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茶里的荒野茶,到底有什么好? 卖这么贵是不是智商税?

 小陈茶事 2025-04-0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三月料峭一收,绿意萌动的念头就更加放肆。

福州大大小小的公园很多,走在里面,微微仰头看着青绿色树木织成的穹顶,对冬去春来的实感又添了几分。

有人说春天不宜用眼光寻找,要听,要闻,要感受。

但这里总归是城市,有它的繁华,有它的喧闹。

如果可以,谁不想去到山林间,走在河畔,真真切切地去感受那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城市中生活,人总是越来越孤独,但草木是一味良药。

即便是生于荒野的茶,也有它的知音。

总有不懂茶、不喝茶的人问,花大价钱去买那野生野长的茶,值得吗?

殊不知,花卉草木没有思想,却能投射出人类的时间精力和万千思绪。

荒野茶贵,自有它贵的理由。

《2》

在白茶圈,荒野茶属于金字塔尖的存在,因为它的产量极少。

荒野白茶,茶如其名,来自荒郊,来自野外。

和人工精心栽培的台地白茶相比,荒野茶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人工干预。

通常来说,荒野茶会分布在距离村落很远的深山老林,远离人烟,远离尘世的喧嚣。

它的来源,一般分成两个部分。

一种是由先民种下的茶树,从今天看来,已经过了大几十年,甚至跨越世纪。

由于缺少人工管理,这些早年种植的茶树,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下,大多已经消失,只留下零零散散的一些,随机分布在山野里,不成队伍。

另一部分数量更少,是鸟兽将茶树种子带入深山,又恰好遇到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才逐渐生根发芽,长成能够供人采摘的茶树。

台地白茶,有专人浇水、除虫、施肥,来保证茶叶产量。

而荒野白茶,靠不了旁人,只有自己,只有牢牢地扎住树根,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生存下来,才有机会被我们看到。

《3》

与产区固定、长相规整的台地白茶相比,荒野白茶的采摘既费时间,又耗人力。

长有荒野茶的,远离人烟的深山,一般来说,开车根本没办法到达。

采茶时,采茶工们要走长长的山路。

通往荒野茶园的路,人烟稀少,杂草藤蔓丛生,如果不是熟悉山路的本地人,根本找不到。

即便请了本地村民带路进山采茶,也要拿上木棍,带上开荒工具,才能顺利开出一条采茶路。

而且,车没法开进山,就意味着采茶的工具、进山的工具、随身携带的水、干粮等,还有采下的茶青,都要完全靠人工背进背出。

山路本就难走,还要负重前行,春寒料峭,需要穿着袄子御寒,行动更是不便。

进山难,采茶也难。

由于荒野茶树的分布零散,又东倒西歪,经常绕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地方,没采一会,可采的茶就采没了。

于是采茶工们又只能转移阵地,寻宝似的在山野中穿行。

不过这么说也没错,荒野茶确实是宝,只是辛苦了采茶工们。

除此之外,在生长的过程中,没有人工干预,就意味着没有人工修剪,那样的树冠,当真是自由奔放。

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胜出,茶树只有不断向上,与周围的灌木杂草竞争阳光、雨露和土壤养分,才能生存。

很多长在高处的茶芽,采茶时光踮起脚尖,根本不够着。

稍微低一点的地方,还能勉强将茶树枝压低了采,再高一点的树枝,就要搭上梯子了。

采茶,是纯户外工作,蚊虫干扰、树枝滑破皮肤、风吹日晒雨淋等等都是常事。

采茶本就不易,采摘荒野茶的难度,更是要比普通白茶高上几倍。

时间、人工,都是大量的成本。

而花费同样的时间精力去采普通白茶,能多采好几斤茶青。

这也是荒野茶产量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

《4》

采摘难度如此之大,也有人愿意采,价格高昂,也有人愿意买,归根结底,还是荒野茶用自己的“野性”,征服了茶客。

荒野茶浑身上下,都独具野性,包括它的香气、滋味和回味。

这份野性,是其他白茶所不能及的。

为了抵御深山中的严寒,保暖抗风,荒野茶树会积累丰富的内质,和厚实浓密的白毫。

这些,便是它野生野长的证明。

纯天然无污染的环境,还会为其添上一股特殊的“野劲”。

以一款2020年的荒野银针为例,在闻茶香时,能闻到一股干燥的、清鲜的野草、野芦苇一般的毫香。

快速倒出茶汤后,可以发现茶汤中的白毫比一般的白茶更密、更多。

轻嘬一口,茶汤滋味又野又鲜,鲜爽醇和,宛若亲身置于山林之间,凛冽的山风从身边呼啸而过。

将茶汤吞咽入喉,有山间清泉般的流畅丝滑。

还未完全咽下,喉间悠长沁凉的回甘就生了出来,舒爽轻快。

《5》

有经济实力的人,买些好茶、贵茶,无可厚非。

说白了,只要花钱的人喜欢,那就是值得的。

更何况是狂放深馥、野劲磅礴的荒野茶。

每每听闻茶友买到了好茶,我也会替他们高兴,毕竟好茶真的不多见。

难道所有花了大价钱买的东西,都要被冠以“智商税”的名号吗?

有的茶,就是物有所值。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