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 三

 汉家月明 2025-04-07

入关定鼎,奄宅区夏  ---  清朝  三(顺治元年)

 

北京  普度寺

(2015. 10. 30)

 

为府真龙住

做庙杂神居

天壤之别

 

             

 

景点介绍

北京市普度寺位于南池子大街东侧,普度寺前巷35号。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已为军队或其他机构使用,只有山门、正殿、方丈院等保存较好,其余部分或拆或改,失去原状。建国后,中间部分为小学使用,周边进入居民,新建了大量平房。2002-2003年,政府投资迁出小学和住在寺界以内的168户居民,全面修复了台基、正殿、山门和方丈院北房,其余房屋基址在取得考古资料后回填保护,进行绿化,成为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活动场所。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明末被毁,清顺治初年改建为摄政王多尔衮之睿亲王府。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于喀噶城。二月后追夺王爵,王府上缴。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缩小规模,将南部改建为缎匹库,北部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供奉护法神大黑天。乾隆四十年(1755年)赐名“普度寺”,正殿名“慈济殿”,在正殿、山门两侧保留或兴建了行宫院、方丈院、小佛殿及僧寮等。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多尔衮实施的政策中有很多失误。但在当时的多股政治势力中,多尔衮无疑是最有远见卓识的。争夺天下有点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水平相差不会太远,关键看谁临场发挥失误少。

 

【旅游趣事】:

   普度寺的位置几乎就在市区正中心,以前居然不知道。从旅游的网站上得知这么个地方,看看离皇史宬不远,就决定一起顺路看一看。皇史宬不对外开放,外院已经成了大杂院,转了一圈就继续往前走,拐进胡同走不多远,眼前就觉得豁然开朗。这就是新整修的普度寺广场,只留着山门和大殿,但没有开放,只能从外面看看。拍了两张照片,又转回到南池子大街上,继续往北溜达。

 

 

河北张家口  大境门

(1999. 04)

 

千古雄关路,

一朝变通途。

人货多流畅,

耕牧渐同俗。

 

             

 

景点介绍

大境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造型朴实厚重,它所体现的粗犷苍劲、限而不拘的气势,在整个长城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是通往口北的要道。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市政府、区政府已着手对大境门进行全面修复和综合开发,使大境门一带成为旅游胜地,旅游避暑的胜地它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砌拱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有木质铁皮大门两扇。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门楣有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当时的地方军政首脑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壮观。相传,清康熙皇帝远征回归京都,夜经此地,曾露宿大境门外,后建卧龙亭和将军亭。

 

                           

 

【历史背景】

大境门,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历史。

张家口市区长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长450公里。在清代(公元16441911),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业都市,被称为“路陆商埠”、“皮都”。大境门,自古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陆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边口,为发展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沟通内陆与边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张家口经济的繁荣,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

1927年察哈尔督统高维岳在大境门门楣上书写的“大好河山”四大颜体大字,苍劲有力,颇为壮观,更为大境门增添风韵。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虽然地处长城,但此时的长城已不再是边界线,关口的商业作用开始慢慢地高于了军事作用。

 

【旅游趣事】:

    大境门就在张家口市区,打了个车就来到了这儿。城门还算宏伟,里里外外地拍了几张照片后,就顺着城门边的台阶登上了长城。上面的景色就迥然不同了 --- 只在城门洞两边有一小段砖路,剩下大部分就是土的了。仅仅能看出长城的痕迹而已,远处的烽火台看上去就像个土堆。看看脚下的路实在难走,就放弃了走到烽火台的想法,拍了两张照片就走下了城墙。

 

 

北京  洪承畴宅
(2021. 01. 21)


兵败人囚 求死报旧主 留清名美誉 又何必呢?

服更发剃 以身效新朝 用广能高才 这么着吧!

我赞此选

 

 

【景点介绍】:

洪承畴宅在北京市地安门东大街南锣鼓巷59号,北依黑芝麻胡同。清初虽规定内城只准旗人居住,但也有个别汉官被特许留居。该宅原大门在方砖厂东口路北,气势雄伟,门外有两只铁狮子。现院内房屋大部分改建,惟存北房三间,坐北朝南,前出廊,合瓦清水脊硬山房。据其后人提供的情况,此为其家庙(即洪氏祠堂)。按照洪氏生活的年代推断,此宅应建于明清之际,但现在三间北房是清代中晚期建筑,可能是在原址经过翻建。现为民居。

 

 

【历史背景】:

