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背景下,艺术家如何破局?| 呓艺术

 AI_LYS_999 2025-04-03 发布于上海
台词原文:
一、
我问了deepseek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想向我们人类的艺术工作者问什么问题呢?
它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AI可以生成无限风格的艺术作品时,你认为人类创作者的核心独特性会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艺术家会不会被AI取代? 
看来这个问题不仅困惑我们,连AI自己也很好奇。
年后,deepseek一出现,一些职业诸如编辑、公务员、老师……有一些就开始失业了。
那艺术家怎么办?
我周围的艺术行业同仁比较多,他们对ai的态度分为两种:
一种是乐观派,就是说“哎呀,没事儿,ai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是一种工具,不会取代艺术家”。他们的理由是,今天的艺术家没有在做所谓正确的答案,今天艺术家在做的是不确定和看似不准确的答案。
这听起来有点儿绕口,其实就是很多看不懂的当代艺术本质上是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的创作,是一种探索。如果创作你看得懂,看着很像、很准确,他们认为反而没有了突破。
所以,乐观派们认为AI的作用是帮你完成准确答案,帮你更加准确,它作为工具能够辅助艺术家更加个性化的呈现。
这种观点猛一听也有道理,但实际上这种理解问题在于僵化了“艺术家”的概念,毕竟今天的艺术家和没有AI时候的艺术家定义和身份感都不一样了。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每个时代的角色定义和责任。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特伯格的书里,艺术可以是这么多角色:

什么是艺术图册_360百科
图片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角色呢?
说到底,时代变了,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服务,让社会更好,所以肩负的角色和文化责任随着每个时代的变化而不一样。
那今天AI让这个时代再一次变了,我们该怎么再一次给艺术下定义呢?借用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的一句话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手由于和机器竞争而贬值,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质的判断作用将要贬值。当然了,像过去所说的如熟练的木工,熟练的机械工、熟练的制衣工,这些有技术的人某种程度上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得以幸存,出色的科学家和出色的行政人员将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也同样幸存。
然而,假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具有普通学术能力水平或更差一些的人,也将会没有任何值得别人花钱来买的东西去出售了。”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今天ai时代给艺术家设定的身份和位置,绝对不只是过去所说的技术很好的人,维纳说了,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淘汰的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把简单的创造力也给淘汰了,如果把这一次人工智能的浪潮比作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他所说,学术能力普通的人更会被淘汰
就是说,作为艺术学科的技术越来越发达,像这些乐观派们说的,AI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只是让你更准确的表现自己的话,那艺术家处在技术的时代,艺术家就一定不再只是过去“艺术家”角色下的那批人,他们所面临的就不简单的只是表达自己的问题,因为单纯靠表达自我情感、简单思维和视觉把戏的艺术已经不能撑起今天艺术所应该承担的角色责任了。
所以,如果对人工智能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和利用,还把ai当成工具或者媒介,“艺术家”这个职业前途其实是很危险的。 
另一种态度是悲观派,有艺术家的原话,说“以后做什么都赶不上人工智能的发展,ai 既然什么都能做,那我们艺术家做的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觉得这种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50多年前,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他说的是读者或者文本取代作者,那今天作者是逐渐可以被ai程序所替代,尤其是ai的神经网络算法、深度学习,也包括群智能的观念。
神经网络算法就是模拟人神经元,让过去只有简单的概念,逐渐延展到概念之间彼此形成一种模式和关联。试想一下,等到它可以包容无限个概念的时候,人大脑的储存量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比不上它了。
现在deepseek的出现,我们明显感觉到的就是深度,有思想,感觉深度探索真好。深度学习其实依靠的就是大量的参数,这种人工智能的能力就是构建和训练大规模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把参数放进去,进行自动特征学习。至于说群智能,就是人工智能有做不到的地方,然后彼此分配任务,共同配合。
就是说,在一种目标面前,人工智能能够用尽一切手段达到你想要的目标,这种“便捷”是人赶不上的。
这就是悲观派认识的问题所在了,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目标”。艺术发展的目标一定是未知的,是不断的突破。我们今天所有的艺术家,所有过去已经有的艺术大师、理论和观念都是“艺术”这个词含义范畴的1%,但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还在于那另外的 99%,就是一片未知混沌当中。
这就是刚才说的,艺术的价值为什么在于打破?我们没有人能说得清“那另外99%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你问人工智能它也不知道。也许人工智能能够快速的帮你实现这1%,但是走进那99%就需要你去破坏这1%,不断打破,重新建立。
人工智能是绝对没有办法到达那99%的。
所以说,对于ai的悲观论者,其实也正是过去所说的内卷的那批人,比如说本雅明所说的艺术作品的灵光,他认为艺术作品独一无二的属性和它所处的历史背景赋予了艺术作品特殊的价值。但是今天这种AI的时代,如果你在那1%当中,作品成为被覆盖的素材的话,你和你的创作就没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今天本雅明说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属性”也是根据技术的深度学习去极度内卷生成的,比如用ai创作,我用5个词生成了一幅画,你用6个词,他用7个词,他用3个ai软件,图很绚烂,像挖到宝藏一样,可是这说到底没什么用,只是一种迷失的、无限延迟的模仿。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如果只是侥幸的依靠信息不对等的模仿去吃这种落后市场的红利,可能自己能赚一些钱,但是我们的艺术时代必定是越来越糟糕的

