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首发于本公众号2023年6月2日 学好线条,对我们画画到底有什么作用? 怎样才能对线条有一个较全面的认知呢? 线条在艺术家和画家们的手中到底可以玩出哪些花样来? 很多绘画初学者,对线条很难提起足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可能会觉得线条画出来的效果太简单了,没什么意思。 而有些人对线条学习很懈怠,因为他搞不清楚学习线条到底有什么用。 这两种对待线条的态度,我都能理解,因为我曾经也对它有过类似的偏见。 但是,这也正是我想要比较深度地去讲解线条的动力,在我后来的绘画经历中,我发现线条远不止我刚开始画画时理解的那么简单。 可以这么说,没有线条,绝大部分的画将黯然失色。 当然,线条的作用也远不止于漂亮。 接下来,你可以跟着我去体验一些艺术作品,你会体验到,作为视觉语言的线条,它真正的趣味。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表达感受的线(抽象的线) 2·引导视线的线(抽象的线) 3·描述信息的线(具象的线) 我会带你了解线条作为抽象的线与具象的线的时候,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作用,从广大到精微,全面的理解线条。 那我们就开始吧! 01·表达感受|抽象的线 先来看看抽象的线条。 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各种“线”,而不同的“线”会让你产生不同的感受。 看到飘带,我们会有一种自由、活力的感觉。 ![]() 看到枯藤,我们会有一种荒废与凄凉的感觉。 ![]() 看到闪电,我们会有危险、害怕的感觉。 ![]() 看到错综复杂的电线,我们会有烦躁、心乱的感觉。 ![]() ...... 各式各样的“线条”在生活中数不胜数,它们都是生活中长得像线条的“线状物”,这些都是抽象层面的线条。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不同的线状物产生不同的感受呢? 它来自于我们日积月累的视觉经验,只是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腻的线条感受。 如果你感觉还不够有共鸣,你可以试着舞动一下自己的身体,感受一下线条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当你用手在空气中画圆、画弧线的时候,你会有比较丝滑、柔和的感觉。 ![]() 而当你用手在空气中画三角折线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咯噔一下,有一种突兀与膈应的感觉。 ![]() 怎样把线条的这一特性,运用到绘画中去呢? 首先,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线条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 水平线,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大草原或者大海,给人一种平静的、稳定的感觉。 斜线,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快要倒下的感觉,给人一种不稳定的、运动的感觉。 曲线给人柔和的感觉,乱线给人烦躁的感觉,网格线给人规矩的感觉...... 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基本的认知,进入到一些艺术作品中,一起更加深入地体验这些充满特点的线条。
梵高有很多作品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野蛮的、充满生命力的感觉。 如果你尝试用线条的语言去分析他的这张画: ![]() 你就会发现,他全是在用这种短小的曲线去刻画物体: ![]() 这种顺着一个生长方向去画的曲线,会给人一种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感觉。你看他画的地面、天空、树、草......全都是这种小斜线与曲线,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
我们往往只有画河流才会用这么多小曲线,而梵高把这种线条用在任何物体上,这就是他的画非常有运动感与活力的原因。 我做了一个抹掉线条的图(下图右边),大家可以看看对比效果,这样你更能够感受到线条在他画里制造的情绪张力。 ![]() 艺术家盐田千春喜欢用线去制造各种空间。她的线往往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 ![]() ![]() ![]() 通过以乱的线作为空间的基础元素,设计与布置密密麻麻的乱线,给人一种危险的,不受控的感觉。 利用线条强化画面情感,这样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我这里不一一细讲,我放一些图片,大家可以尝试自己解析:
