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文旅融合下的创新转型样本

 主题公园设计 2025-04-03 发布于广东

在文旅行业不断探索创新转型路径的当下,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扭亏为盈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典范。2024年,红山动物园接待游客797.2万人次,总营收3.79亿元,它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更重构了传统动物园的价值链,在动物保护、IP开发、生态教育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一、转型背景:突破困境,寻求生机
2020年,新冠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沉重打击,红山森林动物园也未能幸免。闭园期间,动物园面临3000多万元的巨额亏损。为缓解资金压力,园方积极自救,开展直播“云游园”活动。三场直播吸引大量关注,成功筹款263万元,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借助线上流量为后续的IP化运营奠定了基础。直播内容围绕动物日常生活展开,并融入科普知识,打破传统观赏模式,强化了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

二、创新策略:多管齐下,全面转型
(一)财务模式创新

1. 文创产品爆发式增长:从2020年文创销售额仅五六十万元,到2024年前五个月销售额已超2023全年,红山文创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成为动物园的核心收入增长点。其文创品类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冰箱贴拓展至800多个SKU,涵盖毛绒玩具、服饰、盲盒等多个领域。设计上,巧妙融合动物性格特征与环保理念,如推出“百兽屎劲”有机肥,还打造“森灵野集”环保品牌,倡导可持续消费。很多人来红山动物园都是为了买红山文创,现场看动物的人不用排队,但买文创的需要排队,整个动物园的消费氛围非常好。

2. 打破“门票经济”依赖:自2009年起,红山动物园门票价格维持40元不变。疫情前,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85%。但2023年后,随着文创、联名产品等二次消费的兴起,门票收入占比显著下降,动物园成功突破了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二)IP化运营与跨界合作
1. 动物IP拟人化塑造:园方为每只动物赋予独特的故事和性格,像白面僧面猴“杜杜”、水豚“杏仁”等,通过拟人化简介,增强了游客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结。这一策略不仅提升了动物个体的辨识度,还为联名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基础。

2. 跨界联名与品牌借势:红山动物园与喜茶、橘朵彩妆、七匹狼等众多品牌开展合作,推出一系列联名产品,如杜杜联名杯套、彩妆系列等。这些合作既扩大了动物园的品牌曝光度,又借助品牌影响力传递了动物保护理念。此外,企业认养模式(如盒马认养河马、粉丝团认养东北虎)实现了流量与公益的双赢。

3. 粉丝社群与情感经济:通过“红山Zoo亲友群”等私域流量运营,动物园聚集了超万名“铁粉”。这些粉丝形成了高频复购和口碑传播的强大力量。同时,将文创收入全部用于动物福利改善,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的参与感与价值认同。

(三)生态保护与动物福利创新
1. 取消动物表演,打造自然栖息地:红山动物园是中国首个废除动物表演的动物园。园区展区采用生态化设计,还原动物原生环境,如狼谷的森林地形、非洲雨林馆等。同时,注重动物的心理需求,为长臂猿设计攀爬空间,开展黑猩猩繁育研究,推动物种保护。

2. 科普教育与公众参与:园内通过手绘科普牌、生态主题文创及“倒木”网红打卡点等方式,将自然教育融入游客体验。2025年,引入4只西部低地大猩猩,这一项目历经十年筹备与国际合作,彰显了动物园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四)品牌建设与场景创新
1. 视觉识别与传播策略:动物园品牌设计以绿色为主色调,融入动物元素,形成统一的视觉系统。借助社交媒体(微信、抖音)发布动态,强化“科技与自然融合”的形象。其获得D&AD大奖的品牌短片,有效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2. 场景化体验与二次消费:除文创外,园区开发夜间活动(如亲子夜游)、主题展览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2025年新建的非洲区整合草原、雨林等多场景,引入长颈鹿、斑马等物种,丰富了游览层次,进一步促进了二次消费。

