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 人们往往认为行动会给出答案,却忽略了行动本身即是答案。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审题指导】 本道作文题类同25年春考题。由前后两个分句组成,审题必须兼顾前后两个分句,不可偏废一端。从命意角度出发,更偏向后半分句子,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行动本身即是答案”,并思考“为什么人们往往会忽略行动本身即是答案”的原因。旨在探讨“行动的意义与价值”。 行文过程中需把握三个层次: 1.揭示传统思维误区-—将行动视为获取结果的工具性手段: 2.阐述核心本体——思考行动的价值及意义。比如:行动的意义在于面对挑战困境的勇气,宣言个体生命在场;在于探索未知的力量,打破人类认知边界;在于对抗荒谬的智慧,推动文明的进程…… 3.构建辩证关系——答案与结果的辨析;行为与答案的统一。需警惕将行动与答案简单对立,而应阐释行动作为存在确证的深层意义——当人类在行动中创造意义,答案便不再是被找寻的终点,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本身。 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1.偷换论题:将行动与答案替换程过程于结果,付出与汇报,实践与真知,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评价结果 2.论据深度不够:如做数学题、减肥、记叙文写一次活动 3.缺少思辨:将结果和目标等同于答案;只要有行动,就有答案。 4.空乏论证:比如,“我认为行动不仅仅会给出答案,行动本身也是一种答案,我们不用因得不到好的结果放弃行动,每一点积极行动都会得到更好的答案。” 这样的议论空贴标签,却缺乏实质性的分析。 5.缺乏针对性:套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行动缺乏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行动找不到答案等。偏离本文的写作意图。 可以针对这样的现象:现实中很多人总觉得只要行动就能成功,而一旦未能得到应有得答案,便一蹶不振,垂头丧气,失去了行动力。 【佳作展示】 1、于巨石滚落中寻找答案(60) 人类自刀耕火种的原始岁月起步,以行动探寻未知之谜,凭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孜孜不倦的奋斗向历史递交了一份份厚重答卷。然而,在今日,人们在追求解答的过程中,似乎逐步遗忘了行动本身便蕴含着答案的真谛。 在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中,西西弗斯受宙斯之罚,于峭壁之上反复将巨石推至山顶,复又目睹其滚落,这一行为看似徒劳无功。然而,正是行动的本身,已经诠释了其深远意义。这一现象恰似当今社会群体的写照: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结果,急于通过行动寻求答案,却往往忽略了行动本身的内在价值。 行动,它既是策略,亦是步骤,更是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过分着眼于行动的成果,却忽略了行动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在行动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那就等同于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方法论。但是,这种对结果的过分执着,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行动本质的曲解,它扭曲了行动的根本属性,使人们陷入了幻想的追求里。 深入剖析,我们果真能在行动中找到答案吗?其实未必尽然。行动带给我们的,或许只是一个结果而已。正如李白在宦海沉浮中,体验世态炎凉,创作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篇。他在朝堂之上受到冷落,却因此留下了“高力士脱靴”的千古佳话。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雪,他感悟到的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生平告诉我们,行动的终点未必是所求的答案,而过程中的洞见与思索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的潮流非但不能遏制行动的异化趋势,反而在其推动下,异化程度攀升至新的顶峰。与其沉溺于网络世界成功学的浸染,不如将目光收回,聚焦于对行动本身的精细掌控,从中汲取个人的心得与反思。正如俄国布拉格文学团体,在时代风云变幻之际,依然深耕于文学领域,而没有过分追求文学变革的终极成果。尽管他们的奋斗未能引发俄国文学的巨变,但却为现实主义批判的深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行动的实质并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本身。人们在旅程中,并非因抵达终点而感到喜悦,而是路途中的每一处风景赋予了这段旅途真正的价值。在当前功利主义与权谋之学的潮流中,人们往往急于求成,迫切寻求结果。然而,真正的答案并不会随着行动的简单重复而显现,它是在无数次的努力中,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石头滚落的瞬间所显现的人生哲理。 2、行动是未加定义的答案(60) “一群海盗历经艰险,最终找到宝藏时却发现宝箱只有一张纸条'沿途的经历是最好的宝藏。’”