洪承畴(15931016日—16654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史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1644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异。也曾针对顺治皇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其意见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在洪承畴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渐和睦相处。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逝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就冲崇祯这么个糊涂皇上,洪承畴的选择也不算错 --- 仗打赢了,免不了袁崇焕的下场;仗打输了,前面有熊廷弼的榜样;不赢不输,孙传亭是样板;带兵这么耗着,旁边有个张若麒紧着催。实话说,这种局面下还打了一仗,而没有直接投降,已经算对得起崇祯了。

 

【旅游趣事】:

以前几次来南锣鼓巷,路过洪承畴宅都是大门紧闭,这次路过,居然大门是敞开的。门口有个老头在扫地,看他的打扮,不像是清洁工,看来是位秉承老北京习惯的。上前询问这是洪承畴在明朝的故居还是清朝的故居,得到很肯定的答复 --- 这是清朝皇上赐给洪承畴的。想想也是,洪承畴是从三边总督任上调任蓟辽总督的,估计还来不及在北京置办房产呢!道了声谢,走上前拍了张院内的照片,接着往前走。

 

 

北京  郑王府
(2021. 12. 03)


本为远脉 亦能涉政

不是正根 也得王封

清初奇景

 

大门

 

【景点介绍】:

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使用。

郑王府坐北朝南,原布局自东而西分3部,现存建筑,只东部残留,有街门,面阔3间;正门面阔5间,前出踏步之间,浮雕丹陛犹存;正殿面阔5间,台阶间亦存丹陛;并存东配楼面阔5间,西配楼只剩靠北面阔3间;最后为正寝,面阔5间。

 

正殿

 

【历史背景】:

明永乐中为姚少师广孝赐第。1644,清师进关,定鼎燕京。世祖以此第赐其从叔郑亲王济尔哈朗。王府第十三代主人端华,在“辛酉政变”失败后,被割王爵,赐自尽籍没家产。王府改赐道光帝第八子钟郡王奕诒,改称钟郡王府。同治十年又发还给已恢复世爵的庆至,复称郑亲王府。民国后,第十七代郑亲王昭煦先是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1925年又租给中国大学为校址。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一直弄不明白的是,当豪格和多尔衮都表示放弃皇位之后,多尔衮提出的自己摄政、济尔哈朗辅政的“动议”怎么那么容易就通过了。济尔哈朗充其量是小皇帝的堂叔,可皇帝的亲叔、亲大爷乃至亲哥哥好几位呢!其中也不乏贤能之人啊!

 

【旅游趣事】:

想象中这样依旧保存良好的王府应该是大门紧闭,没想到到门口一看,居然是大敞遥开的,虽然不能进去,但毕竟里面的景象是一目了然的。当然,能看的也就是一座老式样、新装修的银安殿。这就很知足啦!要知道,在不远处的礼王府,连老式的大门都看不见。

 

 

北京  第一中学(外观)

(2022. 04. 06)


兵入雄关 肯定过去

人进学堂 展望未来

世异时移

 

京师公立一中门1

 

【景点介绍】:

北京市第一中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宝钞胡同甲12号,是由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1988年被区政府定为实验学校。

 

经正书院门

 

【历史背景】:

学校前身为八旗官学,始建于1644年(清顺治元年)1894年,增建为经正书院;1902年,改名为宗室觉罗八旗中等学堂;1904年,更名为宗室觉罗八旗高等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一中学校,变为一所普通公立中学;1949年,由市政府接管,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中学。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一进北京城就开始办学,仅仅从这一点上,就展现出了君临天下的气象 --- 自古马背上可以得天下,不可以治天下。要想在中原的统治稳定、长久,必须改变统治思路。

 

【旅游趣事】:

从地铁出来,往“那王府”走,走着走着,就看到了路边这所学校。在北京,有名的中学是“二中”、“四中”、“五中”......,相比起来,“一中”的名气反而不是那么大。再一看大门边儿上那座“民国范儿”的门楼,就知道这里“有故事”,再从大门往校园里看,远远地还看见一座传统中国式样的碑亭。就算没疫情,学校的门也没那么好进,咱也甭去碰“钉子”,就问了门口保安一个“温和”点儿的问题,问他知不知道那座碑上写些什么。他说不知道。不死心,又“饶”着问了一句,能不能到跟前去看看,当然被拒绝。不过,他告诉我前面还有“可看的”。道了声谢,往前走了几步,果然看到了墙上的学校介绍,再走几步,又看见了一所传统式样的经正书院大门。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本馆《相册》目录下的相应位置寻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