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透《深度工作》:我帮下属戒掉了“假努力”(附每日专注计划表)

 勇敢的芯2 2025-04-04

凌晨三点,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而办公室里,下属小张还在挑灯夜战。

随后,你收到了他发来的第 8 版 PPT,附带一句满含期待的 “终于改完!希望这次能通过!”。

当你点开文件,却发现所谓的修改,不过是将标题字体从微软雅黑换成了思源黑体,表格边框加粗了 0.5 磅。

这场景,简直就像拿着绣花针去修补泰坦尼克号上的漏洞,看似忙得不可开交,实则无济于事,只会让船沉得更快。

《深度工作》这本书中毫不留情地指出:“那些凌晨还在加班的人,并非什么英雄,而是连时间边界都不会守护的职场新手。” 

Image

现实职场里,太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加班的工位,把加班时长当作炫耀的资本,试图以此来换取安全感。

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真正的职场高手,早就把 996 巧妙地融入到深度工作的防干扰计划里,他们明白,单纯靠堆砌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纯粹是自欺欺人。

3 个认知误区:别让 “假努力” 断送你的职场前途

误区 1:加班时长等同于价值?老板要的是成果,可不是你的 “熬夜心电图”!

就拿小林来说,他连续三周,每天雷打不动地工作 14 个小时,那股拼命的劲头乍一看确实让人钦佩。

到了转正答辩时,却被领导质疑 “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仔细复盘他的工作过程就会发现,整整 80% 的时间,他都在机械地复制粘贴数据,条件反射般地回复 “收到”。

这种重复性劳动,只会让他变成一台没有思想的 “人形 Ctrl C/V” 机器。

要知道,在职场中,真正能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永远是深度思考的能力,而非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操作。

误区 2:多线程切换就等于高效?拜托,你的大脑又不是八爪鱼!

你身边是不是总有这样的人,一边对着电脑屏幕绞尽脑汁写方案,一边手机微信消息提示音不断,还得抽空刷新邮箱查看新邮件,甚至在工作间隙,还不忘给领导的朋友圈点个赞。

这种看似 “十八般武艺” 样样精通的 “职场杂技表演”,实际上是在把自己的注意力撕得粉碎,就如同把一张完整的二维码硬生生扯成了一堆杂乱无章的线条。

有研究数据显示,从 2000 年到现在,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已经从原本的 12 秒急剧缩短至 8 秒。而频繁地在不同任务之间来回切换,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长此以往,在职场中又怎能崭露头角呢?

误区 3:即时响应就一定是好员工?你又不是智能语音助手 Siri!

在职场中,还有一群 “过度敬业” 的人,他们把 “秒回” 微信当成一种使命,无论何时,只要领导召唤,就立马像弹簧一样蹦起来,24 小时全天候待命,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表现的机会。

可结果呢?这种 “职场癞皮狗式的勤奋”,往往换来的不是升职加薪的美好结局,而是被贴上 “工具人” 的标签,获得一个 “工具人终身成就奖”。

正如《深度工作》里所警示的:“当你只能靠在朋友圈晒工位来证明自己的努力时,距离精神崩溃可能就只差一杯冷咖啡的时间了。” 

要清楚,真正的价值,绝不是靠这种无底线的迎合和随时待命来体现的。

Image

3 个破解方法:从 “假努力” 迈向 “真产出” 的强力攻略

方法 1:构建 “深度工作” 的抗干扰堡垒

物理隔绝:每天上午 10 点前,果断断网、关闭微信,并在工位上贴上一张醒目的便利贴,郑重宣告 “专注工作中,2 小时后恢复联络”。

别小瞧这个简单的举动,它就如同为自己的工作空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护墙,将外界那些纷繁复杂的干扰统统阻挡在外,让自己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深度工作之中。

环境塑造:不妨向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学习,为自己设定固定的工作时间和专属的工作空间,同时建立一套独特的工作仪式。

比如,每天工作前先泡上一杯香气四溢的茶,或者播放一段舒缓的白噪音,让这些元素成为触发心流状态的神奇按钮。

一旦进入这个特定的环境,身体和大脑就会自动切换到高效工作模式。

沟通屏障:制定一个严格的规则,非紧急消息一律集中在下午 4 点进行批量回复。

如果有人在其他时间打扰你,直接甩给他一个精心整理的知识库链接,告诉他:“先看看这里,说不定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这样既能避免被琐碎的消息频繁打断,又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方法 2:巧用 “时间块”,充分挖掘每一分钟的脑力价值

上午 10 点前:经过一夜的休息,大脑就像刚刚充满电的超级 VIP,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把最具挑战性的烧脑任务,如复杂的建模工作或撰写重要方案,安排在这个黄金时段。

充分利用大脑的高效能状态,让每一个脑细胞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下午时段:到了下午,精力可能会有所下滑,这时适合处理一些机械性的工作,比如盖章、填表等。

为了防止自己陷入无意义的忙碌,比如一不小心变成 “PPT 调色大师”,可以搭配使用番茄钟工具。

以 25 分钟为一个工作单元,每完成一个单元就休息 5 分钟,这样既能保持工作的节奏感,又能有效避免疲劳和注意力分散。

晚上 8 点之后: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 8 点之后就该好好犒劳自己,给自己放个假了。

果断对工作群进行物理隔离,将手机设置成静音,或者直接把工作群设为 “消息免打扰”。

毕竟,领导半夜发的那些消息,有 60% 第二天连他们自己都忘得一干二净,何必为了这些可能毫无意义的信息,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呢?

方法 3:将 “浮浅工作” 交给工具,你只需专注于创造

自动化工具助力:如今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各种自动化工具来解放自己的双手。

例如,用 Python 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就能自动生成日报,每天轻松省下 2 个小时的时间。

再比如,利用 deepseek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让它帮忙提炼用户关键词,效率能提升 5 倍以上。这些工具就如同得力的助手,让我们从繁琐的浮浅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具价值的创造性工作。

标准化流程管控:面对跨部门的需求,不要盲目地一头扎进去就开始干活。

先给自己来个灵魂三问:“不做会有严重后果吗?会影响转化率吗?能用模板解决吗?” 通过这三个问题,迅速判断需求的必要性和紧急程度。

对于那些可做可不做,或者能用模板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陷入无效的忙碌之中。

反内耗机制建立:在会议中,如果发现超过 40% 的时间都在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 PPT 的字体颜色、排版格式等,那就别犹豫,立刻提议散会。

要时刻牢记,公司给我们发工资,可不是让我们来开设计研讨会的,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用在真正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事情上。

“朋友圈晒加班?不如晒一晒你的脑细胞活跃度”:别再用加班时长来刷存在感了,真正能证明你能力的,是大脑的产出和创造力。

想要告别 “假努力”,这份每日专注计划表或许能帮你一臂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