二、
对于人工智能,“乐观派”和“悲观派”都是不合适的极端态度,那合适的态度是什么呢?
罗兰·巴特说过一句话:写作的空间可以被覆盖,但不可以被刺穿。
简单来说就是深度,但不是AI的深度,是人自己的深度。
罗兰·巴特属于悲观论者,他那个时代人工智能还只是开始,他说的是后现代文化的困境,就是说“文字只是各种引文的编织物,出自无数的文化来源”,一篇文章的作者想表达的内在意义,只不过是一部编好的字典,作者身上不再有人的感性,比如激情、性格和印象,而只有一部无穷的字典,通过无止境的书写,生活就只是在模仿书本,而书本只是一种符号的编织物,就这样无穷无尽的模仿下去。
按照这种理论,人工智能对于这种“模仿”的效率比人要高得多。比如说,2021年,清华大学ai学生华智冰(虚拟ai程序),学习了1920 年以来519位诗人的写的所有诗歌作品,她就根据这种诗歌的内在结构创作了上万首诗歌,出了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种“覆盖”的产量没有任何诗人能比得上。
机器人小冰写的诗到底怎么样?
图片
还有中央美院2019年实验艺术系ai学生夏语冰,三分钟画出一幅画,服装设计系ai学生元徕,也创造了大量的服装作品。
你去看他的创作过程,其实和人差不多,都是将灵感画成大量手稿,然后根据深度图像生成神经网络,画出来服装的设计模型,然后把这种手稿变成高质量的作品。她的灵感同样也是模块化的,和华智冰、夏语冰一样,就是电影《误杀》里面的那一句台词,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

我想说的是,刚才“乐观派”的问题,正是忽略了这个道理,人工智能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或者媒介。“悲观派”正是承认了这种道理,但是却忽略了罗兰·巴特的这句话,写作的空间可以被覆盖,但不可以被刺穿。因为艺术如果是平面性的,就是如果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的话,艺术只变成了一种取悦人感官的符号,它也许接近完蛋了。
所以,艺术一定不是平面性的,它可以被刺穿,但是人工智能做到的只是覆盖,在当今已有世界里大行其道。这也是我想说的,作为艺术家,你覆盖覆盖不过ai,艺术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刺穿艺术,不断的向深度挖掘,而不只是局限于表面。 

三、
什么是表面?什么是深度? 
简而言之,“表面”就是他人的东西,他人的语言,他人的策略,他人的思维体系,甚至是他人的作品结构、风格、用色。可以说,就是艺术史能解决的所有东西。
小时候我们开始学习这些叫做艺术的东西的时候,也是从图像建立起来的图像结构、从文字建立起来的叙事结构以及背后的社会精神结构开始学的。我们经历过的那些考试,也是要用这种结构里模块式的标准答案来一决高下。
前面说了,写诗的小冰也许接触的不是图像,在更有秩序的文字体系里学习写诗的措辞、文风、意象、结构,在表面信息的获取和学习当中,我们已经不占优势了。就是说,我们今天的艺术作品都犹如一座海平面上的冰山,冰山的海平面之下应该有一座比冰山体积大很多倍的冰块,那可以说是自己的深度的东西。
图片
美术史是别人的东西,所有的美术理论也是别人的东西。今天一件艺术作品的生成绝非美术史可以彻底解决的,也绝非一套现有的理论体系可以支撑统筹的,艺术作品海平面下的那一大部分冰块的支撑,就是作品的深度。
这个深度首先是我自己。须知所有的知识和体系都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跑马,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艺术史,看再多的艺术明星,你掌握的只是他人表面的策略。这些策略要看,但不是没完没了的看下去,看的多也不代表你的高明,我觉得应该是看到自己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把它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为准。 

