地产茶,就是军山茶,与碧螺春系同门。军山茶种植面积很小,除了军山以外,别的地方都不种植,所以难免物以稀为贵。

云香台只是一座平台,所谓的香,就是指茶香了吧。在这里的视野其实倒是一般,不知道阴雨天气是否会有云雾缭绕。不远处有云泉寺旧址,现在已经没有建筑。

而这条路就叫香严路,我原以为其得名又是因为军山茶,看了介绍才知道这是取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的说法。

沿香严路走到山巅,就是军山气象台了。别小看了这座气象台,这可是我国第一所民办气象台,于1913年由张謇先生筹建,选址于原普陀别院须弥座,砖木结构,于1917年投入使用。

气象台建于高台之上,面阔三间,外墙米黄色,平顶,明间中后部有一小楼,四面坡小瓦顶。从门洞和窗棂来看,很有些西洋的味道。当年的气象仪器都是由上海徐家汇天文台代购的,记录、编印气象季报、年报及后报辑要中英文对照本,分送国内与世界各国气象台及有关机关,交换书报有百余处。

这座气象台虽然是私人设立的农业气象台,但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声誉,曾列入英国出版的国际气象台名册中。1926年,气象台由南通学院农科接管,更名南通学院农科气象台。1935年,成为省会测绘所二等所。1938年,日军入侵,台屋损坏,仪器、资料大多散失。解放后,残留的仪器和资料、报表由南通气象台接收。

走进大门,玻璃柜里有气象台的模型,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座气象台的建筑情况。著名气象学家蒋丙然曾称军山气象台是“中国私家气象台之鼻祖”,我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师之一孙支厦设计监造。

展馆一角布置了军山气象台工作场景,气象台早期的气象观测十分活跃,第天11时和17时会将记录用无线电拍发上海卢家湾电讯局,每天4次接收气象广播和气象报告。1917年4月4日清明节,登载了“4月5月雨量稀少,春旱”的天气预报,是江苏最早的一份长期天气预测。

这里被封挡住了,里面正在施工,原来应该是可以通往普陀别院的,那就用不着下山再上山了。

原路返回,经过水云窝,这里是军山观天云雾雨的极佳之地,刘茗芳就是在这里修山志的,用时七年。根据董其昌《普陀院民》中“结团瓢而居”的句子,改称团瓢。

现在这里留下一处看着像是已经荒废的四间二层小楼,让我们惊奇的是有一棵大树居然没有砍伐,而是留出了它的生存空间,在楼板和屋顶处都开了个洞,让它能够从房屋里伸展出枝干,长得很高大。

我们在地图上看到有古观音洞,问了两个闲庭散步的旅人,他们是当地人,告诉我们现在正在施工,不能上去。原来气象台和普陀别院中间,确实是因为施工而封闭了通道,原来普陀别院的规模远不止此,因为施工,还把菩萨运下山了,等殿宇建造完成再运回来,这工程量有些大啊。

得知我们是从江阴过来的,他们还很热心地带我们回到水云窝去看壁龛里供奉的菩萨。我们很惊喜地发现,其中一尊菩萨的壁龛后刻着“古观音洞”四个金字的大字,大概这尊菩萨就是从古观音洞里移下来的吧?

旁边还有普贤、文殊菩萨的塑像,看起来都是有些年头了,外面都已经磨损。

原路返回,我们惊讶地发现刚才在军山茶园看到的小猫们都跟下来了,还多了两只。我在背包里又翻出一只手撕面包,撒碎了喂给它们,有一只猫特别会抢食,难怪长得格外胖。

象鼻路是因为军山貌似伏象,而这条路自半山平台直达东山脚下,整条山路形似象鼻,因此得名。

沿象鼻路就到了山下,这里岩壁陡峭,基本呈九十角。岩下有一座山洞,门口刻一个红五角星,想来原先是军事基地。

四贤路是因为云四贤祠的必经之路,康熙朝的进士、海门人氏丁腹松在军山的水云窝南面曾建四贤祠,奉祀范仲淹、胡安国、岳飞、文天祥,不过现在好像连遗址都没有看到。

路侧有一株假树,满树金黄,挂满了红色的绸带,应该有很多游客会在这里祈愿吧。一路直行,就到了东门,出口处有售卖文创和纪念品的商店。

自由行:江苏南通军山

2初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