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成语解释及出处 数典忘祖:拼音是 shǔ diǎn wàng zǔ,原指查数着典籍,却忘了自己祖先的行事,后比喻忘本。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数典忘祖 |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 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十二月,晋荀跞(lì)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 翻译: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前往周朝,参加穆后的葬礼,籍谈作为副使陪同。葬礼结束后,除去丧服,周王设宴招待荀跞,用的是鲁国的酒壶。周王说:“伯氏,诸侯都有用来镇抚王室的宝物,为什么晋国没有呢?”荀跞示意籍谈回答。籍谈说:“诸侯的封地,都是从王室接受了明器(祭祀用的器物),用来镇抚自己的国家,所以能够向王室进献彝器(古代祭祀用的酒器)。晋国地处深山,与戎狄为邻,远离王室,王室的威灵也难以到达,连应付戎狄都来不及,又怎么能进献宝器呢?” 原文: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辂(lù),文所以大也。阙(quē,同缺)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辂,钅戚钺,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一种酒),彤弓、虎贲(bēn),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yǎn),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春祖?”03 — 成语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