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三白:千年文脉里的舌尖清韵

 青梅煮茶 2025-04-03

   晨雾廊桥,碎石堤岸,天清云淡,远山如黛……太湖总在烟水朦胧处,藏着一卷水墨长卷。如果说三万六千顷碧波是吴越先民晕染的底色,那跃动其间的“银鱼、白鱼、白虾”这太湖三白,则是跨越千年的灵动音符。这三味至简至鲜的湖中精灵,以千年不变的清雅风骨,在太湖的潋滟水色与江南的文墨馨香之间,共同绘就了一部舌尖上的江南繁华图。

  - 溯流千载 -

  镌刻于诗文典籍的

  鲜味密码

  太湖三白,自古就是上好食材,其味觉传承,蕴藏在鲜活的历史故事里。《吴越春秋》载专诸习炙鱼之术,将青铜短剑藏于鱼腹,在吴国宫宴的觥筹交错间完成惊天刺杀。这场载入《史记·刺客列传》的传奇,暗藏着春秋时期吴地贵族对鱼馔的极致讲究——太和公以秘法炙烤全鱼,须令鱼身焦香而腹藏剑气,这般技艺背后,是江南先民对食材本味的深刻理解。

  太湖三白中,银鱼,娇柔。银鱼形似玉簪,唐代俗称“白小”,唐代杜甫《白小》一诗:“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把银鱼比作轻盈娇弱的雪花。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中称其“形若玉簪,遇网即碎”。这种娇贵之物,对水质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太湖这样浮游生物繁多的水域,无疑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吴王阖闾“脍炙鱼”的传说,一定程度上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太湖便已盛产银鱼。北宋司马光“银花脍鱼肥”勾勒出春汛银鱼跃波的盛景,将晶莹剔透的银鱼与文人雅士的饮食意趣相系。

  银鱼的烹饪方式多样,既可烹制太湖船菜,也可单独成肴。煮汤鲜美,炒蛋醇香,更有干炸、春卷、馄饨等做法,让人垂涎三尺。宋人张先的“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诗句,赋予这道水中至味一缕乡愁的味道。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赋予它药食同源的特质:“银鱼甘平无毒,作羹食,宽中健胃”,使得这道水中至味,在医书典籍里获得了双重生命。

  白鱼,清贵。其清贵在于曾为江南贡品,《隋书·地理志》载大业年间“岁贡太湖白鱼百尾”。清贵,更因白鱼出水即死,运输艰难,宋代《吴郡志》详述“需以冰船昼夜疾驰献于汴京”,堪比岭南荔枝之贡。白鱼之清贵,还因其常为文人雅士的文化一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江南人还把白鱼等幻化成了诗、书、画、舞等各种文化形态,以此满足多元的精神需求。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苏州知府况钟宴客:“席间必设清蒸白鱼一尾,去骨存形,以证庖丁之技”。然此清贵之物,烹法至简:盐腌片刻,辅以姜片、料酒,撒盐、蚝油、糖,淋油缀椒,大火蒸八分钟即成。“至鲜至简”的饮食哲学,真正让江南滋味在清淡处见真章。

  白虾,灵秀。与其他虾类不同,太湖白虾在烧熟后依然能持通体洁白,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叹道:“虾之色如素绢,味若初雪”,清代《太湖备考》中记载“壳薄如蝉翼,肉嫩似凝脂”,可以说一道美食中藏满了江南的秀气。白虾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江南人最为钟爱的是“醉虾”这一做法,袁宏道《虎丘记》载游船宴饮“醉虾跳浪,银丝浮盏”,既好吃更好看。被金庸称为“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的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他提到做呛虾的细节:将白虾投于白酒中,“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盛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满桌”,至今读来,仍然口齿生香,颇为灵动。‌

  - 清雅入髓 -

  江南美学的

  三重境界

  但凡美食,绝不止用来饱腹,它们融一方风物之精华,由齿边舌尖散发种种美好,最终慰藉人们的心灵。太湖三白,流传于文人墨客的笔端,诉说着人们的梦绕魂牵,其做法吃法,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义,暗藏着江南人的生活智慧。

  鲜,是一种追求。‌在江南文人的精神谱系里,鲜味是通向天人合一的密匙。太湖水的澄澈、季候的流转、厨者的节制,三者共振方成至鲜。太湖三白的烹饪,本质上是对时间的礼赞。渔民遵循“月出捞银鱼,露重采白虾”的古训,将二十四节气的韵律化作舌尖的颤栗,清明银鱼配莼菜制羹,取其初汛之嫩;秋分白鱼佐黄酒清蒸,锁住脂膏之醇;白虾则需活水暂养,现捕现烹方得弹韧本味。这种四时流转中的“食其时”的智慧,让每一口鲜味都成为天地馈赠的时令诗笺。

