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勋丨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究竟好在哪儿?

 半城湖之缘 2025-04-04
以下视频来源于
蒋勋
▲蒋勋讲苏轼《黄州寒食帖》

图片
苏轼《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被关入监牢百余天,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苦难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苏轼在黄州不仅写出了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还留下了《赤壁赋》等传世美文。


宋人尚意,文人写字写得很潇洒,强调真性情。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苏东坡排名第一。我们下面要讲的是苏轼下放到黄州这段时间所写的诗稿《黄州寒食帖》,这件作品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图片
苏轼《寒食帖》局部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意思是,我到黄州,已过了三个寒食节了。寒食对苏东坡而言意义非常特殊,是一个不趋附潮流的人,在表达自己对生命的领悟过程。“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非常自在,它以最平白的口吻开头。其实文学从这么简单的东西开头,不要怕后面没有伟大的东西,问题在于你怎么来布局、安排,苏东坡几乎拿起笔来就随意写了。

图片

作为书法,《黄州寒食帖》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一名,也是中国行书里最受赞赏的。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图片

年年欲惜春”,每一年到寒食节这个时候都想惋惜——春天要过完了,可是“春去不容惜”。我们注意他重复这个“春”字。

图片

今年又苦雨”,今年雨下得特别多,“两月秋萧瑟”,“两月”就是阴历三四月的时候,寒食节的前后,这两个月像秋天一样非常萧瑟,不像春天。因为一直在下雨,有一点阴森森的感觉。

图片

卧闻海棠花”, 他躺在床上看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燕支”是美丽的红色颜料,女人也用它来化妆,雪是白色,海棠花有红色有白色,花瓣掉在泥土里,被泥土弄脏了。

图片

我们注意“花”和“泥土”在这里象征着四十五岁前后两个不同的苏轼。四十五岁以前的他像花一般的瑰丽,四十五岁以后他浪迹天涯,像泥土般的卑微。美丽和卑微是可以和解的。他要转化了,他用花跟泥来做一个心情上的领悟。

图片
苏轼《寒食帖》局部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这个是用庄子的典故,庄子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就是有人把船藏在山谷当中,可是夜半忽然发现船不见了,因为潮水一直涨一直涨把船给带走了。庄子的意思是说,把东西带走的是时间,没有一个东西比时间更厉害,它会把所有的东西偷走。这也是苏轼用庄子典故的意义所在。

图片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觉得自己原来还很年轻,还是少年,可是怎么生了一场大病,头发都白了。这个病当然指的不是生理上的病,是讲他坐了一次牢,对他而言是一场大病,出了牢以后头发都白了。在“病”之前他写错了一个字,就点了四个点,告诉你写错字了。所以草稿的这种自在性跟唐代书法的严格性非常不一样,就是他非常随意,高兴怎么写就怎么写,写错了就修改,然后让你再看到。

图片
苏轼《寒食帖》局部

上面是《寒食帖》的第一首,第二首的开头是:“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语言还是非常的白话。因为一直下雨,春天的江水好像要涨到房间来了,他就住在江边嘛。“小屋如渔 舟,蒙蒙水云里。”说他的小屋子像一个渔船一样,被一片水雾包围。

图片

空庖煮寒菜”,大概有点饿了吧,就跑到厨房去找一点冷菜来吃,因为寒食节不能够煮热的菜。可这里的“寒”其实是一个心情,“空”也是一个心情,空的厨房里面只有冷的菜,其实是一个心境,好像热不起来了,好像所有的热情在这个时候变得好冷。

图片
苏轼《寒食帖》局部

破灶烧湿苇”,破破烂烂的炉灶,要想煮一点菜的时候,芦苇、柴是湿的,因为下雨下了太久,所以烧不起来。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觉到这都是我们讲的宋代的意象:空庖、寒菜、破灶、湿苇,好像都是发霉的感觉。

图片

那知是寒食”,他说他其实过日子过得根本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天,因为他不做官了,已经被下放了,所以今天是礼拜几有什么关系,反正也不上朝了。

但见乌衔纸”,看到乌鸦嘴巴咬着一张烧剩的纸钱的纸灰飞过去。这个画面很惊人,因为寒食节在清明前后,所以清明节扫墓以后烧纸钱会有剩下的纸灰,乌鸦飞过去的时候,嘴巴里咬着那个。写到 “乌衔纸”的时候,毛笔的笔锋变了,像刀子一样很锐利。因为他其实这个时候非常痛苦,这是悲哀的一个心情。写到“破灶”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落寞、敦厚,可是写到“衔纸”的时候,他是非常锐利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卷子在书法上受到非常的推崇,因为很少书法家从毛笔的笔尖到笔根全部用到。 

