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5 年 3 月 12日(万历二十三年二月初二)大学士陈于陛陈述时政要点进呈给皇帝: 1.劝奖外吏:在考选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时,推举知州与知府一同参与,进士与举人、贡生都具备参选资格。如果郡守政绩卓越,任职六年以上的,可以直接升任京官堂官。这样,地方守令的职位就会受到重视。凡是推举任用巡抚,必须在京官和地方官中轮流升迁,这样布政使、按察使等职位也能与京官堂官地位相当。 2.储养将材:将领是三军的主宰。如今国家多事之秋,应让各边镇和内陆的督抚特别举荐将才,不局限于军人或民间人士。若有人有奇异的才能和谋略,远超常人,允许各自举荐三到四人,咨送京城军营,以备边关参将、副将等职位的选拔。而武举考试的方法是,先从九边地区开始选拔,其次是北直隶、山东、河南以及各省。步射、骑射和策论考试取中的人数,暂且为往年的一半。此外,有能拔取敌旗、力能扛鼎、熟悉虏情、擅长间谍活动、通晓天文气象、善于制造火器军械以及熟悉水师和海道的人,另外登记在册,允许他们和武举考生一同参加考试,记录名字呈给朝廷,综合考量任用。这样,武科就不会仅以一种技能来限制人才,勇猛的将领就能脱颖而出。 3.择用边吏:将领的职责在于战斗,官员的职责在于治理地方,二者不应相互推诿。臣认为,在选拔边地府、州、县官员时,不论其是进士、举人、贡生出身,只要有强干的能力和出众的胆略,就可不拘常规授予官职。如果他们在抵御外敌、保障地方方面功绩显着,经过一两次考核后,府同知、州县官可以依次升为边方太守,太守可以依次升为边方司道官员,甚至可以担任总督等要职,不受限制。这样,优秀的地方官员都能独当一面,对边疆事务大有裨益。 神宗 朱翊钧对陈于陛的建议表示赞赏,并对他加以提拔。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会试 1595 年 3 月 14 日(万历二十三年二月初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位、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刘元震为会试考试官 会试日期: 第一场: 1595 年 3 月 19 日(万历二十三年二月初九) 第二场: 1595 年 3 月 22日(万历二十三年二月十二) 第三场: 1595 年 3 月 25 日(万历二十三年二月十五) 1595 年 (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礼部最终录取了会试中式举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汤宾尹(会试第一名、《易经》)等300人。 1595 年4月 23 日(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十五)兵部回复大学士陈于陛提出的储备培养将才方案中「不局限于武举选拔」的建议,经商议后决定: 1.选拔范围扩大:除常规武举考试外,各地边镇、省直地区的御史需会同总督、巡抚广泛考察人才,不拘泥于单一技能,推荐数名优秀者; 2.进京考核流程:被推荐者由官府提供路费,与通过乡试的武举人一同赴京,由兵部总协、科道官员参照会试举荐制度,公开考核其实际能力; 3.任用规则: 世袭武官:若为世袭出身且考核合格,可直接推举任用; 平民出身:若为无官职的平民,则先推荐至各总督、巡抚处效力,待立下军功后再正式任用; 特殊人才:对才能特别突出者,可不拘泥于资历破格提拔。 此举旨在为各类人才提供晋升通道,避免遗漏可用之才。神宗 朱翊钧下诏批准该方案。 1595 年4月 24 日(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十六) 礼部上奏称,会试落榜的七百余名副榜成绩较优举人请求授予地方教职(如府学教授、县学教谕 儒学训导)。但考虑到举人占据教职过多会影响贡士(国子监生员,享有直接候补官职的资格)晋升渠道,建议将过去三年内请求恩典的副榜举人数量限定为三百名,与贡士按比例排序候补。这样既能让科举和贡举途径并行不悖,使有才学者获得晋升机会,也能保障那些依靠俸禄养家的举人不至于长期滞留官学。神宗 朱翊钧批准了这一提议。 