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方来源于中国药典、古今经典名方及中国目前已有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以其命名的科学性、组方的合理性、临床疗效的确切性、使用时的安全性等项为遴选标准,筛选出29种防治失眠(不寐)的中成药。本文内容丰富,科学性与实用性强。可供各级医疗机构医生临床用药参考,也是家庭保健自选中成药的良友,药材经营部门和医院药房采购经销的参谋,生产厂家交流信息的桥梁,中药店从业人员交流学习的参考资料。 失眠(insomnia)在中医上称为不寐(insomni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及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失眠(不寐)严重的患者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患者,病因不除或治疗不当,容易产生其他神志疾病,如癫病、狂病,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失眠(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下面介绍29种防治失眠(不寐)的中成药在临床上的运用,供选药用药时参考: 1、茸血补心丸,由鹿茸血、川芎、茯苓、首乌藤、酸枣仁、龙齿、当归、谷芽、麦冬、九香虫、人参、石菖蒲、柏子仁、远志、龙眼肉、合欢皮、地黄、朱砂、肉桂组成。具有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心悸气虚,神志不安,失眠不寐及神经衰弱。 2、六味安神胶囊,由地黄、酸枣仁、莲子心、远志(炙)、陈皮、甘草组成。具有滋阴清心,化痰安神的功效。用于失眠症,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夹痰证者,症见失眠、心烦、心悸、易汗、口干少津、健忘、胸脘痞闷、舌红苔腻,脉细滑数等。 3、舒眠胶囊,由酸枣仁(炒)、柴胡(酒炒)、白芍(炒)、合欢花、合欢皮、僵蚕、蝉蜕、灯心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肝郁伤神所致的失眠症,症见: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苦满或胸膈不畅,口苦目眩,舌边尖略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4、天王补心丸,由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地黄、玄参、制远志、炒酸枣仁、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5、安神足液(外用),由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首乌藤、栀子、知母、玄参、当归组成。具有清热除烦,养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心血亏虚;心火上炎所引起的失眠症。症见失眠,多梦,易醒,心烦等。 6、白草香解郁安神胶囊,由夏枯草、白芍、合欢花、酸枣仁(炒)、柴胡、香附、地黄、五味子、首乌藤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安神的作用。用于失眠症属肝气郁结证,症见失眠、情志不舒、胸胁胀闷或疼痛、口苦、腹胀、脉弦。 7、枣仁地黄胶囊,由黄连、地黄、黄芩、白芍、五味子、炒酸枣仁组成。具有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失眠症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证,症见失眠、多梦、心烦、焦虑、疲乏、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 8、振源胶囊,由人参果总皂苷组成。具有益气通脉,宁心安神,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胸痹、心悸、不寐,消渴气虚证,症见胸痛胸闷,心悸不安,失眠健忘,口渴多饮、气短乏力;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神经衰弱,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9、珍芝安神胶囊,由珍珠、灵芝组成。具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不寐心悸,头晕耳鸣,五心烦热。 10、脑乐静片,由甘草浸膏、大枣、小麦组成。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心神失养所致的精神忧郁、易惊不寐、烦躁。 11、睡安胶囊,由酸枣仁(炒)、五味子、远志、首乌藤、丹参、石菖蒲、知母、甘草、茯苓组成。具有养血安神,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心烦不寐,怔忡惊悸,梦多易醒或久卧不眠。 12、柏子养心丸,由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制远志、酸枣仁、醋五味子、半夏曲、炙甘草、朱砂组成。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的功效。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13、神安胶囊,由酸枣仁、胆南星、琥珀、米糠油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安神定惊的功效。适用于痰热扰心之失眠症,兼有口干、口苦。 14、百乐眠胶囊,由百合、刺五加、首乌藤、合欢花、珍珠母、石膏、酸枣仁、茯苓、远志、玄参、地黄、麦冬、五味子、灯心草、丹参组成。具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用于阴虚火旺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15、八味地黄宁心口服液,由地黄、枸杞子、女贞子、五味子、酸枣仁、钩藤、珍珠母、甘草组成。具有滋阴清热,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阴虚火旺证之心烦不寐或多梦易醒,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心悸健忘;亦可作为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的辅助治疗。 16、清心安神口服液,由人参、酸枣仁、首乌藤、麦冬、当归、地黄、灯心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心安神的功效。用于神经衰弱属气阴两虚证者,症见失眠多梦,易醒,心烦口干,头昏头晕,神疲乏力。 17、清神复脑液,由人参、黄芪、当归、鹿茸(去皮)、菊花、薄荷、柴胡、决明子、荆芥穗、丹参、远志、五味子、枣仁、莲子心、麦冬、百合、竹茹、黄芩、桔梗、陈皮、茯苓、甘草、半夏(制)、枳壳、干姜、石膏、冰片、大黄、木通、黄柏、柏子仁、莲子肉、知母、石菖蒲、川芎、赤芍、桃仁(炒)、红花、山楂、牛膝、白芷、藁本、蔓荆子、葛根、防风、羌活、钩藤、地黄组成,具有清心安神,化痰醒脑,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神经衰弱,失眠,顽固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所致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等症。 