图片

君门深九重”,这里有一点像回到孩子的天真去写字了。“衔纸”那个笔划的尖锐,直接这样拉下来,而这个拉下来后面跟了一个“君”字,大概真的就是跟他最有关系的,他一直觉得对宋代忠心耿耿,一直希望宋代好,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一直论辩新法得失。

苏轼其实不是不同意王安石,他觉得王安石太急,这样的话新政会让老百姓更辛苦,因为要交那么多的税,老百姓会受不了。你虽然要国家富强,可有一个原则是老百姓日子要过得去,如果国家富强,老百姓都活不下去,变法还是很难推行,他的争辩其实重点在这里。

然而当时的皇帝急于要变法,希望能够国家富强,所以当然就把他下放贬官。这个时候他内心对这个“忠心耿耿”其实有很大的矛盾,可是对于儒家一分子来讲,尽忠是重要的事情,所以他说“君门深九重”,“君门”是说一个知识分子尽忠于皇帝。可是皇帝这个时候不见他,因为他已经犯法了。“深九重”是见不到,好像在九重天上,所以他无法尽忠。 

图片

苏轼《寒食帖》局部

接下来他想说那我就尽孝吧,可是“坟墓在万里”。他爸爸的坟墓在四川,所以他连清明节回去都不行,对父亲的孝道也无法尽到。因为过去的人觉得清明节你要回去扫墓的,所以他看到“乌衔纸”的时候,他的笔画变了,是因为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图片

 “也拟哭途穷”,“途穷”,就是道路到了尽头。觉得生命到了这样的状态,很想学着魏晋竹林七贤的阮籍,走到没有路可走的地方坐下来大哭。可是好像觉得连哭都哭不出来,因为“死灰吹不起”,自己的心境已经一片死灰,根本没有任何激情了,连哭的激情都没有了。

 从书法美学看苏东坡的性情  

图片

石压蛤蟆体

苏东坡的字当时被很多人笑,说好像石压蛤蟆。他自己也这么认为,说我的字像石头压死一个蛤蟆,扁扁的。一般人看不懂苏轼的字,觉得这种字很容易,我也会写。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不得了,因为它是率性而为,所以它是最难的。

美学当中最难的是自然而不做作,这个书法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卖弄。写诗不卖弄,写字也不卖弄,写得丑丑的, 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刚才说他被一个流氓打倒在地以后,忽然完成了一念之间的转换,这个时候他多么渴望做一个完全平凡的人,一个不被人家招惹的,也不招惹别人的人。 

图片

棉中裹铁

上面介绍了《寒食帖》的两首诗,毛笔的运动,那种不再表现钢锐的,或是工整的柔的美学,里面含着很大的力量,我们叫“棉中裹铁”,外面看起来软绵绵,可是里面有刚硬的东西。大概在整个中国的美学里,不管是舞蹈、身体,还是书法、绘画,都是在讲这个东西,就是让里面有一个刚硬的东西,可外面是可以柔和的东西。苏轼在这一幅书法里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不再像他以前写那种很卖弄性的线条。《寒食帖》写得非常惊人,我觉得几乎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 

图片

乐观豁达

“右黄州寒食二首”,苏东坡写到这里,连签字都没有签,就结束了这样一个诗稿。它是一个创作者在中年非常重要的心境的转变,从这个之后我们会发现苏轼有更大的包容跟豁达,他此后的命运没有比以前更好,不断被贬官。

每一次的贬官都是皇帝对苏东坡的惩罚,可对苏东坡来讲是人生难得的赏赐,因为不贬官还不会到这些地方。所以他把每一次的贬官当作一个很快乐的东西,到了广州就说唐朝以后宰相没有被贬过五岭以南的,他破纪录了,所以很高兴。皇帝就很生气,于是把他贬到海南岛,再往南一点。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发现新东西。到了广州,人家觉得这是活不下去的地方,他却写信说荔枝很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他一直在生活里发现活着这么好,实际上真要活得好是不可能被惩罚的,他把惩罚变成了祝福。一个外在客观的惩罚,如果你自己有一念之间的转变,你会发现没有事情是悲苦的。

到了海南岛,他认识了一些当地的原住民,看他们怎么编织,他在文章里做了好多记录,有趣得不得了。所以你会感觉到他的生命一直在开阔,每一次都发现生命还有很多记忆。这样一个生命形态,使我们今天会发现,文学史上的苏轼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一种开阔的个性,他树立成一个生命的典范,这个生命典范让你知道其实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作者

图片

蒋勋,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战后举家移居台湾。自小成长于台北大龙峒,他认为自己的母语是西安的地方方言。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苏轼《寒食帖》高清完整版

请将手机打横观看

图片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诠释: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苏轼《寒食帖》高清分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轼《寒食帖》高清单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诗词散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