1595 年 5 月 6 日(万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八), 礼部上奏称,会试落榜举人翟文卿、廿□寺【明代对落第举人有「副榜授教」的政策】等人自愿申请担任地方教职(如儒学教官),请求依照旧例由礼部主持的专门考试,侧重经义与教学能力考核,根据成绩排名依次报送吏部分配至各府、州、县学任职。神宗 朱翊钧下诏批准此提议,并特别指示:因实际需求(如地方教育缺员)的特殊情况,在原有300名选录名额基础上,临时额外增加一倍(即总计600人)予以选用。 1595 年 5 月 26 日(万历二十三年四月十八) 内阁首辅大学士赵志皋等人上奏称:将由礼部主持的专门考试选拔的三百名举人的录取试卷密封进献,等待神宗 朱翊钧最终裁决。神宗 朱翊钧下诏同意按提议处理(即采纳赵志皋等人的建议)。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殿试 1595 年4月 23 日(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十五)中举汤宾尹(会试第一名)及前科未经殿试举人任时芳等304人参加殿试。 神宗 朱翊钧的考题:经文纬武、安内攘外(1595 年 4 月 22 日(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十四)内阁拟殿试策题) 朕惟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每慎操二柄,以驭寰宇庶几内,顺外威臻至治焉?然观昔之开基英主,以投戈讲蓺选士,弘文为羙谭,而周公训克诰,召公诫张皇顾谆切于,成康郅隆之际,岂世乱则宁济,以文世平则戒备,以武道又各有攸重欤?洪惟我 太祖高皇帝混一函,夏成祖文皇帝,驱荡胡氛于铄哉!既以神武之略,为万民请命,迺礼贤置馆,即当缔造之功,延儒直阁亦在御临之,始以武戡定用文持之,盖规摹宏远矣? 列圣祗绍谟烈显承迨于。朕躬嗣膺丕绪光抚太平之业。且二百三十禩余威憺于四裔方内。安于覆盂而谭者,乃谓今文具太盛,武备寖弛,试举其概,如京师禁旅春秋教练严矣?而冒蠹犹未清,何以壮居重之,势诸边戍卒主客供亿烦矣?而行伍犹未实,何以张挞伐之,威至于中外府卫纲维秋然绾符袭组材官非乏也。而阃钺偶虚动称无将列屯坐食尺籍,具存也而□□佳苻窃发輙,苦无兵其弊,安在意者,人情狃于宴安,而法制隳于积习非大为振饬不可欤?考之前史有上言兵之要四,中国之长技五者,有因府兵之坏作,原十六卫者有请与大臣论武于朝,举忠谋之士委之边,任者有以选勇果习战斗为治兵之,实者此皆承熙洽之后,鳃鳃于经武保邦筹虑甚远又,或谓安边捍盗,必先治内谓,无兵无将由朝廷三弊者,岂根极之务,更有在欤?抑谋之,廊庙修之,纪纲自可以精神折冲而无烦师旅欤。今天下虽称泰宁而方隅多警斯,亦居安虑危之时也。朕既未能舞干,而来櫜弓而理,将欲经文纬武图修攘之。实政以为长治久安计则何施而可,尔诸士其悉忠摅画明着于篇,毋有所隐,朕且采择而行焉。 译文:我【神宗 朱翊钧】深知文治与武功并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历代帝王都谨慎地运用"赏罚"这两把权柄来驾驭天下,使内部安定、外部彰显威严,最终达到大治之世。然而观察往昔开国英主,他们往往在结束战乱后推行农耕、选拔人才,以弘扬文教为美谈。像周公制定《克诰》,召公告诫要居安思危,在成康盛世时期仍谆谆教导,难道是说世道混乱时用文治平定,天下太平时用武备防患?这说明文武之道各有侧重、各有所用啊! 我朝太祖高皇帝统一华夏,成祖文皇帝驱逐胡元余孽,功绩辉煌!他们以神武之略为万民请命,建国之初既设立文馆招贤纳士,又在临朝之初就注重用文治巩固武力平定的基业,这种宏图远见实在深远。历代圣主继承先祖遗志,直到朕继承大统,已统治二百三十多年,声威震慑四方,境内安定如覆盂。然而议论者却说如今文官队伍过于庞大,武备日渐废弛。试举几例:京师禁军虽春秋操练严格,但冒领军饷的弊端仍未肃清,如何巩固京师重地?边疆戍卒主客混杂、供应繁杂,但军伍空虚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彰显挞伐之威?至于中外府卫制度,虽然纲维尚存,但符节传递、将官更替时却常现空缺,导致边镇无人可委重任。军屯制度形同虚设,士兵虚报名册,一旦有盗匪突袭,竟苦于无兵可用。这些弊端根源何在?恐怕是百姓安于现状,导致制度积弊日深,必须大力整顿! 