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格拉底为什么热衷于提问?

 激扬文字 2025-04-02
收起

苏格拉底:相信对话的力量

来自《苏格拉底的方法》

哲学通常被视作解决基本问题的思想体系,但苏格拉底的哲学论点完全不同。它忠于过程,而不是结果。苏格拉底确实得出了一些结论,但都是临时性的,附带条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苏格拉底会在对话中反复探讨,取得进展,从未在某个问题的答案上止步不前。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苏格拉底实践哲学的统一性及其广泛传播的事实。

苏格拉底方法与其他教学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实践者不说教、不解释、不责骂,也不讲述,只是提出质疑。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探讨了这些问题的作用,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将带领我们去向何处。本章主要探讨如下问题。

↑《苏格拉底之死》

01.

苏格拉底为什么热衷于提问

大家已经了解了柏拉图撰著“对话录”的一些可能原因。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在结束对话录时,总是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如果采用更现代一些的方式,他完全可以写一篇序言之类的东西来对这一点加以解释。如果有了序言,现在大概也不会有成千上万的学术论文来解释“对话录”了。不过不写序言恰恰显示了他超凡的智慧,也为他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提示和线索。柏拉图和他笔下的苏格拉底都喜欢发出诘问,并探讨由此产生的思想。

柏拉图作为作家的立场与苏格拉底作为文学人物的立场是一脉相承的。柏拉图从不会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论点,而是躲在笔下的角色背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他创造了一个英雄,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会激发人们去苦苦地思索,重新考虑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他的言下之意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是最敏锐的,而不是在得到答案之后。在每一个层面上,对话都有助于我们进入并保持这种状态。学习对话中的哲学思想意味着,当我们没有阅读对话时也能够保持那种状态。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践者会反复对问题进行思考,他们深知每个问题都有其不确定性,也知道要重视这种不会有结果的探索。

第二 章和第四 章指出,苏格拉底方法在于纠正思维本身的恶习。对免于回答 “问题”的习惯就是一个例子。认识自己想法的感觉很美好。当人们在哲学中寻找答案时,常常期望能更加深入地体验这种美妙,所以他们会在已有的思考基础上不停拓展,或者急着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但苏格拉底却不会在这方面予人便利,这似乎令人沮丧。那么,苏格拉底哲学的智慧到底在哪里?在他看来,最紧迫的问题是,我们在不该明确事物的时候匆忙地给它下了定义,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事物的全貌,但实际上并没有。这就是为什么说苏格拉底的哲学不是一套信仰体系,而是一种活动。苏格拉底方法不会用更有价值的论点取代你当前的论点,而是改变你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方法希望你能验证这些论点,而不仅仅是持有。

02.

问题是一种思维工具

让我们探讨几种思维方式,以思考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问题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当问题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时,它通常涉及谈论或者处理某件事。有些问题简单明了,提出的要求也没有那么苛刻。但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却截然不同,它们具有强烈的压迫感。提出和回答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就像操作水泵一般,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这些问题可以揭示人们潜在的信仰,这些信仰甚至会让被问者感到大吃一惊。逐渐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将更加深入,远远超过最初的状态。苏格拉底源源不断地抛出问题,它们往小里说可以盛满一个水杯,往大里说能够开辟沟壑峡谷。几乎任何思想的构筑都可以视为众多问题与回答交织的结果,更是对这一过程中渐进而坚实的力量的见证,最终在个体身上得以体现。问答的过程既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反驳和精进的力量。

简单来说,问题比声明定义更有效。然而,大多数思考皆由论点、反应、担忧、期望、满意和遗憾等组成,我们可以以半口语化的方式描述出这些组成部分,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声明的性质。苏格拉底方法意味着少一些声明,多一些提问,尤其是那些在其他思维体系中预设过的问题。当你用声明的方式进行思考和交谈时,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而当你采用提问的方式时,可能会学到很多。假如有人讲了一些你不喜欢的话,那么你与其声明自己讨厌这些言语,还不如去向对方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意思?这与你之前的论点是否一致?比较而言怎么说更好?而当你说了一些令对方讨厌的言语时,与其去辩解,还不如提出问题。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说?这样一来,你放弃了坚持己见的短暂快乐,作为回报,你的论点反而会愈发坚固。

当我们问问题时,压力会给到回答问题的人。如果是问自己,那么就要自己承受压力。而声明论点则相反,它会释放压力。压力令人感觉不适,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和探讨问题。但是没有压力的头脑往往会变得松懈和退化。真正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压力巨大的实践,如牛负重,万苦千辛。但是,假如压力不那么剧烈,也会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就像患有危险的低血压一样,有些人身上的“苏格拉底式”压力水平也过低了。思考可以帮助人们将压力提升到适当水平。

每当提出和回答一些好的问题,你的理解就会更有深度。最好了解一下对方和自己的弱点,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持有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论点,那肯定会让你乐在其中。相反,如果去倾听别人对事物初步的认识,即使是关乎重大议题的讨论,也会让人感到乏味,因为那些论点缺乏价值和深度。你宁愿看一场像样的辩论,或者听一些人发表能反映他们辩论式思维过程的意见。但这是一种很难满足的口味,会让大多数评论员倍感压力。因为他们从未在苏格拉底式的压力环境下被锻炼过,无论是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是外在的论辩技巧。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你想吃东西,但又拒绝吃快餐,那就必须坚持不懈,要么离开高速公路去找其他吃的,要么自己想出一个新的解决办法。

