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袤海洋中,我仿若一叶扁舟,以独特的“静”之航标,引领着班级这艘大船破浪前行。 或许是性格使然,在平日的带班过程里,面对孩儿们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我很少动嘴,只是用眼神交流。那眼神,恰似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看似无声,却蕴含着千言万语,默默传递着关切、提醒与期待。 然而,在日常的带班浪潮中,也常常听闻一些班主任小伙伴们的做法。当面对孩儿们的违纪行为时,他们的嘴巴就像开启了自动模式,唠个不停。只见他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话语如连珠炮般倾泻而出。可这一番辛苦付出,换来的效果却不得而知。 有时候不禁纳闷,这般长时间的唠叨,难道不累吗?若是换做我,实在是没有这股劲头。而且,也目睹过许多班主任在进行了长篇大论的“嘴皮战”后,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孩子们依旧我行我素,那些苦口婆心的话语仿佛被风轻轻吹散,没有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丝涟漪。所以说,面对孩儿们出现的不良现象,很多时候保持嘴巴安静,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没有十分把握,保持嘴巴安静是明智之举。 孩子们的成长就像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常态。但有些现象的背后,我们未必都能知根知底。很多时候,班主任们怀着一颗急切的育人之心,一听到谁违犯了纪律,往往不分青红皂白,立刻把当事人找来,厉声批评一通。那一刻,办公室里充斥着严厉的斥责声,老师涨红了脸,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可当事人呢,却常常是一脸的无动于衷,甚至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老师自己伤肺伤肝伤胆,教育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保持沉默,真的比毫无意义的唠叨好得多。沉默,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给我们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给孩子留出自我反思的空间。 大庭广众之下,保持嘴巴安静,更是一种智慧。 曾见过这样一个场景,那是一个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田径场上,班上的学生正在跑操。而一旁的班主任,双手扣在胸前,还微微驮着背,整个人看起来毫无精神。这时,他看到班上有一部分孩子跑操不认真,便立刻在一旁大声嚷嚷起来,诸如“要认真跑操”之类的话不绝于耳。他的声音在操场上回荡,可孩子们呢,却没有一个当回事,依旧嘻嘻哈哈,步伐散漫。这样的场景,就像是一场尴尬的独角戏,老师在台上卖力表演,学生们却在台下无动于衷。 在这样的公共场合大声说教,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还会让自己的面子受损。若是自己没有足够强大的气场来震慑学生,那么紧闭嘴巴才是明智之举。 在日常常态中,保持嘴巴安静也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纪律、午晚休纪律,这些看似平常的时刻,却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但很多时候,真的没有必要唠叨不停。当课堂上有学生交头接耳时,我只是用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轻轻扫过,他们便心领神会,立刻端正坐姿,认真听讲;当午晚休有学生窃窃私语时,我静静地站在门口,那无声的身影就是最好的提醒,他们便会迅速安静下来,进入梦乡。一个眼神,一个身影,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以静制动,并非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爱与信任。它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无声的引导中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