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氏孔区圆形高密度灶≠胶样囊肿!这些关键鉴别点及重要信息需掌握!

 影像汇 2025-04-03 发布于广西

公众号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报告模板  既往文章分类汇总  资料领取  

   神经影像  胸部影像  心血管影像  腹盆影像  

   影像征象  头颈影像  骨肌影像  课件搜集  

   影像解剖   医护招聘求职

影像工具

商务合作请加V:PJ11891

并不是所有的孟氏孔区圆形高密度灶都是胶样囊肿。这可能是一个陷阱!

如何避免误判?请往下看!

下图有 3 处病变,都是圆形、高密度的,位于孟氏孔区域。  你能从图像中分辨出哪个是胶样囊肿哪个是其他东西吗?

最终结果,A是胶样囊肿,B是一个曲折的基底动脉,C是一个位于视交叉/下丘脑的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畸形),已经出血并且突入第三脑室。

许多病变都可能类似于孟氏孔(也称为室间孔、Monro孔)处的胶样囊肿。  下面是一个列表,但可能不详尽。  有这么多的伪装者,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诊断为胶样囊肿?

  • 神经囊虫病(Neurocysticercosis)

  • 基底动脉扩张或动脉瘤(Basilar ectasia or aneurysm)

  • 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

  • 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

  • 转移性疾病(Metastatic disease)

  • 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 星形胶质瘤(Astrocytoma,尤其是SEGA

  • 脑膜瘤(Meningioma)

我们常说,位置决定一切——这在胶样囊肿中尤其如此!  其中99%的胶样囊肿位于孟氏孔。  因此,如果它不在孔处,则怀疑它不是胶样囊肿

左右两个病例,左为胶样囊肿,恰好位于孟氏孔,而右侧病例则更多位于第三脑室的下部。

其另一特殊之处恰恰在于它几乎不具备任何特异性表现!它本应极其缺乏特征性。

CT上多为高密度,MR信号多样,多为T1WI高、T2WI低信号,它们没有强化、没有钙化、没有弥散受限、周围也没有水肿,我们所依赖的许多影像学特征,在典型的胶样囊肿中都不应存在

胶样囊肿与其他中线先天性囊肿(如Rathke裂囊肿、咽囊囊肿)堪称"孪生兄弟"——它们的影像表现非常相似。

但识别出胶样囊肿还远远不够!

你的报告中必须提及以下重要事项:

务必描述透明隔与穹窿的解剖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影响手术入路选择。

同时需注明T2低信号——此类囊肿可能会显著提升手术切除难度!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囊肿在第三脑室内的延伸区域划分:

  • 区域1(Zone1):位于中间块(mass intermedia)(或称为丘脑间粘合)前方

  • 区域2(Zone2):位于区域1后方、中脑导水管前方

  • 区域3(Zone3):位于区域2后方

区域1和区域3囊肿手术风险更高


可以通过理解第三脑室的两大关键通道来记忆分区风险:

前开口 ➔ 室间孔(Monro孔)
后开口 ➔ 中脑导水管(Sylvius导水管)

  • Zone 1(前部)风险高 ➔ 阻塞室间孔可致急性脑积水

  • Zone 3(后部)风险高 ➔ 压迫导水管引发幕上脑室扩张

  • Zone 2(中间)低风险 ➔ 位于两大"生命通道"之间缓冲带,占位效应相对可控

记忆口诀
"前孔后管中间夹,两头危险中间安"

小结:谨记,胶样囊肿的模仿者环伺在侧!务必仔细分析影像征象,不要被表面所迷惑,且需要谨记临床关切点!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