考察历史典籍,有言"兵之要四,中国之长技五",有因府兵制崩溃而追溯十六卫制度的,有建议与大臣商议武事、选拔忠勇之士镇守边疆的,还有主张选拔勇猛将士、训练实战技能的。这些都出自太平盛世之后对经武保邦的深远考量。另有观点认为:安定边疆、抵御盗匪必先治理内政;军队无将无兵之弊源于朝廷三大积弊。这些是否触及根本?抑或只需在朝廷谋划、整饬纲纪,便能以精神威慑化解危机,无需兴师动众? 如今四海虽称太平,但边疆仍有警报,正值居安思危之时。朕未能像古时圣王以礼乐感化远人,也未能实现"櫜弓弭甲"的和平理想。为实现长治久安,朕欲文武并施、筹划安边良策。究竟应采取何种措施?诸位贤士当尽忠抒发己见,明着于篇,勿有所隐瞒。朕将择善而从,付诸施行。 1595 年 5 月 1 日(万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神宗 朱翊钧赐状元朱之蕃 、榜眼汤宾尹、探花 孙慎行等3人为第一甲进士及第,赖克俊等57人为第二甲进士出身,吴道行等244人为第三甲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共3名:分别是状元朱之蕃 、榜眼汤宾尹、探花 孙慎行 朱之蕃【1561~1626】。字: 元介 号: 兰嵎 南直锦衣卫籍(今江苏南京) 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奉命出使朝鲜,朝鲜国的名人雅士们想尽办法设疑辩难为试其才学,朱之蕃赋诗赠答,应对如流。出使期间言行得体,不辱使命,还朝时拒绝接受馈赠。很多朝鲜人都仰慕朱状元的大名,纷纷以名贵的貂皮、人参为礼品,请朱之蕃为其作画写字。后来,朱之蕃将这些礼品全部出售,用来购买书法、名画、古器,收藏富甲南都。 朱之蕃父朱衣与焦竑(万历十七年状元)同乡举。焦竑往往只看重学识之士,瞧不起弄字作画的朱之蕃。每次相遇即讥讽再三,然而朱之蕃因为焦状元是父亲的朋友,从不计较,反而更加谨慎。 朱之蕃是明代状元中唯一以画着称者,他擅长山水,其画宗米芾、吴镇,亦画竹石、花卉。真、行书师法赵孟頫,得颜真卿、文征明之笔意。他于泰昌元年(1620)所作《君子林图》卷,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朱之蕃享年67岁,临死前曾对儿子说:“人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来一去而已”谈笑而逝。
汤宾尹(1568 — 1628),字嘉宾,号睡庵,别号霍林,直隶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隆庆二年(1568年)生,出身贫贱,世代以耕读为业。汤宾尹擅长撰写八股文(科举应试的标准文体)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应天府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夺第一名(会元);登进士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他凭借科举应试文章的成就闻名全国,其应试文章被奉为典范,甚至成为学子争相模仿的模板。 汤宾尹主持编纂的科举参考书籍(如《再广历子品粹》)推动了八股文的发展。 汤宾尹在翰林,内外制书、诏令多出其手,号称得体,经常受到神宗的奖赏。三次出任乡试、会试考官。所取皆当世名士。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会试,由考试官吏部侍郎萧云举、王图主持,汤宾尹为会试同考官,当时名士韩敬是其门生,也参加此科考试。汤宾尹隔房搜得韩敬之卷,让主考官王图列为首卷,殿试韩敬果然状元。于是有人上疏弹劾,一时闹得沸沸扬扬。以会试舞弊被劾。被吏部尚书孙丕扬置察典。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汤宾尹被降职外调,后又罢官。崇祯元年(1628年),由朝臣荐举起用汤宾尹,可惜还未及重用他就去世了。 孙慎行(1565~1636),字闻斯,号淇澳,江苏武进(今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孙慎行自幼便受到外祖父唐顺之【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中获得第一】的影响,嗜好读书。