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三里临床应用纪实:一针解肩疾

 听宫壹号 2025-04-03 发布于北京

大家好,我是董译骏,今天讲述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手三里穴

手三里临床应用纪实:一针解肩疾

"医生,我这右胳膊抬不起来快三个月了。"62岁的张先生扶着僵硬的右肩走进诊室。作为资深程序员,长期的鼠标操作让他的肩周炎反复发作,这次连穿脱衣物都成问题。触诊发现其右侧手三里穴有明显条索状硬结,轻按即引发前臂放射性酸胀。取30号1.5寸毫针,直刺进针1.2寸后行青龙摆尾手法,患者当即感觉前臂热流窜动。留针期间配合肩关节被动外展,20分钟后取针时,患者右臂外展角度已由90度恢复至150度。连续治疗5次后,困扰多年的"冻结肩"终于解冻。

这并非个案。在笔者接诊的颈肩综合征患者中,约65%存在手三里穴区阳性反应。该穴犹如人体自备的"消炎镇痛泵",尤擅治疗肱桡肌劳损导致的肘臂疼痛。曾有位羽毛球运动员因反手击球过猛引发肱骨外上髁炎,夜间痛不能寐,在局部封闭治疗无效后,取手三里配曲池行齐刺法,三次治疗即恢复日常训练。

临床发现,手三里不仅对运动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在调理胃肠功能方面亦有奇效。某慢性结肠炎患者每逢情绪紧张即腹痛腹泻,经针刺手三里配合艾灸,两周后肠鸣音亢进症状明显改善。这印证了《灵枢》"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所生病者"的经典论述,揭示该穴调节肠道功能的深层机制。

【附件:手三里穴详解】

  1. 穴位定位
    位于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约3横指)。取穴时屈肘成直角,先定位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向腕部量约两寸处,按压有明显凹陷感。

  2. 解剖层次
    浅层为桡侧腕长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及桡神经深支分布,血管网来自桡侧返动脉。

  3. 主治病症
    ①上肢疾患:肩臂痛、肘挛不伸、网球肘
    ②头面疾患:牙痛、颊肿
    ③肠道疾患:腹痛、腹泻
    ④其他:腰扭伤(交叉取穴)

  4. 操作规范
    直刺0.8-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前臂。艾炷灸3-5壮,温灸10-15分钟。注意避免深刺伤及桡神经。

【历代典籍荟萃】

1.《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2.《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治头面肿,目痛,肘臂酸痛,手三里主之。"

3.《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主霍乱遗矢,痃癖,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遂。"

4.《类经图翼》(清·张景岳)
"主治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遂。"

5.《玉龙歌》(宋·佚名)
"肩背风气连臂痛,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本穴腰病泻,三里舒筋急脚轻。"

现代研究显示(《上海针灸杂志》2020),针刺手三里可显著降低血清P物质浓度,这可能是其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该穴作为阳明经重要节点,既能疏调局部经气,又能通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实现远治作用,堪称上肢疾患治疗的要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