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早上醒来,胳膊跟“借的”似的,动不了;晚上看电视,腿一坐就发麻;甚至连筷子都拿不稳,像是手指在“打瞌睡”。 ![]()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压着了”或者“累着了”,没啥大问题。可是真要到了动不了了,才知道,原来“麻木”从来不是小事。 手脚麻木,不只是气血不足那么简单。它往往是身体“通络”出了问题,气血走不通,才引起了这些奇怪的感觉。 而说到“通络”,咱们不能不提一个人——明末清初大医家陈士铎。他留下的一个“通络方”,不仅专治手脚麻木,还兼顾补气补血,调和五脏,堪称一剂打通全身“交通堵塞”的古方妙药。 陈士铎是谁?不是“江湖郎中”,而是正儿八经的医学奇才陈士铎,字无择,号石林,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文学家,一手好文笔,一身好医术。他的医书《辨证录》《石室秘录》等,至今仍被中医临床广泛参考。 ![]() 不同于只背书、抄方的“死读书”,陈士铎是个讲究“实用”的大夫。他常说:“方不在多,得其一二,足以济人。”所以他留下的每个方子,都背后有故事、有验证、有逻辑。 “通络方”就是他在多年坐诊过程中,专为手脚麻木、气血不畅、经络堵塞的人开出来的方子。可别小瞧了这几个症状,它们在今天的医学里,对应的可能是颈椎病、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疾病、脑供血不足、甚至中风前兆。 他开的“通络方”,到底是个什么路数?我们不讲玄虚,说点实在的。这个“通络方”主要包括以下几味药:当归、川芎、红花、桃仁、桂枝、羌活、牛膝、地龙、黄芪。你可能听说过其中几味,但它们搭在一起,可不是简单“补血”那么简单。 这个方子里,讲究的是一个“通”字,配上一个“补”字,动静结合,刚柔并济。 黄芪、当归:一个升清阳,一个补血气,合称“当归补血汤”的核心; 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打通经脉里的“淤泥”; 桂枝、羌活、地龙:通行经络,专治四肢麻木、关节不利; 牛膝:引血下行,所谓“血脉不通,牛膝引导”。 这一套组合,就像清淤队+养护队+工程队,三路齐下,不打通你的“经络高速”不罢休。 为什么你手脚会麻?真相比你想的复杂![]()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血压不稳”“没睡好”“坐久了”,这些都对,但也都不全。手脚麻木的根源,往往在于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堵塞。 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麻亦如是。”麻木就是身体告诉你:“气血堵车了!” 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椎压迫神经,气血不达四肢; 血糖偏高的人,末梢神经开始坏死,麻木成了早期信号; 气血两虚的中老年人,血流缓慢,经络失养,“麻”就来了。 还有一种情况最容易被忽略:情绪郁结、肝气不舒。肝主疏泄,主筋。你要是老闷着、气着、急着,肝气一乱,经络也就跟着乱了。 现代人治麻木,为什么总是“治标不治本”?西医通常怎么治麻木?营养神经、理疗、针灸、吃维B族,再不行就开止痛药、降糖药。短期有效,但根子上的“血不通、气不畅”没解决,治标不治本。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麻治脚。“通络方”的思路,是从整体出发,调气、调血、调经络,三管齐下。 你不能把经络堵了,还指望血能自己“绕路走”。这就像城市道路,主干道堵了,支路再多也解决不了问题。 为什么说“补气补血”要和“通络”一起上?有些人一听麻木,就猛吃当归、黄芪、人参,“补一补就好了”。这就像水管堵了,你只往里灌水,不先疏通,结果呢?不是水流出来了,是管子爆了! ![]() 所以中医讲:“瘀不去,补无门;络不通,血难行。”补要有度,更要有路。这个“路”,就是经络。只有先通了,再补,才不会“补成病”。 通经络,不是泡脚那么简单很多人说:“我每天泡脚,艾灸,怎么还麻?”单靠局部调理,是远远不够的。气血问题是全身性的,局部是'果’,全身才是'因’。 “通络方”的妙处就是,它不是只治四肢,而是从头到脚、从脏腑到经络,一体调理: 地龙通全身大络,不是“偏科选手”; 桂枝温经助阳气,让气血“有动力”走出去; 羌活祛风湿,对天气一变就麻的人特别有效。 ![]() 这就像疏通水管,不是只通出水口,还得从源头灌进来,确保全线畅通。 地理冷知识: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气滞血瘀”?我们从中医地理观说起。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湿”是南方的主气,“燥”是北方的主气。南方潮湿、气候多雨,人体容易湿气重,血液运行受阻,经络容易“粘连”;而北方干燥,虽易伤津,但气血运行更“利落”。 所以你会发现,南方人更容易“沉重感”“身体黏滞”;而北方人则多“燥热、上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南方人更容易出现手脚麻木、湿阻经络的问题。 “通络方”里的羌活、牛膝、地龙,正好对湿气壅阻、气血不畅有奇效,特别适合南方体质的人群。 ![]() 再讲讲误区:不是所有麻木都能“通一通”就好这里要敲黑板了!不是所有“麻”都能靠“通络”解决。 以下几种情况,要格外注意: 突然单侧麻木伴口齿不清:可能是中风先兆,必须立刻就医; 长年糖尿病患者出现麻木:神经性病变已深,需综合治疗; 麻木伴有刺痛、烧灼感:可能是神经性病变,而非单纯气血不畅。 “通络方”适合的是那种气血亏虚、经络壅塞、慢性麻木的人群。如果是急性神经性问题,还是要配合现代医学检查。 ![]()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通络”?因为这是中医的根。古人讲:“经络者,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它不是玄学,而是真正的生理系统的反映。 你可以不懂经络图,但你得知道——你的身体,就像一张网,气血就是网中的水,通了,才活;堵了,就病。 最后说一句:“通络方”不是万能,但它提醒我们,该调的不是症,是整个人的气血状态我们不是鼓吹你去抓药、吃偏方,而是想说:别把身体当机器修,今天麻一点、明天痛一点,都是身体在求救。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你现在觉得“麻一点没事”,可能是五脏六腑已经“堵到顶了”。 “通络方”不是药神,它只是一个提醒:身体堵了,得先通,别等到“麻”变成“瘫”,后悔都来不及。 |
|
来自: 新用户4712703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