从上述角度来看待苏格拉底方法,有助于保持其简单而朴实无华的特性。归根结底,它能帮助人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提高问题的质量。

本文来自《苏格拉底的方法》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点击订购↓

01

这是一本什么书

➤重建认知,始于“无知”将“自以为知”转化为“自知无知”

苏格拉底常以“我一无所知”为起点,避免预设答案,通过连续提问,逐步澄清观点、发现矛盾或逻辑缺陷,进而修正或深化思考。

在这个充斥“速成答案”和“立场先行”的时代,苏格拉底方法教我们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清单 → 逻辑谬误自查表 → 反诘对话训练模版,我们将获得这份具体的行动指南,将“自以为知”转化为“自知无知”。

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认无知,苏格拉底方法不是让你赢,而是让你清醒。

➤好问题,比答案更稀缺

从宏观框架到微观工具:思维转型的全链路方案

《苏格拉底的方法》尖锐地指出了人们放弃批判性思考的底层原因:当我们问问题时,压力会给到回答问题的人。如果是问自己,那么就要自己承受压力。而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论点则相反,它会释放压力。没有压力的大脑,正在日益变得迟钝。

在这个人工智能提供即时答案,海量信息能够随意抓取的时代,苏格拉底方法鼓励人们追问“为什么”而非满足于“是什么”,避免思维惰性。

每当提出和回答一些好的问题,你的理解就会更有深度。

读完本书,你将通过系统性思辨训练,学会穿透表象、追问本质的思考方式,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知识,从「被动接受观点」转向「主动构建认知体系」。

点击订购↓

02

这本书出自谁手

沃德·法恩斯沃斯

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曾任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任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院长,美国法律研究所记者,海牙伊朗-美国索赔法庭法律顾问。

身为法律研究者,法恩斯沃斯精通逻辑学和推理性思考,同时也重视抽象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法恩斯沃斯精通逻辑学和推理性思考。本书前作《实践斯多葛学派》长居美国亚马逊“哲学方法论”畅销书TOP3。

03

这个时代,必须学会苏格拉底方法

01

对抗信息过载与“快餐知识”

当代人淹没在碎片化信息和算法推送中,容易被动接受观点。苏格拉底方法通过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帮助人们辨别信息真伪,避免盲从。

02

应对社会极化与偏见

社交媒体加剧了群体对立,许多人固守立场而非理性讨论。这种方法通过逻辑追问揭示矛盾,促使人们反思自身偏见,走向理性对话。

03

契合现代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反对填鸭式教学。苏格拉底方法与项目制学习、翻转课堂等模式天然契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04

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在AI能快速生成答案的时代,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问能力和深度思考!苏格拉底方法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工具。

05

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单纯记忆事实已不够。苏格拉底方法训练独立思考能力,让人学会如何提问、如何解决问题,而非依赖现成答案。

04

他们都在读这本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诚意推荐!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程广云、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梅剑华、长安私人资本创始人谢犁、“认真想”公众号主理人李万中、《华尔街日报》等联袂推荐!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苏格拉底式的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明智,认识到知识的边界才能节制技术主义的傲慢。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人类,理性的狂妄和技术主义的乐观必将带给人类灾难,善良的愿望往往铺就了通往地狱的道路。苏格拉底式的否定性智慧始终如牛虻一般提醒人类,无论何种时代蕞重要的美德依然是谦卑。

——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人格化身,每当人们提到“苏格拉底”,通常不仅仅是指那位特定哲学家,还在指代一般哲学家。他被符号化了,其意义远远超出蕞初的实体。许多历史人物都是这样,除了政治家,哲学家同样具有“第二身体”,尤其是那些站在历史源头的人。苏格拉底像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多半是苏格拉底弟子柏拉图创作的“对话录”或戏剧集,再加上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及其后来哲学家们反复不断的阐释,“苏格拉底”就具有了“层累的意义”,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开放的意义”。《苏格拉底的方法》一书在当代哲学语境下阐释了苏格拉底得以闻名于世的方法,不落俗套而又有所创见,值得每位哲学爱好者一读。

——程广云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当接受苏格拉底方法。承认无知、内心谦虚、接受反驳、不怕怀疑、尝试论证说理,这些不只是哲学的基本精神,更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精神。践行苏格拉底方法,保持个人的完整性,此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指南。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作为投资人,我对苏格拉底的了解要从投资界圣经《穷查理宝典》说起。查理·芒格这位投资大师蕞推崇的居然是一个叫爱比克泰德的奴隶。带着讶异追溯这条线索,我发现了斯多葛学派,也自然而然地来到了这些思想的源头:苏格拉底。当我真正掌握了苏格拉底的提问和思维方法,并将其时刻应用于我的投资工作、日常生活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时,所获得的巨大裨益已难以用言语表达。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从心底理解到苏格拉底的目标:经由思考和反省而过上幸福的一生。这样来看,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苏格拉底!

——谢犁

长安私人资本创始人

在与他人讨论有趣或重要的话题时,或者在你自己做出重大决策时,希望你能打开“深度思考”这一选项。而这需要你掌握苏格拉底方法,并时常将其运用起来,保持谦逊的心态,探查自己头脑中的错误思想,并与身边的良师益友(或AI)展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李万中

“认真想”公众号主理人、《思想实验》作者

在21世纪的纷扰喧嚣中,一个来自古希腊雅典的声音给出了另一种选择:追寻真理并保持谦逊……这部非凡之作值得所有人细细品读。

——《华尔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