乘热打铁,你还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线条,体会一把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 杂乱的充电线: ![]() 柔软的窗帘曲线,与防盗网规则的网格线。 ![]() 我的手,圆润的曲线偏多,方硬的转折线较少。 ![]() 当你可以体会到不同线条带来的感受后,你会开始觉得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有情感的。 你看世界的眼光不再无趣,你看到的这些感受,都将会成为你独一无二的创作灵感。 02·引导视线|抽象的线 第二类,介绍的依旧是抽象的线——引导视线的线。 当我们看到道路延伸,高楼挺立,手指指向......时,我们的眼光都会不自觉地顺着这些线条的延伸方向去看。 ![]() 而在画画中,当你学会了去运用这种引导视线的技巧后,你就能像舞台的灯光师一样,能很好的向观众表明,在画面中,什么是你想要传达的重点。你能通过线条的设计让散乱的画面有主次感。 画家们对这种引导视线的技巧乐此不疲。 下面我介绍几种常用的引导视线的线条类型: 第一种是:利用透视线去引导视线。 关于透视线是什么,大家可以翻阅我之前的文章,去做大致了解,我这里不做详细讲解: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近大远小的空间法则。 ![]() 在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中: ![]() 画面描述的是耶稣与十二门徒最后一次吃晚餐的故事,而他怀疑这12门徒中,有一个人出卖了他。主角是耶稣,配角是12门徒。 我们可以来看看,达芬奇是怎样来通过透视线,来引导我们去把第一视觉中心放在耶稣身上的: ![]() 通过运用这些近大远小,慢慢向远处汇集的透视线,达芬奇把我们的视线最终引到了位于消失点的耶稣的脸部,强化了耶稣的视觉分量。 如果大家对透视线引导视线感兴趣,可以自己来分析下面这张画,看看他是如何利用透视线引导观众视线的:
第二种是:利用配件或者人物手势、视线去引导视线。 我们来看一下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的枪杀》: ![]() 画面讲述的是西班牙抵抗拿破仑军队入侵时,被法国军队枪杀的西班牙人民。 事件的主角是被逼到角落的一群人。为了引导大家的视线往被害者那边去看,戈雅在构图时,设计了几条抽象的线,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向左边的人群。 其中,比较明显地直接指向受害者的线有:枪、下方的土堆轮廓、几个人物的手和背部的线条。 ![]() 而间接指向的线,是下图中一条顺时针走向的弧线,戈雅通过设计一个大的弧形线,把我们的视线从士兵尖锐的枪,带到咄咄逼人的脚尖,再到地上倒下的人,再到瑟瑟发抖的人群。 让观众不仅仅只聚焦于左边的被害者,还看到了一条让人心惊胆颤的剧情线。 ![]() 这张画里面用到了很多“配件”和“人物手势”,甚至还有“视线”,通过这些抽象的线去引导我们聚焦于视觉中心。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我再放一张莫比斯的作品,大家有兴趣可以来分析一下他是如何用“配件”与“手势”引导视线的: ![]() 第三种是:利用光影去引导视线。 摄影师何潘是很擅长运用光影去引导视线的。 ![]() 在这张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何潘通过影子线做视觉引导,强化了照片中这位女性的视觉重量。 ![]() 在这张摄影作品中,你能看到,影子线穿过了一个老人,并且他自己还有一个影子也指向他。使他成为画面最显眼的人物。 当你知道了刚才介绍的3种引导视线的线条后,你应该不会再觉得画画是一个无脑“抄袭”现实,“模仿”现实的行为了。 画画的人更像是一张画的导演,你拥有非常自由的安排与组合画面的权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与设计的过程。 03·描述信息|具象的线 具象的线,其实就是物体的轮廓线,是用来描写物体的造型特征的。 当你想要去画一些以线条为主的绘画的时候(比如速写,漫画,钢笔淡彩……),线条的控制,会直接决定你画面的结果。 ![]() 你如果只是简单地勾一根线,就会容易很僵硬,死板。 哪怕是画以色块为主的画(比如素描,油画,板绘插画……),它的轮廓也是需要细心去对待的,绝不是一根简单的没有变化的线。 ![]() 怎样让线条变得更耐看呢? 你可以让线条承载更丰富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丰富线条的信息: 第一个是制造「粗细变化」,表现体积感。 ![]() 受光方向的边缘线画细一点,背光方向的线画得很粗。这样,体积感就要比没有变化的两根线条要强。 第二个是制造「虚实变化」,表现前后景深距离。 ![]() 近处的物体边缘线画得实,远处的边缘线用虚线去表达,这样,我们可以拉开前后的距离,丰富画面的信息趣味。 第三个是制造「轻重变化」,表现结构感、力量感。
在物体的转折处的线,可以画得重一点,黑一点;非转折处的线,可以画得轻一点,淡一点。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物体在坚硬度的区别。 第四个是「穿插关系」,表现前后空间层次。 在画一些有遮挡关系的轮廓线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它的前后穿插情况: ![]() 这样去画线条,你就能够把它立体的空间层次画出来,而不是画一条呆板平面的线。 很多人的线条之所以画出来很僵硬呆板,是因为你只是在用线条描摹物体的形状,你只关注了像不像。但除了像不像之外,线条还可以承载很多其他的信息,这些信息会让你的画面更加耐看。 刚才讲到我们可以通过粗细、虚实、轻重、穿插去丰富线条的趣味。但在现实操作中,这些技巧往往是混合在一起使用的,这样一来,线条所承载的信息也会更丰富耐看。 ![]() 总结 最后再做一个总结,这篇文章我给大家梳理了三类线条: 1·表现感受的线(抽象的线) 2·引导视线的线(抽象的线) 3·描述信息的线(具象的线) 通过上面的梳理,大家对线条应该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知。 线条,你既可以从具象的角度去理解它,又可以从抽象的角度去理解它,没有谁对谁错。 多一些角度去观察世界,去获得更丰富的感受与体验,你才能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看到这里,你的观看方式是否有变得更开阔一点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