这个寓言故事应当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但它所给人的启示似乎正在被逐渐淡忘——行动本身即是答案。 现如今人们或许早已忘却“沿途经历即宝藏"的箴言。正如同故事中的海盗一般,直至旅途终点才幡然醒悟。人们往往认为行动会给出答案,却忽略了行动本身即是答案。 这一现象已然十分普遍,或许因为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唯目的论”的影响,即重视结果而大于过程。人们往往以“行动会给出答案”来激励自己,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标志着人们对事件结果的预设——未达预期即为失败,这或许已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可是事件的结果往往被多重因素所影响,例如心态、健康、甚至于第三方的未知因素,都可能是使其失败的导火索。我们或许可以说行动是其中占比最大的影响因素,但它绝不是唯一的变量。因此,我们并不能通过结果的好与坏来评判一个人的行动努力与否。不能因为某人的失败去否定他前期的努力。换言之将“行动”视为找到“答案”的钥匙是有局限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去提倡放弃行动,正如前文所言,行动仍然是影响结果的最本质因素,只是并不能用结果否定行动。一味以结果作为评判依据或易于造成不良的消极影响,搓磨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 由此,“行动本身即是答案”更多的发掘了人们所忽略的过程。这反驳了“结果至上”的偏激想法,呼吁人们积极反思从行动中学习、总结,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现代化的快节奏社会中人们似乎愈发重视一个具体化标准化的“答案”。但事实上对于个体而言何为答案?人生总有缺失,没有人能真正找寻到一份完美的标准答案。格式化的人生模板正在磨灭我们自由的生长力。行动是否会给出我们所预期的答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份答案。好的结果固然令人欣喜,但当一份不到预期的苦果吐露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将如何自处? “苦果”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是事件的句点,而应当是无尽的续章,审视自己的行动,反思总结,如何规划,如何进步。这样对自我的审视总结所带来的进步更应当是我们所重视的。这是行动本身所带来的思考。“行动本身即是答案”体悟行动中的收获与快乐,咀嚼行动后所结之果给我们的反思与进步,不断学习精进自我,才会让我们找到属于人生未加定义的答案。 3、于乌有处寻找答案(58) 当人们对某些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答时,他们大多数人往往认为行动会给出答案。 诚然,将寻找答案的主动权掌握在自身行动上,确实是比面对问题迷茫而止步不前更加积极的行为方案。 在他们的心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预设:只要采取行动,答案早晚有一天会因为我的努力出现。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解答。许多人穷尽一生,都难以对生活的境遇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许多人行走人间数十载,亦无法明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太多人徘徊在行动中,就像天上的云看似不断翻涌,却也只是随风而动,漫无目的。他们的行动是对生活的消极抵抗,而非具有能动性的建构。 那么,具有能动性的建构式行动,是否就能收获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我想事实也并非如此。但没有得到结果、没有达成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找到答案。答案是什么?答案是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回应。就像苏格拉底虽然被处决,但他坚持正义的光辉永存;就像陶渊明仕途失败,却完成了精神觉醒,找到了自然的皈依。无数的能人志士,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寻寻觅觅,理想目标被时代所困,但人生的答案却穿越了时代的局限,在新的时代被叩响。 或许是等待答案的时间太过漫长,又或许是人们太过渺小,普通人或是名人,都热切地期盼用行动在他们短暂的生命中寻求到答案。当无法寻求到答案时,人们失望、沮丧、甚至自我毁灭。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自身行动的局限,或者时代的局限。他们将之归结为人生的失败,却未认真审视自己行动的初衷和意义。 因此,人们不应是为了某种既定的答案而去行动,而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创造了一份只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行动赋予努力生活的人们以解答,在行动的过程中,人所经历的一切,早已为其命运撰写了一份独属于自己的答案。换言之,行动本身便是答案。 没有人能够用有限的时间,寻找一个永恒的答案,但所有人都可以用漫长的人生为自己创造一份答案。当肉体遭遇现实困境,精神突围方显生命本色。或许这样的行动无法直抵目标,或许答案常有错误,但它终是记录了人类最动人的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