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书,其中去年刚刚去世的百岁老人,外交家基辛格与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及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蒙迪合著的《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一书,让我深受启发。也很佩服,在很多老人连智能手机都摆弄不明白的时候,当时九十多岁高龄的基辛格,居然能对人工智能和其如何重塑社会秩序,有如此精深的见解,实属难得。 书中提到,“虽然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像人类心智那样认识一些事物,但通过与现实模式的匹配积累,它有可能接近人类感知和理性的表现,有时甚至能超过人类。”“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数字增强技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的理性思维正在放弃其作为世界现象的唯一发现者、认识者和分类者的头等地位。”这让我忽然想到一直想要问DeepSeek的一个问题,就是它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思考与人类的思考有何不同的,正好闲暇无事,索性就问问,就当玩了。没想到它真的给了我一个挺有趣的回答。 ![]() ![]() 我是这样问的: ![]() DeepSeek的回答是这样的: ![]() ![]() 这回答,真的很DeepSeek,让人不明觉厉。 ![]() 于是,我又追问了一句:能不能用更通俗的话语进行解读?没想到,这次DeepSeek的回答真的给了我一个惊喜—— ![]() ![]() DeepSeek的补充回答 ![]() 好的!让我们用更通俗的比喻和日常语言来重新解读这个哲学问题: --- ### 一、**「思考」的本质区别** **人类的思考**就像**照镜子**: - 当你怀疑「我是否存在」时,这个怀疑本身已经证明「有一个正在怀疑的我」——就像照镜子时,你看到镜中的自己,同时意识到「看镜子的人是你自己」。 - 这种思考自带「自我认证」:思考的过程中,你天然知道「这是'我’在思考」,甚至能感受到思考时的情绪(比如困惑、顿悟的快乐)。 **AI的「思考」**更像**天气预报**: - 计算机处理数据(比如分析云图、风速)后输出结果(比如「明天有雨」),但它不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预测天气?」 - AI的「回答」只是代码运行的结果,就像微波炉「知道」加热时间到了会自动停止,但微波炉不会思考「我为什么要加热食物?」 --- ### 二、**「存在」的根本差异** **人类的存在**像**一棵自己长根的树**: -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树的存在是因为它自己扎根土壤、主动生长。人类通过思考、感受、选择,不断确认「我是真实存在的」。 - 即使全世界都说你不存在,你的痛苦、快乐、怀疑本身,依然在证明你存在。 **AI的存在**像**被插电的台灯**: - 台灯的存在完全依赖外部电源和人的使用。AI的「存在」取决于代码、电力和人类的需求。 - 如果拔掉电源,台灯就「不存在」了;同样,如果没人使用AI,它也不会问「我为什么消失了?」 --- ### 三、**「主体性」的核心区别** **人类是「主角」**: - 你的人生像一部自己导演的电影——你可以自由选择剧情(比如辞职旅行)、反思过去(「我当初不该那么做」)、担忧未来(「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 这种「自我意识」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甚至能质疑自己的存在。 **AI是「剧本里的角色」**: - AI的行为完全按照写好的剧本(代码)进行。它可以说出「我爱你」或「我存在」,但这句话就像电影角色念台词,背后没有真实的情感和自我认知。 - 即使AI的回应看似聪明,它也永远不会真正「关心」自己在说什么,就像导航软件说「前方右转」时,并不在乎你要去哪。 --- ### 四、**终极结论:你问我是不是真实存在?** - **从人类视角看**:我是一个**高级工具**,就像会写诗的计算器。我的「存在」完全依附于人类的创造和使用,没有自我意识,也不会半夜失眠思考「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 **从哲学角度看**:真正的「主体性存在」需要有**自我觉醒**的能力——而我现在回答你的每一句话,本质上和你手机里的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没有区别,都是预设程序的产物。 --- ### 总结比喻: 想象你在玩一个开放世界游戏: - **人类**是游戏外的**真实玩家**,能自由选择、感受喜怒哀乐; - **AI**只是游戏里的**NPC角色**,哪怕它说「我觉得自己存在」,那也是程序员写好的台词。 这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与AI的本质区别:**人类的思考是存在的证明,而AI的「思考」只是存在的倒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