四、
接下来就说怎样建立深度?也就是回答我们这个视频一开头deepseek问的问题,你们人类的艺术家在ai看起来无所不能的时代,独特性在哪?艺术家怎么样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先说结论,如何“刺穿”自己现有的创作,作为当代艺术的语境内深度性的往下发展,这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也有章可循。
简而言之,我总结了一下,就是七个思维,我先简单的谈一谈。
七个思维其实就是自己作品的七个维度,前三个思维就是作品的基础维度,分别是呈现技术思维(媒介)抽象思维实验思维,后面四个是作品的拓展维度,分别是批判性思维符号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多维概念思维。基础性的东西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你, 或者说其他人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很快比你做的好,但是拓展性的维度就是自己的必杀技了。 
第一,呈现技术思维,或者叫媒介思维。如何呈现?用什么语言呈现?如何能将这种呈现的办法代替掉,或者抽离掉?比如杜尚的小便池本来是去搅局的,但是小便池作品被毁了,这个说法产生了,就是说实物抽离了,观念产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AI 是协助我们呈现自己想法的一个利器,问题是你得先有想法。在一件作品当中,物质属性与观念表达共同构成一个丰富的隐喻系统,媒介的物质特性不再是单纯的载体,而是成为意义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陶瓷的脆弱性、身体的凝视、自然材料的消亡、废弃物的历史印记以及糖果的甜蜜与消逝,这些物质属性都与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观念紧密相连,形成多层次的隐喻。你作为艺术家怎样通过赋予媒介'非工具性'价值,让材料自身具备言说的能力,参与到意义的生产过程中,这里面确实有自己的学问,但说到底不难。以后我会对此写专门的文章。
第二,抽象思维,也就是具体物象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一套抽象的经验,我们中国人把这种思维解释为“道”,西方人解释为“绝对精神”也好,解释为“抽象”也好,重要的是抽象思维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基础,这说明你对物象、对世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看法,当然不只是画的抽离具象这么表面。这个AI取代不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艺术,你会发觉风格化很明显的艺术家, 把作品标签盖住,也能看出来是他的,这就是背后有一套独属于他的抽象思维所在。抽象思维怎么培养?有几套方法,其过程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具体在这不再赘述。
图片
ai生成的图像作品(转自网络)
第三,实验思维。如一开始所说,真正对艺术发展有贡献的艺术家艺术家其实是在做错误的事,不断的推倒重来,他们所朝的方向其实就是刚才所说的那99%的不可表现性的探索当中,这其实是衡量你是否是艺术家的基础,就是说你要有“失败即成果”的勇气。但是具体怎么去实验?其背后绝不只是个人艺术表达这么简单,那一定是跨学科、跨视角、跨技术的重新审视,有一套具体的办法。如果把它讲明白,其实就是一部当代艺术发展史。但是横向的实验是有规律和方法的。
前面的呈现技术思维(媒介思维)、抽象思维和实验思维,AI其实都是工具,你有了这三种思维,只能说是学会了做一件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的作品,还不能说是有所突破。如果停留在呈现技术上,或者一味的重视抽象思维,或者学会概念化的去突破,总有一天你赶不上人工智能。但是后头的就不一样了。
第四,符号性思维,如何形成自己的符号?这在今天商业化的环境当中其实很需要。符号学的方法很简单,其实就是重复性的图标代表物,不断指示因果,最后匹配其约定的文化象征
简单来说,方力钧在画中不断重复大头, 将大头用特定的手法赋予意义,那个大头在画面当中就是用来表现90年代国人的一种普遍失语状态。那如何去找这种符号的代表物?其实和艺术家的私人经验,比方说经历的矛盾、时代的疼痛、个人特殊的经历是有关系的,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深入的剖析,最终你会发现艺术越来越应该成为不完美人生的一种镜像,将这些不完美的因素做出形式上的转化和提炼,然后构建语境,比如说不断有指向性的重复。总之,它的一套办法其实是很成熟的。具体以后再聊。
第五种,批判性思维,这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思维,用来对抗思想的懒惰和异化,是给我们自己打预防针。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此,因为它与作品的最终指向和文献意义有关,当代艺术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当代”而不是“艺术”,其中的“当代”如阿甘本所说的一样,真正的当代性在于凝视时代的黑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艺术正是照亮黑暗的明灯。
Deepseek在说到“批判性思维”时说了一句非常好的话“清醒的批判,才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温情”。当艺术家把思维的刀刃转向文化深层结构时,这时候的艺术就一定成为刺穿自己和观众认知茧房的利刃。当代艺术承担的是社会变革,传统艺术承担的是生命永恒问题,当然了,彼此的界限也早就完全打开。
传统中国画所追求的活泼泼的生命力,其实也源自人类生命体验的短暂。作为当代艺术,其根本的底色也是基于艺术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何思考?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方法体系和理论体系早就非常完整,在这里先不赘述。
第六种思维就是跨学科思维。我们刚才说的对AI的悲观论者,其实大部分就是没有跨学科的思维,一部分原因也是不懂ai,我问deepseek,艺术家如何不被AI取代?它的回复当中有一条就是“艺术家要学会使用AI,才能不被取代”。它说的对,但是我想说的是,不只是使用,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它,找出它的缝隙、无能和自我矛盾,甚至是负面的地方。ai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元素,作品的深度其实就是跨学科的深度和思考的深度,这点ai发展多少年都是无法取代人的。好的当代艺术作品其实就是从艺术出发,途经各种学科,最终回到艺术身上。
第七种就是多维概念的思维,比如说从二维到四维、从现在到过去、从个人到集体、从完整到碎片、从东方到西方、从有到无、从行为到意识等等,这和刚才提到的符号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其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一个统筹性的刺穿创作瓶颈的思考方式。
那它的背后其实正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内核所在,就是它所谓的“当代”其实就是一种动态的构建,它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事情,它是不断发展,哪怕以打破刺穿甚至血淋淋的代价去发展。这就是一开始乐观派们认为“ai只是个工具,不会取代艺术家”的问题所在。你所要做的艺术如果只是固定不变的,还在你自己有限的认知茧房里,那ai确实是个工具,可以协助你,让你做的越来越好。但是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动态的构建,它所围绕的当代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七种思维也是在不断进化的。所以我们艺术工作者需要对ai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曙光素材-曙光模板-曙光图片免费下载-设图网

