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占地面积约60亩,是一家省(自治区)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达5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2件,二级文物1791件,三级文物3867件(截至2013年10月数据)。 2022年9月27日扩建竣工后,面积达到3.3万㎡。 2022年11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揭牌仪式在该馆新馆大厅举行,经过四年的精心筹备,改扩建后的广西博物馆新馆于2022年11月2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一、翔鹭纹铜鼓 1976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为西汉初墓葬。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重30750克。这件西汉铜鼓是广西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纹饰为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等,表现了当时当地人们龙舟竞技、载歌载舞的场景。 铜鼓流行于我国南方,是礼乐重器,象征着权力,同时也用于娱乐活动。 ![]() 二、羽纹铜凤灯 1971年,出土于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当时出土一对儿都已破损,经过修复后,另一件藏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铜灯为凤鸟形,鸟首后顾,尾部着地与两个鸟足形成支撑。通体刻有鸟羽,鸟背上有一圆孔,用于放置灯盏。鸟颈部有套管相合,可以转动拆卸。腹腔内可以注水,以溶解烟雾,是一盏环保灯具。 这件西汉羽纹铜凤灯,也是广西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 三、漆绘提梁铜筒 1976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高41.8厘米,盖径13.8厘米,底径13厘米。属于西汉时期。 盛酒器,带盖,器物靠上部位有提梁,形似今天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所用的竹筒。器表漆绘四组画面,有人物、鸟兽、花木、云纹等,带有一定的楚地文化色彩。 ![]() 四、兽面纹提梁铜卣 1974年,在武鸣县马头公社全苏大队勉岭,几名社员挖土时发现。通高40厘米,重10公斤。属于商代器物。 通体饰有云雷纹、兽面纹、夔纹等,盖内有铭文。整器极具中原青铜文化特色。 ![]() 五、弦纹玻璃杯 1987年,出土于合浦县文昌塔70号墓。口径7.3厘米,底径4厘米,高5厘米。 杯子为浅蓝色,敛口,弧腹,腰下内收,腹部有三道弦纹。这件器物属于西汉,当时的玻璃制造技术是由西方从海上传入。 ![]() 六、扶桑树形铜灯 1976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高85厘米,底径20厘米。属于西汉时期。 此灯依《山海经》中的“扶桑树”记载制作而成。主干上分三层共分出九个枝干,每个枝干都有一个鸟形灯盏,加上主干顶端的鸟形灯盏,一共十个,暗合十个太阳和十个金乌鸟的传说。 ![]() 七、西汉人面纹羊角钮铜钟 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通高19厘米,纵径8.1厘米, 横径4厘米,底宽14厘米。 铜钟顶部有两个羊角形扳钮,靠近钟钮的器身部位有长方形方孔。器身表面有浮雕的人面纹。 ![]() 八、楔形双肩大石铲 1979年,出土于隆安县大龙潭遗址。长66.7厘米,宽27.2厘米,厚1.9厘米。大龙潭遗址为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 九、大铜马 1980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风流岭。通高117厘米,长112厘米,背宽30厘米。属西汉时期。 这是一匹拉车的雄马。整匹马分九段铸造,最后组合而成。有“岭南第一马”之称。 ![]() 十、西汉六棱柱形水晶穿珠 西汉六棱柱形水晶穿珠,这件诞生于西汉的饰品出土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的环城堂排2号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