万历二十二年(1594)乡试中举,第二年又中探花,授翰林编修。 万历四十二年(1614),状元韩敬科场事发,孙慎行主张罢黜韩敬,遭到韩敬同党的攻击。 孙慎行四次上疏请求辞官,并出京待命,得到神宗的批准。不久,进行京官考察,神宗认定孙慎行无罪,免于追究。 熹宗继位,召回孙慎行,拜为礼部尚书。 朝臣多次推举他进入内阁,一直不被任用。崇祯八年(1635),再次廷推内阁大臣时,报上的名单总不称崇祯帝的心意,最后大臣们拟推举孙慎行、刘宗周、林蘳,崇祯帝立即征召。可是,此时的孙慎行已身患重病,还没入京就去世了。享年74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文介。 孙慎行之玄孙孙星衍是清代一位杰出的学者,干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榜眼。 1595 年 5 月 (万历二十三年三月)擢状元朱之蕃为翰林院修撰、榜眼汤宾尹、探花 孙慎行为编修。 1595 年 5 月 24 日(万历二十三年四月十六) 内阁首辅大学士赵志皋等人上奏称:(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的题名记文【明代官方对科举功名的重视,每科殿试后需立碑刻录进士姓名及事迹】尚未撰写完成,现奉神宗 朱翊钧旨意,命大学士张位、礼部尚书陈于陛分别负责撰写。 1595 年 7 月 19 日(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十三)庶吉士18人 1595 年 5 月 1 日(万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第二甲进士57人,第三甲同进士244人。 1595 年 6 月 23 日(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十六)大学士赵志皋上奏提议通过考选庶吉士来培养储备官员,具体名额标准避免冗滥,完全依照万历二十年(1592年)科臣李周策的奏议,限定为十八人,并请求神宗 朱翊钧亲自确定考试日期以便执行。最终神宗 朱翊钧采纳了赵志皋的建议,按照十八人名额实施考选,并确定了考试日期。 1595 年 7 月 19 日(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十三)考选庶吉士:高承祚(第三甲第151名)、何宗彦(第二甲第2名)、顾秉谦(第二甲第10名)、黄志清(第二甲第40名)、林秉汉(第三甲第107名)、白瑜(第三甲第116名)、郭淐(第二甲第34名)、孙如游(第三甲第15名)、朱延禧(第三甲第209名)、赵用光(第三甲第46名)、邓士龙(第二甲第48名)、梁有年(第二甲第31名)、南师仲(第三甲第114名)、陈之龙(第二甲第14名)、刘一燝(第三甲第201名)、刘纲(第二甲第55名)、刘余泽(第二甲第33名)、佴祺(第三甲第86名)18人。占殿试第二、三甲人数5.98%。 与状元朱之蕃 、榜眼汤宾尹、探花 孙慎行俱送翰林院读书。 1595 年 8 月 9 日(万历二十三年七月初四)--1597 年 9 月 12日(万历二十五年八月初二)以詹事府掌府事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刘元震(1571 年 7 月 15 日隆庆五年六月廿四庶吉士)、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刘楚先(1571 年 7 月 15 日隆庆五年六月廿四庶吉士)为庶吉士导师 经过2年另2个月翰林院培训,1595 年 7 月 19 日(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十三)翰林院庶吉士18人除4人外都在朱中央授职。 1597 年 9 月 12日(万历二十五年八月初二)庶吉士黄志清、陈之龙、何宗彦、刘纲、邓士龙、顾秉谦为翰林院编修 朱延禧、南师仲、赵用光、孙如游、刘一燝授翰林院检讨。(最终留在翰林院11人,占庶吉士18人的61.11%,占庶吉士授职14人78.57%。) 白瑜授兵科给事中、刘余泽、佴祺授为科道官 郭淐(1598 年 11 月 2 日万历二十六年十月初四授翰林院检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