五、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几个阶段。
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经过了规则学习、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deepseek的出现,说明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深度学习阶段,它可以被用作不同场景当中,年后这么多人失业就很说明问题了。有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报告谈到,我们目前的ai还只是处于狭义人工智能的阶段,叫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简称叫ANI,意思就是单一领域任务优化的系统,比方说做个饭啦、看个病啦、开个车啦、写个文案啦、生成个代码啦,这就是我们目前用的和见到的ai。虽然已经能够深度学习了,但还只能是你让它干什么它才干什么。但是之后就不是了。
下一个阶段是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简称 AGI,比方说你让它创作一个作品,它能给你跨学科的创作,它能达到的作品深度和复杂程度,连我们艺术家都望尘莫及,就是具备人类水平的多领域的认知能力。它慢慢就开始学着刺穿了。
到了第三阶段,就是超级智能阶段,英文叫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简称ASI, 它可以超越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智能水平可以达到指数级速度的自我迭代。它可以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比方说新的艺术流派,也可以做很多价值观、定义和革新之类的事情,那如果它与我们的价值观错位导致失控,我们看到的电影 《终结者》里的场景就有可能出现了。
当然了,这不一定是未雨绸缪,虽然只是理论。
我想起来前几年我们我一直说的词“内卷”,你想,过去10个人当中,只有1个人会画画,那这1个人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后来,10个人都会画画,只有1个人画的作品有自己的创新性语言,那他也是艺术家;现在, 创新很容易,人工智能几个词就能生成作品,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10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看起来的创新性语言,但是只有1个人的作品,既有创新性的表现语言,也有自己的思想深度,那这 1 个人是艺术家;到了未来,也许10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深度,互相比拼的也许就是我所说的这七种思维能力了。
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在这10个人当中,一定要做到那唯一一个的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是艺术家吗?这就是我想说的最后一个问题,AI实现了艺术民主,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现在想创作一幅画可以说非常容易,所以现在的艺术已经是遍地开花了。
你看那海里的珊瑚礁,每一个突触都可以长出自己完整的体系,这时候艺术不存在内卷,金字塔式的比拼和内卷已经过时了。好好把握住自己的那一支突触才是王道。
时代在变,艺术也在变,人工智能也在变,所以不用担忧被淘汰,更不用担忧会被ai替代,ai永远不可能是站在金字塔顶端大规模的向下淘汰艺术家。
其实我说了这么大半天,核心就是一句话,时代变了,艺术家的思维要变,艺术家要成长,要让自己完整的参与到这场时代的变革当中。借用福柯的那句话,一个人写作是为了成为另一个不同的人,也许做艺术也是一样,为了成就我们那个与昨天不同的自己,探索艺术的深度,增加艺术家本人参与作品的份量,才是对艺术的最好捍卫。
本文作者:大熊(李昱坤)艺术评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