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1) 周六说文话史(80):清明的意义 作为中国特有的节日,清明节有三层不一样的意义。 首先,清明是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第五张王牌。此时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的全称是气清景明。就是自然万物在这个时候呈现出清洁宁静的感觉。特别是在江南,每逢清明是细雨如丝,新开的柳叶上,挂着清亮的雨珠,空气里到处都是花香和泥土的气息。这是江南对春天最温柔的告白。在我们北方,虽然不一定有雨,差点意境,但是大自然依然是“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生机勃勃的春光一片。所以这一天,人们常喜欢结伴踏青,去融合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 第二,清明也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节,清明节人们会纪念一个叫介之推的人。两千年前,介之推曾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下来,煲汤救活了自己的主公,也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而他为了躲避封赏,就隐居在绵山的大山之中。晋文公为了逼他出来,就下令放火烧山。介之推就以死明志,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第三,清明还是中国人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这一天,人们都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为世界上最崇拜先祖的国家,这个习俗始于周朝。祖先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子孙后代扫墓是为了明确我们的根在哪里。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因此说,清明节,是中国人和先祖连接的日子。 总之,清明节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清明节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我们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