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都风貌:从骡、马车轿到汽车的变迁(下)

 颐源书屋 2025-04-03
摩托车
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我幸运地被选拔为国防体育项目中双轮摩托车的运动员。能够入选基于我是体操运动员,臂力强身体灵活,反应能力强。在自行车的测试中我的成绩最好,尽管我戴眼镜不符合条件但还是被破格录取了,为了加强国防体育训练,有关部门给学校拨来原苏联、民主德国和捷克生产的数十辆摩托车。除理论、修理、交通规则的课程外,主要是驾驶技术,每辆车配两人。  
图片

有一回由训练场返校,当到校门口时发现车后的同伴不见了,赶快回去寻找,还好是车队最后一辆三轮摩托把我的同伴带回来了。

原来是在经过一段坑坑洼洼的碎石路时没有减速,在选择路面时把同伴甩了下去,由于马达声很大没有听到同伴的呼叫,才把他丢在路上,幸好戴着护具只受到一点擦伤。  

汽车

我们家族是靠两个祖母支撑着,经常外出办事,为了出行方便和快捷经常雇用车行的汽车,哥哥和姐姐们为了交际的方便也是车行的常客。日本投降后曾酝酿购买汽车因涉嫌是汉奸财产而未购成,后来也没有人再提及此事。

没想到的是我的祖母在天津突然病逝,租用了一辆美国“道奇”十轮卡车将灵柩运回北京。因刚刚解放,公路破坏严重,又经常有人拦车要钱进行勒索,行驶了近十个小时才到达北京。  

图片

解放后由于汽油短缺,公共汽车要利用煤气作为燃料,因没有压缩技术和设备只能在常压下将煤气储于车顶上的大气袋中,老百姓称为“大气包”。

充满煤气的大气包鼓鼓的,当煤气用掉一部分后,包中的煤气随着车的行进来回滚动,而使气包在车顶上晃晃悠悠,真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出于好奇心我和四哥、七弟去感受了一次“大气包”,其实在车中看不到气包,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不过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很大,车速也不是很快,总觉得有点“有气无力”在喘气,有人戏称:汽车背上这么大的“包袱”能不累吗?听说烧煤气的车经常抛锚,但我们坐的车却安然无恙。

当年在汽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能保证公共汽车的正常运行,“大气包”是功不可没的。

自行车

自行车成为家族中的新宠,这个变化源于我父亲,按现时的话说,他是个赶“时尚”的人,只要有新东西问世,他就会买来享受一番,自行车也就成了他最爱的交通工具。当时自行车都是外国货,价钱也很贵。

父亲当年买了一辆28吋英国“飞利浦”男车和一辆24吋的银灰色小车。用小车做教练车在院子里练习,学会后才骑着“飞利浦”满街去转悠。

图片

在我父亲的带动下,孩子们就是靠着这辆“教练车”学会了骑车,我小学二年级就会骑车了,骑小车不过瘾就掏裆骑大车,两手扶把,右腿由大梁下掏过去蹬车,开始蹬半轮,熟练后蹬满轮,速度还很快。蹬车时重心会左右移动,车子也就不停晃动,让人看着特“悬”。二哥文治用六十块大洋(当年两块大洋买一袋洋面)买了一辆英国“双金人”牌大塌把,带线儿闸的跑车,四哥文琪骑一辆意大利产的26吋小红车,表姐涤华骑的是英国26吋“金手”牌装有加快轴的女车,三姐文芳骑一辆倒轮闸,大燕把的日本女车,我和七弟文继骑的车是日本“铁锚”和“富士”。那会儿日本车显得笨拙,但很结实,骑起来也算轻快。

家中先后换了几次车,如“凤头”、“兰玲”、“三枪”,值得一提的是还买了一辆天津产的“中字”牌的自行车。当年除讲究骑名牌车外,还讲究配套的车铃、车灯、物架、工具盒、支架、保险叉和直管气筒,有些车配套不齐就设法去淘换,遇到合适的也肯花大价钱买回来。二哥用一套“迷勒”牌车灯包括磨电滚子,鸭蛋形带近光和远光的前车灯,两个小尾灯换了一个原装的“双金人”三角形皮制工具盒,安置于大梁和坐梁结合处。二哥在东单广场看上了一辆德国产的“黑老虎”26吋自行车,车身全部进行了“煮黑”工艺的处理,连副条都是黑的,没有任何发亮的电镀件。挡泥板带棱带角,车把上有一不知用途的支架,车把左右各有一按铃,按时发出声音不大的叮当两声响,两只铃的声音有较大差别,后轴两端装有一扌乍多长的“车拐”。整个车看起来很敦实,被誉为自行车中的“坦克”。这辆二手车要价很高,据卖主说这是德国通讯兵的用车,是日侨撤离时留下来的。在我父亲的资助下买下了这辆车,骑了不到一年轮胎爆裂,因配不到钢丝带,只好放在家中。

四哥、七弟和我在三条胡同里骑快车出了名,在一块飙车,别车、玩“杂技”,把车骑得七零八碎,真像侯宝林在相声中说的,除铃不响,没有不响的地方。有一回我在一次飞车过门槛时将中轴轮盘撞得“卷了饼”,下裆被硌得疼痛难忍,直不起腰来。缓过劲来去修车,师傅说修车多年还没见过将轮盘撞成这样的。

许多亲朋好友也喜欢自行车,家里每次宴请时,有好车的亲朋好友都会骑车来赴宴,因为这是爱车亮相的好机会,不亚于现今有车族的那种爱车心态。最多时有二十多辆车,都放在大门口南房的后墙下,吸引了不少过路人的“眼球”。我和四哥、七弟的三辆破车这时也会去凑份子,但最后总被排挤出来,于是不服气地故意骑着车在人群中穿来穿去表演“车技”来骚扰他们。

解放后北京的交通管理很严格,要求自行车必须做到闸灵、铃响、灯亮以保证安全。前两项容易做到,但自行车不可能都装上磨电滚子和干电池车灯,就要求晚间必须点个小灯笼,挂在车把上或一手提灯,一手扶把。

晚间的街道上被灯笼点缀得犹如一条蜿蜿蜒蜒闪亮的长龙,很是好看。不小心灯笼就会被烧着,不时看到有人急忙下车踩灭燃烧的灯笼,遇到刮风下雨小灯笼就更遭殃了。

这项措施没能坚持下去!(文/董文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