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五十五岁的王安石第二次被罢免宰相职务,随后他退居江宁。此次罢相标志着他正式退出政治核心,开启了闲云野鹤的退休生活。 之所以说是第二次罢相,是因为第一次是在两年前。那一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朝廷很多人反对变法,认为这是上天降罪,上疏力谏罢免王安石,后来连太皇太后、太后等人也向神宗皇帝苦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不由得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过了一年,神宗不得已,又请回了王安石,继续变法。这场闹剧才得以终结。 第二次罢相后,王安石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后又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但他已不再过问朝事,彻底归隐于半山园,专注于著述与佛学,直至十年后去世。 王安石是毁誉参半、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二十二岁便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后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职,在基层历练了很多年,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外放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了解目前朝廷存在的问题,还曾给时任皇帝宋仁宗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革除目前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唐玄宗等人只图眼前的“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可惜的是,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王安石很郁闷,便以母亲病逝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 宋神宗即位后,面对困境,准备以改革来破局,大胆启用并召见了王安石,两人彻夜长谈,王安石发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宋神宗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于是便应允出任参知政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 实事求是地说,王安石的变法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经济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库充盈,神宗年间的国库积蓄可支撑朝廷二十年的支出。在政治上,极大地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头,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减轻了人民负担,社会经济呈现出了百年未有之繁荣景象。在军事上,通过强兵之法,扭转了西北边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取得了北宋王朝抵抗外敌入侵唯一的全胜战例。可以说,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产生了一些弊端,但总体上来说,“富国强民”的成效还是很显著的。 当然,要改革,必然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会激起很多人的反对。在王安石的变法中,以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旧党多次上书皇帝,坚决反对变法,甚至不顾多年的好友关系,公然决裂,可以说,因为变法,王安石几乎将多年的好友得罪了个遍,但他不为所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充分体现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 然而,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的那场旱灾,引起了社会危机,王安石认为这场天灾即便在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只要治理好即可,然而,内部矛盾的加剧导致神宗皇帝对其信任度下降,加之其独子王雱病逝,使其深受打击,尽管后来又官复原职,但长期政治斗争、舆论的压力以及失子之痛,使其身心俱疲,所以两年后又第二次罢相。 退休后,王安石退居江宁后,筑“半山园”,常骑驴游钟山,访定林寺,著《字说》,研究佛理。虽远离朝堂,仍关注时局,尤其担忧新法被废,最终在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病逝。 坦率地说,王安石尽管退休,但他的退休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半山园竹篱茅舍,当然与宰相府邸不能相提并论,可王安石并不以为忤,闲坐庭前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偶尔也骑驴漫游,不远处北山春意盎然,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泛起粼粼波光,王安石心情悠闲地数着飘落的花瓣,写下了一首《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反映了淡寂安闲的美好心情。 卸去朝服的王安石,终于有时间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儿,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昭文斋”,继续编撰《字说》一书。这本书他一直心兹念兹,王安石觉得文字是承载圣人之道的工具,通过重新解字,可以统一思想,为新法提供理论支持,然而,由于政务繁忙,这本书编撰得时断时续,现在闲暇下来了,终于有时间有精力腾出手继续编撰了,这本书也倾注了他极大的热情,可惜后来变法失败,这本书也被禁了。 另外,王安石还倾注精力编撰了另一本书《唐百家诗选》,选取了唐代104位诗人的1246首传世名作,为后世读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唐诗世界。从初唐的清新变革,到盛唐的雄浑壮阔,再到晚唐的细腻婉转,都能在其中寻得踪迹。它既包含李白、杜甫等大家的经典篇章,展现出唐诗的巅峰气象;也有诸多中小诗人的佳作,让那些不那么广为人知却独具魅力的诗作得以流传。通过这些作品,能看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既有盛世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也有乱世的民生疾苦、士子的悲愤无奈。王安石在选择诗作时不拘泥于诗人的名气,而是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与特色,为后世研究唐诗发展脉络、诗歌风格演变以及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资料。从这本书中也能看出王安石对唐诗的独特见解。 繁忙的编撰之余,王安石也广交朋友,大书法家米芾就是其中一位。米芾出身武将世家,自小便“不喜从科举学”,与新党旧党两边的关系都很好,对于王安石与苏轼这两位当时政坛与文坛的领袖,皆以前辈敬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米芾因好友刘庠的推荐,准备去江宁谋个差事,谁知刚到江宁,刘庠被贬,这件事就落了个空,听说王安石谪居江宁,米芾以诗文贽见。王安石为人比较自负,很少当面称赞别人,然而,米芾却是例外,对米芾的诗文很称道,并与之共论书法,米芾看了王安石写的字后,说王安石的笔法受五代书家杨凝式影响很大。此言一出,王安石大为叹服,说很少有人能看出自己的师承,对米芾大家赞赏,俩人遂成莫逆之交。 辞去俸禄的王安石,并没有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还亲自开荒种地,种了很多蔬菜,自嘲自己“今吾立秧,唯求腹饱”,就连老部下吕惠卿来拜访,招待餐都是山笋腌齑,春夏青黄不接的时候,给路过的饥民预备了“青苗粥”----以当年变法之名,行今日济贫之实,还写下了一首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达了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 在江宁期间,王安石还接待了一位老朋友----苏轼。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七月的一天,苏东坡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江宁城东的半山园谒见王安石,受到王安石的热情款待。王安石与苏轼彼此沟通以后,有一天,苏对王说:“我欲有话对你说。”王安石以为苏东坡是要算陈年旧账,面有愠色。苏东坡解释说:“我所言天下事也。”王安石说:“姑言之。”当王听了苏对当前时局的一些看法时,王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由,笑而不答。 苏轼在江宁与王安石一起盘桓了一月有余,王安石对苏东坡更加了解。他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对王也更加倾慕了,当他读到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词,叹息道:“此老乃野狐精也。”在江宁,王安石、苏轼天天出游,或观赏山川美景,或谈论古今文字。王安石还给苏轼在秦淮河畔安排宅第,以尽天年,苏、王在相处中冰释前嫌,成为诤友。王安石去世的时候,时任中书舍人的苏轼替皇帝起草圣旨,以追赠王安石荣衔,在文中叹曰:“胡不百年,为之一涕。” 度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的退休生活,就像他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描述的那样,看似风轻云淡,闲云野鹤,其实内心都太多的不堪与不甘。他一生生活简朴,清廉自律,刚毅果断,意志坚定,孤傲疏离,不善权谋,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近乎执拗,变法有些急于求成而忽视了现实阻力,坚定与固执、变通与孤傲,既成就了他新法的成效,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不过,他的退休生活,倒是多姿多彩,为现代的为官者们退休生活提供了一个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