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遭遇困境、分解困难的循环,有时候,并不是问题得以解决,而是当人的心态、认知发生变化之后,所谓的困境就已经不再是围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困难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一个人只有选择接受一切才能避免被苦难所折磨,一个人只有明白成事的规律,才会坦然面对眼前爬坡的阶段。 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活法无非是,接受因果的自然流动,完全臣服于命运的安排,按照规律办事。 苏轼是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诗人,其所创作的传颂千古的佳作绝对不是才华的简单堆砌,而是阅历所带给他的人生感悟,属于才华将阅历加工的结果。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多优质文艺作品都是作者在心情极度平静,极度安静,甚至是在欢喜心的状态下创作的结果,苏轼能够留下诸多佳作,说明其心态一直很好,与命运的相处相当丝滑。 曾几何时,苏轼对于自己的人生剧本也是充满无限向往,认为其人生必然是科举得志,仕途顺利,家庭美满的一系列美好剧情的接力上演,而其最初的人生也的确是按照其内心的期望精准的在现实中成像。欧阳修甚至认为其“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但如此剧本本来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生必然是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上演,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总是处于顺境,那么逆境的出现一定会让他猝不及防,有时候,一个人顺境持续的时间有多长,逆境也必然会复制顺境的周期,让人长期处于痛苦之中。 苏轼的人生就是顺境的集中上演之后然后切入漫长的逆境,先是遭遇“乌台诗案”,然后就是一再被贬,在儋州期间,苏轼甚至陷入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极限困局之中。 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剧本强加给任何一个人都足以使当事人情绪崩溃,出现极大的精神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只有享受顺境的心安理得,却没有接受逆境的智慧和韧性。 相信苏轼也一定对人生产生过怀疑,进而对未来失去信心。这个时候,如果选择心理对抗,那么现实的客观困难一定会被不断放大,且人的精神世界也会逐渐失序,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整个人生的坍塌。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多了去了,就是我们的身边也一定有那种被客观困难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 但苏轼的幸运之处就是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了这种命运的安排,甚至还苦中作乐,不是参禅悟道,就是“原创”各种美食,活得那叫一个洒脱。 最终,苏轼不仅和现实和解,还将这特殊经历所带来的精神能量融入了诗文之中,创作了一系列佳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悟了人生,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其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能够说出“着力即差”这样的话就足以证明其境界之高,思想之深邃。 所以,所谓的诗人苏轼其实就是被逆境所成就的。但如果苏轼当初没有选择接受现实,而是一味地对抗,那么其根本就不会有之后的江湖地位,政治境遇也一定会更差。 ![]() 苏轼在逆境中建立了自己的哲学观 图源/剧照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智慧就是接受命运的一切安排,不对抗、不忍受,让因果自然的流动。因为,世界的剧本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接受因果的安排,完全臣服于命运。 在任何一个阶段一定要有“我的人生本该如此”的心态。 这一点,笔者也是在经历痛苦之后所悟到的。比如,买房这件事。笔者当时买房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好,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就是机械式的交钱,办理各种手续,然后等待收房电话。 但是,之后工程却因为某些原因陷入了漫长的停工期,迟迟交不了房。因为这件事,笔者也曾好一段时间情绪低落,甚至在半夜醒来的时候还在想这件事,每天的能量总是被这件事所带来的情绪焦虑所消耗殆尽。 说白了就是,个人内心接受不了这种结果,接受不了这种概率性的问题被自己碰上。 但在某一天晚上的某一个瞬间,笔者突然就想通了这件事,认为,这个工程的进展情况本该如此,自己只是无法预判事情的走向,我的人生剧本也本该如此,为什么要一力对抗呢。 