18、安尔眠胶囊,由丹参、首乌藤、大枣组成。具有安神的功效。用于神经衰弱和失眠。 19、败酱片,由黄花败酱草组成。用于以失眠为主要症状的神经衰弱患者。 20、参芪五味子糖浆,由党参、黄芪、酸枣仁、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安神的功效。用于疲劳过度,神经衰弱,健忘,失眠。 21、归脾丸,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22、杜仲补天素片,由杜仲(盐水炒)、淫羊藿、金樱子、菟丝子(制)、当归(酒制)、党参、黄芪、枸杞子、女贞子、远志(制)、柏子仁、莲子等组成。具有温肾养心,壮腰安神的功效。用于腰脊酸软,夜多小便,神经衰弱,失眠多梦。 23、解郁安神颗粒,由柴胡、大枣、石菖蒲、姜半夏、炒白术、浮小麦、制远志、炙甘草、炒栀子、百合、胆南星、郁金、龙齿、炒酸枣仁、茯苓、当归组成。具有舒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功效。用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等精神刺激所致的心烦,焦虑,失眠,健忘,更年期症候群。 24、琥珀安神丸,由地黄、当归、柏子仁(霜)、酸枣仁(炒)、天冬、麦冬、五睐子、大枣(去核)等组成。具有育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心血不足、怔仲健志,心悸失眠,虚烦不安。 25、泻肝安神丸,由龙胆、黄芩、栀子(姜炙)、珍珠母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重镇安神的功效。用于肝火亢盛,心神不宁所致的失眠多梦,心烦;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26、七叶神安片,由三七叶中提取的总皂苷组成。具有益气安神,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心气不足,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失眠、胸痛、胸闷。 27、安神补心丸,由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首乌藤、地黄、珍珠母、女贞子(蒸)组成。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用于心血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28、复方天麻颗粒,由天麻、五味子、麦冬组成。具有健脑安神的功效。用于失眠健忘及神经衰弱见上述症状者。 29、灵芝片,由灵芝组成。具有宁心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失眠健忘,身体虚弱,神经衰弱。 限于篇幅,用于防治肥胖病的中成药较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药物组成、方义分析、临床运用、制剂与规格、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配方来源等详细内容请阅读药品说明书。 附1、相关西药 西药副作用大,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三唑仑、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唑吡坦、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地达西尼、苏沃雷生、莱博雷生、达利雷生、褪黑素缓释片、雷美替胺、特斯美尔通、多西拉敏、苯海拉明、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喹硫平、奥氮平、氯氮平、右美托咪定、异丙酚 附2、中医治疗 1、辨证用药 (1)肝火扰心证:治疗宜疏肝泻热,镇心安神。主方选用龙胆泻肝汤。常用中药包括龙胆草、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栀子、生甘草等。 (2)痰热扰心证:治疗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主方选用黄连温胆汤。常用中药包括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3)心脾两虚证:治疗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主方选用归脾汤。常用中药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等。 (4)心肾不交证:治疗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主方选用六味地黄丸合用交泰丸。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黄连、肉桂等。 (5)心胆气虚证:治疗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主方选用安神定志丸合用酸枣仁汤。常用中药包括人参、石菖蒲、龙齿、茯苓、茯神、远志、酸枣仁、知母、川掌、茯苓、甘草等。 2、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常用穴位包括百会、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等,具体应根据证型进行选择。 (2)其他:如耳针疗法、皮肤针法等。 3、拔罐疗法 从项部至腰部,循足太阳膀胱经第1、2 侧线,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具体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附3、预防措施 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另外,注意饮食调摄,劳逸结合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重精神调摄,克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愤怒、兴奋等不良情绪。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知足常乐的心理。 2、家居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养成合理作息、规律睡眠的习惯,睡前尽量放松,避免从事紧张、兴奋的活动,睡前可用温水或中药煎汤足浴。 3、饮食有节,晚餐不宜过饱,忌浓茶、咖啡、醇酒。 4、适当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劳逸结合。 5、可睡前适当散步。脑力劳动者,应坚持每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涉及到处方药,请在医师开处方指导下使用。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用药讲究个体差异,处方药请凭处方购买。药品包装上有非处方药OTC标识的药品,患者可根据需要,自行选购,按药品说明书使用。以上药物介绍仅供参考,具体使用需遵医嘱,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