三、转型成果:数据亮眼,行业瞩目
(一)游客量大幅增长

2024年清明假期首日,红山动物园入园人数达8万人次,瞬时在园人数限流4万,与上海迪士尼的日均客流量相当。2024年清明小长假三天,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位列南京景区第四。2023年购票游客中,20 - 30岁群体占比60.21%,30 - 40岁占比29.57%,年轻游客成为主力消费群体。

(二)营业收入显著提升
文创销售额从2020年的50 - 60万元,到2023年上半年突破500万元,全年预计超千万元,2024年前五个月销售额已超过2023年全年。热门单品如“杜杜”冰箱贴、“鹈鹕包”等多次售罄,线上商城一度因抢购瘫痪。此外,跨界联名与直播收入也十分可观,与喜茶、橘朵彩妆等品牌的联名活动,带动了流量与销售的双增长,2020年疫情期间直播“云游园”筹款263万元,后续常态化直播成为重要的宣传与收入补充途径。

四、管理与招商:创新模式,保障发展
(一)管理模式:以动物福利为核心

1. 动物为本的管理理念:红山森林动物园秉持“动物是主人,游客是客人”的理念,取消动物表演和付费投喂项目,尊重动物天性。通过模拟自然栖息地的场馆设计,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并引入“丰容”技术,激发动物自然行为。同时,为每只动物建立专属档案,通过手绘科普板等方式传递保护理念。

2. 公益性与教育功能结合:作为中国唯一自收自支的公益性动物园,尽管80%收入依赖门票,但红山动物园坚持免费科普教育,年均开展200余场主题活动,还推出公益科普进校园、社区项目。此外,设立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年均救助野生动物约1000只。

3. 精细化服务与员工激励:通过设置文明旅游展板、24小时投诉监督机制、游客问卷调查等方式,持续优化服务。建立“巾帼文明岗”“窗口服务标兵”等评选体系,激励员工提升服务质量,并定期开展职业道德与技能培训。

(二)招商模式:多元化创收
1. 文创产品开发:围绕明星动物IP推出800余款文创产品,2024年文创营收超1亿元。特色产品涵盖动态冰箱贴、动物粪便有机肥、黑猩猩画作衍生品等。

2. 跨界品牌合作:与喜茶、七匹狼、盒马等企业开展跨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和动物认养活动,借助品牌流量扩大影响力。

3. 云经济与粉丝经济:推出“动物爱心认养计划”,个人或企业可线上认养动物,获得专属挂牌和互动权益。疫情期间直播“云游园”吸引50万粉丝,后续常态化开展Zoo直播,形成稳定流量池。

五、转型历程:步步为营,铸就辉煌
(一)理念革新期(2008 - 2014)

2008年沈志军接任园长后,启动场馆改造计划,2009 - 2022年共改造24个场馆,引入自然化设计。2011年率先取消动物表演,2014年废除付费投喂,确立“动物友好”的发展基调。

(二)IP打造与流量破圈(2020 - 2023)
疫情期间,红山动物园因“亏损3000万”登上热搜,通过直播、动物讣告、拟人化科普等内容引发情感共鸣。2020年发起“云认养”和文创开发,2022年与迪士尼合作《狮子王》主题展,客流量较2008年增长近10倍。

(三)文旅融合爆发期(2024至今)
2024年,红山动物园接待游客797.2万人次,总营收3.79亿元,成为现象级IP。通过Zoo商城、研学活动及大型主题活动实现“流量变现”。同年获“新自然经济示范基地”称号,全网传播量达76亿次。

六、行业启示:平衡公益与商业,探索创新发展
红山动物园的成功转型,验证了“尊重生命 + 创新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其在公益方面的坚守,如拒绝动物表演、持续救助野生动物,树立了行业道德标杆;在商业上的创新,通过文创、联名、云养宠等轻资产模式,突破了门票经济依赖。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传统文旅单位提供了“以内容重塑体验、以情感链接用户”的转型范本,激励更多文旅企业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