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疾病和死亡哲学 - “快死、慢死和猝死, - 你希望用 哪种方式 迎接死亡?” - “猝死,理论上痛苦最小。” ~ 很难想象, 这个对很多人来说 讳莫如深、 甚至会觉得冒犯的对话 - 竟然出现在了 北大的课堂上。 - 这是一堂 正在进行的 死亡哲学课。 ~ 提出这个 问题的人 是 北大医学部的 教授王一方。 - 当看到超过一半的 学生都选择猝死后, - 他反问道, “如果是这样, 我们跟 屠宰场的牲畜 又有什么分别?” ~ 王一方认为, “对死亡 的坦然 是 社会化的 最高阶段”, - 但多年以来 的教育经历 却让他看到, - 许多现代人,对待 “老弱病死”的态度 是十分消极的, - 他总结人们,面对 这些问题时的表现 主要有三种: ~ 一是鸵鸟状态, 不愿意去面对, 能逃避就逃避; ~ 二是菜鸟状态, 问题降临时 不知怎么办; ~ 三是惊弓之鸟, 即害怕和恐慌。 这对于每个人来说 其实是一个大问题。 - 许多 遗憾和 悲剧的 发生, 往往 是源自这些 消极的态度。 ~ 出于恐惧, “有许多人 即使 是在父亲或者 母亲弥留之际, - 也都不敢去凝望 那双临终的眼睛、 没有去拥抱他们”, ~ 王一方惋惜地说, 这无疑是 亲密关系当中的 一条难以弥补的 裂痕。 ~ 由于不知所措, 还有很多人在亲人重病时, - 选择 用比疾病还 更加痛苦的 医疗手段 - 来去,延长 亲人的生命, ~ “当一个人 身上插满管子, - 呕吐、脱发、化疗的 剧烈反应 折磨着他直到 生命最后一刻, - 对家属来说治疗是一种 心理安慰和'不愿放手’, - 但对于,病人 这未必是幸福”。 ~ 而我们大多数人, 在额头出现第一道皱纹的时候, 在因为疾病而难受疼痛的时候, - 当 某些功能 发生减退 的时候, - 我们常如 惊弓之鸟, - 讳疾忌医 仓促应对, - 从而,竟然失了 更好的生命体验, - 也缺失了关于 当下与未来的 思考。 ~ 为么我们面对,老弱病死, 总是如此被动和彷徨无措 - 这些问题的出现, 往往是因为我们 - 对于生死大事的,毫无准备、 对于现代医学的,过度依赖, - 一直以来 我们关于 “老弱病死” 的教育 严重缺失。 ~ “现代医学的 进步可喜可贺, - 但是人类 依然无力,征服死亡, 亦也无法,消灭痛苦。 - 然而死亡 终会来临, - 我们 能做的是让死亡 有品质、有尊严, - 让躯体 与心灵 的痛苦 - 降低到 最低限度。” - 并不避讳 谈论死亡 - 的人,可以 豁达地谈论 任何的事情。 - 这是一个 “脱敏”的 过程, - 其间 可能充满了 痛苦的抉择和 重重的疑虑, - 所以需要有人去 “捅破这层窗户纸、 去辅导”。 ~ 抱着这个初衷, 我们深知 只靠医学 来去解决 生命难题 远远不够: - “老弱病死不只是发生在 急诊室、手术室、癌症病房、 ICU监护室里的临床事件, - 而且是一个,哲学事件, 甚至是一个,精神事件。 - 技术、金钱可以 重新去定义死亡 (死亡就是 关机时间), - 但 无法去安顿 躁动的灵魂。 ~ 所以, 现代医学需要 医学哲学向度 的启蒙和教化 - 来去完成对于: 疾苦、衰老与死亡 的坦然顺应和超越。” ~ 从现实问题出发, 继而 拓展到哲学和文学 所思考的精神层面。 - 老弱病死 并非是 全都是 消极的, - 而是充满了 积极的意义。 - 死亡可以是 痛苦的反面: - “生病过程 非常痛苦, - 死亡恰恰 是在最后 那一刻去 终止痛苦。 ~ 所以 有的时候, 延长生命 其实是在 延长痛苦。” ~ 对于衰老的偏见: “我们的社会存在一种 歌颂青春、讥讽衰老 的情绪, - 这是,一种 社会性退缩。” ~ 尊重生命的 方式乃是 向死而生: - “人 只有一生, 仅此一生。 - 所以, 我们今天 要有准备, - 对待疾病要有准备, 对待死亡要有准备, 对待衰老要有准备, - 这样才能 过好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