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志愿这么填,等于多考50分

 松影融雪 2025-04-03
导读: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技术活,选对志愿=多考50分。
志愿选不对,努力会白费,十二年寒窗,别输在填志愿,选对方向,赢在未来,填志愿不是终点,而是职业起跑线,人生起跑线。


一、切勿“重高考、轻志愿”,否则高分也白考!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意味着,高考只是预赛,报志愿才是决赛,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各种现实比赛中,只重视预赛,而轻视决赛的选手是没有的。

    而面对高考,我们的考生和家长中只重视高考,而轻视报志愿的却大有人在,更为严重的是如此虎头蛇尾,考生和家长却浑然不知有问题。

    这是因为,高考是集体统一行动,特别有仪式感,自然会让人重视,而报志愿则是单兵作战,分散行动,所以更考验每个家庭的自觉和智慧,正所谓“高考考学生,志愿考家长!”。

    考生和家长对待高考和报志愿的这种不同认识和态度,在时间和精力的花费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为了高考拼搏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无怨无悔,但是报志愿,只用三周(从高考结束到志愿提交)甚至更短,只有一周(从出分到志愿提交)的时间,还不能全力以赴。

    不过,每年都有不少高分考生,因志愿填报不合理、志愿报错,导致录取不理想/高分低就、滑档等现象,甚至无奈地进入复读。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能运筹帷幄,在考分低“不如意”的情况下,因志愿报得好,使考生的高考之路事半功倍。

    由此可见,高考不仅要考得好,志愿更要报得好,即使没考好,也要报得好,无论多少分,都要上好大学。

    因为,考多少分,代表了考生的实力,那么,报志愿与录取这两项工作,就是让考生的实力与大学的录取相匹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志愿报不好,即使高分也“白考”,“报错1个志愿=浪费50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科学填报志愿,等于无形中“多考50分”

    大家知道,同一分数可以上不同的大学和专业,同理,同一大学的同一专业也可以录取不同的分数。所以,报志愿难,难就难在你有很多种选择,选择不对,努力白费,报错毁一生!

    高考录取时,通常同一所大学,录取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一般也在50分左右,排除热门与冷门专业的分差,即使是同一专业,录取分差也常在30-50分左右。

    对于同一个考生,在高考分数既定的情况下,能够报考哪些大学,最终被哪所大学录取,还是有很大弹性的。

    鸡头凤尾之间的距离,可上可下的弹性空间,至少也有30-50分。也就是说,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同班同学录取分高低相差30-50分。

30-50分啊,平时的学习要想提高30-50分,是多么不易。

高考时要想超常发挥,多得30-50分,是何等困难!

通过自主招生,获得30-50分,又是何等艰难。

但是,填报志愿,一念之间,稍不留神,已经到手的30-50分,就化为乌有了,等于孩子和家长千辛万苦努力,最终多得的这30-50分“白费”了。

    这就是考生和家长,之所以要下很工夫,花大力气研究高考志愿的价值所在。

    换句话说,志愿报得好,等于多加30-50分。如此说来,考生和家长在这最后一周报志愿的关键时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正所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报错毁一生!

报高考志愿非常难。

分数高的,担心报低了吃亏;

分数中等的,担心报高了落榜;

分数较低的,担心最后没学上,真是各有各的难处。

通常来说,对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成功的高考志愿,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示来表达:

一个好志愿=专业好+学校好+地域好+就业好

    尚若时至今日,你的高考志愿表上还是一片空白,没一点头绪、眉目的话,此时时刻,你就刻不容缓了,决赛、冲刺的时刻到了,考生和家长务必都要抓紧了,十二年寒窗苦读,三代人的期望,错过毁一生!

    同样的高考分数,你可以选择学不同的专业,上不同的大学,到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就业前景。

    因此,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地域应该如何排列组合?

    特别是当三者不可兼得时,应该如何取舍?哪个优先?这既是报志愿的重点,也是报志愿的难点。

    但这又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需要考生和家长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下面给考生、家长建议以下“四个优先原则”,以供参考。


三、志愿填报“职业优先原则”—供职业/理想明确的学生考虑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职业理想非常明确的考生。

例如就是想当老师、或医生、或会计、软件设计师…等等,那么报志愿就应该从这一职业出发。

例如,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中学英语老师”,那么:

第一步,找出与这个职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即英语专业。

第二步,找出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学校太多了,怎么取舍?

