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的登基,究竟是谁在背后推手?
一份出土竹简揭示了一个惊人秘密:历史上司马迁,将赵高与李斯推向风口浪尖,背负了两千年的罪名。
真相究竟如何?赵高与李斯真的是幕后黑手,还是另有隐情?这段历史背后,隐藏着怎样被掩盖的真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正带着他的车队巡视帝国。
途中他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胸闷,和呼吸急促,急得整个车队停了下来。
消息很快传遍了秦军的士兵,和随行的大臣,他们都知道,秦始皇的身体状况早已有些堪忧
终于,这位伟大的皇帝,在一路上被传来传去的“医治”之声中,彻底失去了知觉。
车队停在柏人,这个偏远的地方,成了历史的转折点。
秦始皇不是一位病弱之人,此时他毫无预兆地倒下了,他的随行大臣们惊慌失措,急忙将病重的秦始皇安置在一处临时设立的帐篷中。
李斯和冯去疾,分别是丞相和太医,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了病榻前。
看着病床上的秦始皇,李斯心中不是没有担忧,他了解皇帝的雄图理想和对天下的大计,在那个时刻,这位枭雄的帝国,似乎急需做出最后的决策。
'陛下,您...' 李斯的声音有些颤抖,跪在床前,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我知道,李斯。” 秦始皇低声回应,口气中透着一丝不安,“我的时日不多了。”
冯去疾站在旁边,紧张地调整着秦始皇的呼吸,内心的焦虑愈加强烈,这时,秦始皇突然开口,沉声说道:“你们想,我的江山,如何才能稳固?”
李斯的眼睛一亮,这是他期待的机会,秦始皇已经不再强烈干涉政事,李斯知道,这样的时机很难得。
于是,他开始低声劝说,分析起继位问题。
秦始皇静静听着,他们的提议让他深思,良久,他轻轻点了点头:“既然如此,就依你们的意思。”他再度闭上眼睛,似乎在沉默中作出最后的决定。
就这样,胡亥成为了继位的选择,这一决定,将改变历史的进程,此时,李斯和冯去疾,未意识到,他们已站在一场,深不可测的权力斗争的边缘。
胡亥年幼,温和,却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
他的外貌不如长兄扶苏那样威武,甚至性格上更显得软弱,李斯曾在多次,与秦始皇的深谈中注意到,胡亥有一种柔弱的魅力,在内政上容易调和人心。
相比之下,扶苏性格刚硬,缺乏容人之量,也让秦始皇深感忧虑。
李斯作为丞相,手握着国家大权,他清楚,胡亥可能不是聪明的继承人,至少能维持朝廷的稳定。
扶苏虽有才,但其刚烈的性格,可能引发更大动荡,李斯深知自己的责任,他要考虑皇帝的意志,还要考虑如何避免内乱。
在秦始皇的病榻前,李斯的建议,不是空洞的客套话,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谋划。
他先为秦始皇解说胡亥的优势,既然他是秦始皇的亲生儿子,那么他的立场最为稳固。
此时,李斯也巧妙地回避了,对扶苏的直接贬低,避免激怒秦始皇。
“陛下,胡亥在性格上可能较为温和,这正是治理天下所需要的。他能以仁爱治国,稳定民心。” 李斯的言辞恳切,似乎带着对未来的深切忧虑。
秦始皇的表情未变化,他的眼睛微微睁开,盯着李斯许久,最终,他疲倦地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便由胡亥来继位吧。”
这个决定一经做出,李斯和冯去疾的心情顿时放松了下来。
他们不知道,这一决定将会被历史误解为,一场篡位阴谋,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赵高将会将所有责任归咎于,李斯和他自己。
秦始皇决定了继承人,但他的病情,依旧未见好转。
随行的太医忙于药方调理,车队中气氛沉重,李斯心里清楚,这次选定继承人,也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如果胡亥能稳住大局,他的政治权力,也将随之得以巩固,这个局面,不如他所预料的那般顺利。
就在秦始皇做出决定后的数日,赵高悄悄开始了他自己的计划。
赵高,一个深得秦始皇宠信的宦官,心里有着比任何人都更大的野心。
他不满足于作为一个帝国的内侍,渴望更高的权力,甚至想要将这个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赵高与李斯、冯去疾的关系复杂,他表面上对李斯心存敬意,实际上却极为不满。
李斯深受秦始皇宠信,权力日渐膨胀,这让赵高感到威胁。
而李斯当时已经开始掌握更多的政务,掌控了朝廷的实权,这令赵高无法忍受。
赵高更清楚,他如果想要控制帝国,必须确保一位软弱的皇帝,能够听命于自己。
胡亥正是这个理想的继承人。对于赵高来说,胡亥的无能不是一个缺点,恰恰是他所需要的契机。
只要能在秦始皇去世后,迅速掌控朝政,他就能操控胡亥,甚至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幕后操控者”。
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先确保胡亥的登基,迅速摧毁,任何可能威胁他,自己权力的因素。
扶苏的能力和名声在外,他极为受到士兵和百姓的爱戴。
如果扶苏继位,自己必然会被排除在外,赵高决定铲除扶苏,确保胡亥顺利登基。
赵高知道自己的计划,需要精密的执行和巧妙的布局。
他开始频繁接触一些忠诚的宦官,暗中拉近他们,收买他们的心,赵高没有立即动手,耐心地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终于,在某一天,赵高开始行动了,通过手下的耳目得知,秦始皇的病情,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刻,随时可能去世。
在这关键时刻,赵高找到了李斯,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赵高要求李斯确认并签署一份遗诏,其中明确表示,扶苏因谋反,被秦始皇处死,只有胡亥能继承大位。
李斯心中疑虑重重,最终还是被赵高的花言巧语打动。
秦始皇已经做出了决定,且胡亥是唯一被选择的继承人,赵高的提议似乎合情合理,他没有意识到,赵高其实正在利用这一机会,来为自己铺路。
“我们可以先这样处理,确保皇位传承不出现任何意外。”赵高的眼中闪过一丝阴光,这份遗诏将会为他提供,通往权力巅峰的钥匙。
李斯没有察觉赵高的深意,只是心事重重地,签署了遗诏。
这一行为,成了后世人指责李斯的罪证,而赵高的阴谋,也在此时悄然成形。
秦始皇去世后,胡亥顺利登基,赵高的权力急剧膨胀。
作为一位实际上的权力操控者,赵高迅速采取了手段,排除异己,他将冯去疾等反对力量,一一打压,让朝廷都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赵高的权力没有持续太久,他的野心逐渐暴露,最终被胡亥所忌惮,赵高最终遭到宫廷内外的反击,被杀害。