如此一想,心里瞬间就释然,然后就是忘掉这件事的存在,该干啥干啥,等笔者不再关注这件事之后,事情却反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达到了交房的条件。 通过这件事,笔者认识到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的走向是不被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的,一切事情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个人所能做的只有“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有了如此人生观,我们就不会一味对抗所谓的不公,而是选择接受一切,做好自己能做的。 有句话说得好,人的一切痛苦除了生理上的痛苦,其它都是价值观所带来的,而价值观却往往是由认知所决定的。 所以,一切的根源还是在思想。当一个人有了“事情的发展本该如此”的心态之后,所谓的困难对其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也就能穿越所谓的人生低谷。笔者大多数的烦恼都是通过刻意给自己灌输这个意识从而分解掉的。 这个世界上最高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改变认知、升维大脑直接让问题消失。 当然,这个思维也能解决人的遗憾心理。生活中,人们总是往往高估了自己错过的东西的价值,但岂不知,那极有可能是命运帮你筛选了错误。如果你有了“事情本该如此”的心态,那么你就绝对不会有遗憾的心理,反而会认为,凡是能够失去的,本该就不属于你。 更重要的是,这个心态不仅适用于逆境,更适用于人面对高光时刻的考验。当一个人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后,如果他有自己的人生本该如此的心态,那么就不会膨胀,就会以平常心来解释、面对自己的成功。 能做到如此的人都会想通一件事: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只是经历,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以平常心应对就好。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智者的认知中,从来就没有好天气和坏天气一说,每一天都是大自然所呈现的独特风景。 所以,牛人人生的转折点一定是从心态变得无敌开始的。 除了心态的随遇而安,那些能够在逆境中沉得住气的人也一定是对规律的深刻理解。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生命的成长还是成事都有其周期,绝对不能快进。 比如韩信,其要想成为威震天下的大将军就得长期沉下心来学习军事理论,且要承受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世俗挑战,完了还要经过实践,然后才能顺利切入高歌猛进的开挂阶段。 也就是说,每一朵绽放的花都只是一个结果,都是在完整经历了其成长周期之后的必然,和人的成功一样,关键点都在于,你有没有蛰伏过一个寒冬。 同样,刘邦的帝业也是在经历寒冬之后的自然结果。只是,创业之初,刘邦还不理解这些。在还定三秦之后,刘邦就迅速东出,发动了彭城之战,想要一举灭楚,解决天下归属权的问题。结果是,项羽突然从齐国杀回,刘邦败得相当之惨。 虽然彭城之战导致刘邦实力大损,但他同样有收获,就是失败的结果让其在观念上放弃了速胜的奢望,而是扎扎实实在荥阳前线和项羽打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经历过绝望,也曾九死一生,但挺过寒冬之后,刘邦却拿到了建立帝业的结果。 ![]() 刘邦没有跳跃式发展 图源/剧照 正是因为帝国的江山是从艰苦中所得,完整经历了创业的周期,所以汉朝的国祚也比较长。 为什么曾国藩会悟出“天下之事未有不自艰苦中来而可久可大”的道理,就是因为,曾国藩也完整经历了创业的艰苦周期。 怎么说呢,经历创业的完整周期、接受困难的挑战,就是成事的规律。这个世界上,时间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时间观却无形中拉开了每一个个体之间的距离。 而所谓的时间观,就是对规律的理解。 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创业的艰苦过程而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成功,那么其在之后的岁月中也一定会经历各种挑战,所要经受的痛苦一点也不会减少。 就像隋朝和宋朝,虽然这两个王朝的建立相对容易,但其在守业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却一点也不小。等于说是,这两个王朝只是将创业期所要经历的挑战分解到守业的过程中而已。 人也一样,快进式的成功只是将部分挑战延后了而已,有可能,没有经历暴风雪的洗礼还会让其根本就拿不住成功的结果。 为什么老人都说吃苦要趁早,其实就是在揭示人生规律,苦难是守恒的,早早经历,以后的路就相对平稳。 所以,一个人最大的本领就是理解成事的规律,耐心等待,经历该经历的痛苦。这些人都有一个共识:世界上最好的机会不是争来的,而是等来的。 最后,再送大家一句话:速度不是竞争优势,所有的成功都是对善于等待的物种的补偿。 总之,接受因果的自然流动,臣服命运的安排,遵循成事的逻辑,才是一个人最高明的活法。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