    首先是用分数取舍,即重点关注自己的高考分数有可能达到的院校,包括那些可上可下的大学,除此之外,与自己分数不匹配的更高或更低的学校,就可以不予考虑了。

    其次是分类取舍,开设英语专业的大学很多,类别有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综合性大学等,那就按照哪类大学毕业后,更容易当上中学老师进行排序取舍。

    如果考分足够高,直接报考提前次、教育部所属的免费师范大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这样,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回生源所在地做中学老师了(具体可见各招生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招生简章及各省与考生签订的具体协议)。

或者,分数能上“985、211”大学的,就选你最喜欢的大学,报考与中学课程相关的专业,再努力考个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做教师的综合素质,毕业后也可以通过应聘的渠道当老师。

    现在,很多名牌中学也开始面向“985、211”等名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但是,非师范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你分数一般,只能上省属一本大学或二本学校,建议你报师范类,这样,离教师这个行业会更近些。

第三步,找出你所喜欢的未来就业或读书的城市。

第四步,通过优选,进行排列组合。

职业——专业——学校——地域;或者

职业——专业——地域——学校。

最后,按照高考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每个学校第2、3、4等其他专业的顺序填表即可。

    现实中,大多数考生,还没有明确的职业“脸谱”,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那就先选择合适的专业吧!


四、志愿填报“专业优先原则”,最适合以下三类学生

1、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

例如,你就是喜欢数学、或物理、或外语、或经济、计算机……等等。

那么,报志愿时就要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出发,在分数有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排列组合。

如:专业——学校——地域——职业,

再根据学生其他方面的个人喜好,进行优选,

最后,按照志愿表的顺序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专业的顺序即可。

2、高考分数较低的考生

如果你的分数只是能填报一般应用型大学,特别是民办学院或者高职(专科),那么,选择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

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

第二,选择技能性强的,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

也就是说,当你毕业后求职找工作时,你的学校没有竞争优势,靠的就是这专业的一技之长了。

3、志愿填报按“新高考专业平行投档”的考生

也就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实行,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的考生。

例如,2024年开始,贵州省高考本科录取不分批次,高考志愿实行“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

其实,这就是“专业优先”,这一高考录取方式是一项新的重大改革,因为在此之前的贵州以及现在未改革的其他省份,录取一律是按学校顺序(或平行)投档的,也就是“学校优先”。


五、志愿填报“学校优先原则”—最适合专业特长不明显的考生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专业特长不明显,什么专业都好,或什么专业都不太好的考生,其实,这样的学生占到绝大多数。

1、成绩优秀,没有弱科的考生

    如果考生的成绩优秀,没有弱科,总分能上名牌大学的话,那么报志愿时就要遵循学校优先原则

    因为,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评价,实际是有等级标准的。

    在招聘时,经常会有单位对毕业学校有硬性要求,越是人人都向往的单位,越是如此。

2、成绩中上,各科均衡的考生

    这样的考生,什么学科成绩都不突出,没有最强的,也没有最差的。

往往什么专业都可以,那就把学校放在首位吧。

    总之,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第一学历一辈子也无法改变,因此需要倍加重视。

    当学校与专业不可兼得时,如果能上名校,专业可不必太纠结。

    因为,学什么不一定就做什么,即专业与职业并非一一对应。

    另外,你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吗?这一切,上大学和工作后都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六、志愿填报“地域优先原则”—职业/专业/学校无特殊要求的考生

    在哪里上大学真的很重要!无论是文化底蕴,经济活力、政治视野、同学人脉、还是就业机会,大学四年绝对会影响你的一生。

    难怪莘莘学子对自己理想大学的所在地,都有惊人相似的排序,

首先是北、上、广、深等国际大都市;

其次是直辖市、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等,以及非省会的如厦门、青岛等国内中心城市,还有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等等;

三是不发达的地区的省会城市及沿海地区的非省会城市;

最后才是不发达地区的非省会城市。

    所以,越是热点的地方,同类的专业和学校录取的分数就越高。

因此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和地域三者都能兼顾、都能满意的考生实在是幸运的,但毕竟是少数。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三者是不能同时满足的,究竟该怎样取舍呢?还请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参考以上职业、专业、学校、地域“四个优先原则”进行排序组合。

考生、家长,报志愿吧,

高考成绩只是预赛结果,决定了你能上哪些大学,

而报志愿才是决赛,选择你要上哪几所大学,学校录取就是最后的唯一。

所以,只有报好志愿,你方能上理想的大学。

2025年3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