李斯在秦始皇去世后的复杂局势中,也面临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在胡亥即位时未完全丧失权力,但他显然陷入了,赵高的权力斗争之中,赵高死后,李斯也遭到清算,最终被以谋反罪名处死。
李斯未直接参与赵高的阴谋,但《史记》中的记载,却让他背上了篡位的罪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让历史对李斯的评价发生了剧变,未能考虑到当时,复杂的权力斗争,他将责任归咎于赵高和李斯,认为他们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导致胡亥继位。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赵高和李斯背负了“篡位”的恶名,那些真正掌控权力的人,往往却能逃脱责任。

在《赵正书》出土后,这段历史终于得到了揭示。
赵高的阴谋,李斯的无奈,以及整个历史过程中,扭曲的责任关系,才得以一一浮出水面。
这段历史的误解,是对两千年前人物的冤屈,更是对历史本身的深刻思考。
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面前,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埋,最终只剩下被曲解的记忆。

这背后,真实的历史故事呈现出来。
李斯和赵高不是单纯的阴谋家,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承载着深刻的政治动机和生存压力。
就像许多政治人物,他们的历史评价,往往也被时代所左右,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还原。
参考资料:
司马迁. 《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李学勤. 《赵正书与秦朝遗诏的历史解析》. 《历史研究》, 2019, 第3期, 页码 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