  雅,是一段风流。“食之妙,在味外之味”。在传统的江南美食文化中,不仅在于食物之味,也在于食器之形,既美在内、美在质,更美在形、美在意。太湖船菜就是这类雅致之美的典范。太湖船菜以器物养味,清蒸白鱼配竹编蒸笼,蒸汽氤氲似倪瓒山水;银鱼莼菜羹盛于龙泉梅子青斗笠碗,显“青瓷映雪”意境。盐水白虾佐青瓷小盏,釉色映衬虾壳浅粉银白,暗合《随园食单》“宜碗者碗,宜盘者盘”的器皿美学。春和景明,惠风和畅,雕舫行于烟波,“一席三白”自成画境,“半日尝鲜,半日听涛”的饮食方式,令三白超越物性,成为亘古久远的文化符号。

  淡,是一心归真。太湖三白恪守“大味必淡”的准则。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强调:“治银鱼若治玉,忌重味夺鲜”,这般烹饪理念,恰似江南园林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营造法则。清蒸白鱼仅以姜片、花雕提味,银鱼莼菜羹不过盐粒点睛,白虾白灼后甚至无需蘸料。这种“减至极致方显本真”的智慧,与董其昌“淡墨山水”的美学观遥相呼应——江南文化的精髓,正在繁华落尽后的素净从容。太湖三白的烹饪史,实则是一部江南文人精神成长史。春秋宴饮中的炙鱼,在吴王夫差手中演变成权力游戏的道具;魏晋名士张翰的莼鲈之思,将口腹之欲升华为精神归途;及至宋代,苏轼在《泛舟城南》诗中写下“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让太湖鲜味成为文人超脱物欲的象征。特别是,对于太湖三白,无锡人更讲求“识进退、懂盈亏”,实施太湖退捕,绝不竭泽而渔,更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的真实写照。

  - 传韵出新 -

  守护江南味的

  当代路径

  太湖三白的美味,诠释古城的千年风味、更可见城市的风骨气质。无论是网红视线聚焦的“色”,还是古巷人家飘散的“香”,无论是味蕾触碰感受的“味”,还是离乡在外心中的“念”,一席“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是美食赋予无锡的时光记忆,也是古城文脉中的浓郁乡愁。

  统筹保护利用,焕新太湖三白产业链条。从源头加快打造良种良养良销全产业链条,推动绿色集约高效的新型渔业经济发展。依托各类种质创新实验室,为长江下游区域、太湖流域以“三白”为代表的优质种源护存、渔业资源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和种源供应,探索建立“种业高地+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以打造新江南“鱼米之乡”为目标,拓展渔农综合种养、绿色智能养殖和渔农旅融合发展等板块,构建全景式桃源水乡田园综合体。

  优化传播表达,复活太湖船菜千年风雅。挖掘无锡太湖三白等太湖船菜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典故,赋予文化内涵。从《随园食单》《锡金小识录》《山家清供》等历史典籍中,系统梳理太湖三白等在内的无锡美食图谱,重构江南雅致、文人气质的太湖船菜表达体系。坚持守正创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索打造湖畔美食系列,在美景美食中更好地感受太湖人文气韵。加大太湖船菜等传统非遗的宣传研究阐释力度,引导无锡太湖三白文化走出去,通过“微短剧+在地生活”等更多现代化的表达和年轻化的方式,推动太湖三白破圈传播,真正让更多的人因一道美食,奔赴无锡这座城。

  创新思维理念,打造城市美食名片。美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记住一座城,往往是从一道菜开始。要以匠心把好质量关,以“太湖三白”等经典菜系为抓手,强化“江南美食打卡地”的属性特征,打造标杆企业,塑造地标美食,推动无锡本土黑珍珠餐厅申创,用地道的无锡烟火味温暖八方来客的心和胃。同时,更需要塑造城市“网红美食”体系,以太湖三白、无锡油面筋、酱排骨等为重点,孵化培育二十四节气宴、宋韵美学宴、江南茶宴等网红宴席,开发符合Z世代喜好的蔬菜宴、素食宴及银发族偏爱的情怀菜、康养菜,让无锡美食更加活色生香。

  做好整合文章,唱响城市的“烟火经济学”。太湖三白等美食,近看是生活,远看是文化,挖掘得当就是城市消费的亮点和名片。要坚持“市井即景点”的运营思维与“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理念,将蕴含在太湖三白等江南美学,融入城市的市井生活,推出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具有传播度的城市IP,转化为“Z世代”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景。加强对知名龙头餐饮品牌的培育,打造特色美食街区,评选一批无锡名店、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宴,培育复合型消费场景,推动产品变场景、行业变生态,让游客、消费者有更多的体验感,真正用生长在民间的烟火气,建设好无锡这座逛不尽、看不厌、吃不腻的宝藏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