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都是君子,却斗了一辈子,成为彼此的敌人! 在北宋那片繁华而又动荡的天空下,有两颗璀璨的星辰,他们以才情照亮文坛,以智慧照耀政坛,却因一场变法,从并肩的好友变成了对峙的政敌。这便是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位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巨人,他们的故事,是君子之争的典范,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火花,更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印记。 初识相知,文采飞扬 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自幼聪颖,21岁便高中进士,其文采斐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文公文集》,流传千古。而司马光,仅比王安石年长两岁,19岁便已踏入仕途,他的《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同样令人称颂,更不必提那部耗尽他心血编纂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两人均受欧阳修的教诲,与大诗人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文学上的共鸣,让他们的友情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绚烂而温暖。 在他们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相互唱和的诗赋,那是他们友情最纯粹的见证。1059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后,创作了别具一格的《明妃曲》,司马光等人均有和作,那一刻,他们是文学上的知己,心灵上的伴侣。 同僚岁月,性格初显 他们曾在包拯的群牧司共事,司马光虽不善饮酒,但在包拯的劝说下,勉强饮了几杯,而王安石则坚持滴酒不沾,这份倔强,让司马光看到了王安石性格中的坚持与不屈。他们还是“嘉祐四友”,与吕公著、韩维等人闲暇时相聚,谈论宴饮,他人难以插足,这份深厚的友谊,曾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变法风云,政见相左 然而,随着宋神宗的上台,一切开始改变。年轻的皇帝渴望变革,以强国富民,他选择了王安石作为改革的推手。1068年,王安石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与司马光再次成为同僚,但这一次,他们站在了完全对立的立场。王安石主张开源理财,推行变法,以图国强;而司马光则坚持节流,认为变法将给国家带来灾难。两人在皇帝面前唇枪舌剑,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这场变法,不仅是对国家未来道路的抉择,更是对两人友情的考验。司马光在发现无法改变局面后,选择了辞去朝廷职务,隐居洛阳,用19年的时间编纂《资治通鉴》,以此表明自己不问政事的态度。而王安石,则在变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改革派的领袖。 君子之争,胸怀坦荡 尽管政见不同,但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品德、学识、性格上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才高八斗、名重文坛的巨匠,为官清廉,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王安石的拒贿之事,司马光的节俭生活,都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楷模。他们的争斗,从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心中的理想。 在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期间,王安石虽身处政坛,但从未对司马光进行过人身攻击或诋毁。相反,当司马光因反对变法而遭受非议时,王安石还曾为其辩护,称赞其文章为“西汉之文”。这种君子之争,体现出了他们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 晚年回首,情深意重 岁月如梭,当神宗去世,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执政,反对新法的司马光被召回京城担任宰相。他废除新法,而王安石则选择退居金陵。1086年,王安石病逝,司马光闻讯深感悲憾。他预见到王安石身后可能遭受的鄙薄和凌辱,于是抱病作书,请求朝廷对王安石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这份深情厚意,让人动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