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病位在心,多为虚实夹杂致病。笔者临证以补虚泻实为根本治则,常运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辨治心悸,常获良效。现分享心得如下,以飨同道。 患者男,80岁,2025年2月19日初诊。主诉:心悸半月余。患者自述半月前因肺部感染后出现心悸,动则加重,于当地医院行抗炎、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后心悸无明显改善。刻下:心悸胸闷,气喘乏力,咳嗽咳痰、黄稠泡沫痰,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5~6天1行,小便频数,入睡困难、彻夜不眠,纳差。舌尖红、中有裂纹,苔上部少、中后部白滑腻,脉弦。 诊断:心悸(阴阳两虚,水气凌心)。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蠲饮定悸。方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5g,麦冬10g,生地黄15g,麻子仁8g,太子参15g,瓜蒌皮15g,薤白10g,炒枳实10g,厚朴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醋五味子10g,法半夏10g,泽泻10g,猪苓10g。5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悸、胸闷气喘、小便频数、入睡困难改善,仍乏力,纳差,大便3日未解。舌红、中有裂纹,苔白滑腻消退,苔少,脉弦。 守上方去猪苓、泽泻,另加炙黄芪30g、阿胶5g、肉苁蓉10g、炒麦芽15g、炒稻芽15g、炒鸡内金10g。5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偶有动则心悸气喘,胸闷基本消失,乏力、大便干结改善,睡眠较前好转了一半,纳增,余无不适。舌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脉弦。 守上方加补骨脂10g、红景天10g。5剂,水煎服,日1剂。 后随证加减半月余,诸症基本稳定,嘱饮食起居规律节制、注意保暖以防复发。 按 炙甘草汤源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为心阴阳两虚证的代表方,临证以心中悸动、汗出而闷、虚劳乏力为辨证要点,清代医家喻嘉言谓其为“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该方证主要病位在心,病性属虚,阳气亏虚、阴血不足是其核心病机。心主血脉,心阳气不足则脉道鼓动无力,心阴血亏虚则无以载气,最终导致心神失养而见诸症。方中炙甘草补益中焦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日华子本草》言其“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人参、大枣、阿胶、麦冬、生地黄、麻子仁健脾益气、滋阴养血;桂枝、生姜宣通心阳、温利血脉,诸味相合,阴阳复,血脉通,动悸止。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功能性心律不齐等病属此证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通阳散结、降逆除满之效,临证以心胸满闷、胃痞气结、大便不畅为辨证要点。该方证主要病位在心与胃,病机在阳微阴弦的基础上偏于阴弦,即阴邪内盛,兼胸阳不振。心为土之母、阳中之太阳,若心阳虚及胃,胃寒浊饮不化,滞气则痞,且胃腑失和,子盗母气,心阳愈衰的同时中焦阴寒水饮又能上乘阳位,痹阻心脉,加剧胸痹之症。可见心胃生理病理相互影响,治须温心阳、畅胃气并举。方中桂枝、薤白温通心阳,散胸胃寒饮,《长沙药解》言桂枝“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安惊悸”;瓜蒌实开痹破结,伍枳实、厚朴燥湿行气、消痞除满,全方共奏温心宣痹、畅胃破结之功。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心绞痛、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等病属此证者。 此患者舌红苔少、中有裂纹提示阴液亏虚,苔白滑腻提示阳虚水停,结合乏力气喘、大便干结、口干不饮等症,可辨为阴阳两虚、水饮内停之证。阴阳两虚,心神失养则心悸眠差;肠失濡润,传导无力,则大便干。水饮内停,上凌心肺,痹阻胸阳,则胸闷气喘、咳嗽咳痰;下注膀胱,开阖不利,则小便频;中壅胃肠,津不上乘,则纳差、口干不饮。遂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滋阴补阳、温心畅胃,佐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法半夏健脾祛湿,醋五味子敛心安神。二诊苔白滑腻消退提示水饮减少,便去猪苓、泽泻以防利水伤阴,又加炙黄芪、阿胶、肉苁蓉益气除乏、补虚通便,炒麦芽、炒稻芽、炒鸡内金开胃消食。三诊诸症明显改善,加补骨脂、红景天补肾荣肺、纳气定喘。后随证加减,诸症基本稳定。 《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短气病核心病机为阳微阴弦,即心肺阳虚、阴浊上乘。而此案患者阴阳两虚、水气凌心致心悸,明示了“微”除“阳微”之外,尚有阴之不足,即“阴微”,阴阳俱微,阴邪内盛,治须滋阴补阳,祛邪散阴。至于此案首诊去阿胶,一是恐阿胶滋腻增湿助邪,二是恐老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阿胶,然二诊舌苔变化提示水湿已泄,遂加阿胶,并佐以健脾消食药。另一方面,细察处方,一无龙骨、牡蛎镇定之品,二无枣仁、桂圆安神之味,三诊患者却诉睡眠好转了一半,盖原因有二。一者方中滋心阴、温心阳以养心安神,二者化水饮、和胃气以祛邪安神,两者并举,遂眠转得寐,秘在辨证施治也。(李 克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