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胖的科普:定义、危害与科学应对 郭芳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

 健康医学科普 2025-04-07 发布于山西
:郭芳

肥胖的科普:定义、危害与科学应对




01
如何定义肥胖

肥胖不仅指体重超标,更关注体内脂肪的异常堆积。目前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

1. 体质指数(BMI) 

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²(m²)。中国标准为:正常(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但BMI无法区分肌肉和脂肪,例如运动员可能因肌肉量高被误判。

2. 腰围与腰臀比 

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为腹型肥胖;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提示内脏脂肪过多。

3. 体脂率 

男性≥25%、女性≥30%可判定为肥胖,能更精准反映脂肪含量。

02
肥胖的危害不止是“体型问题”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催化剂”:

1. 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痛风等,内脏脂肪释放的炎症因子会加剧代谢紊乱。

2. 心血管风险 

腹部脂肪堆积显著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风险。

3. 器官损伤 

脂肪肝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肥胖密切相关。

4. 癌症与生育影响 

肥胖与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关联密切,还会干扰性激素水平,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5. 寿命缩短 

肥胖症患者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

03
科学减重:综合干预是关键

1.饮食管理 

- 原则:控制总热量(女性1200千-1500千/日,男性1500千-1800千卡),增加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减少高糖高脂食物。  

- 误区警示:不吃晚餐会降低代谢率,导致肌肉流失和反弹,建议晚餐清淡但需营养均衡。

2. 运动干预 

- 有氧+抗阻结合: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辅以力量训练预防肌肉流失。  

- 燃脂要点:单次运动需持续30分钟以上,脂肪消耗效率更高。

3. 行为与心理调整 

-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压力管理(冥想、正念饮食)可减少情绪性暴食。  

- 照镜子、记录饮食等心理学方法有助于增强自我控制。

4. 医疗手段 

- 药物:适用于BMI≥28或合并代谢异常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手术:重度肥胖(如BMI≥37.5)或并发症患者可考虑代谢手术,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04
特殊人群与误区提醒

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需从小培养健康习惯,避免药物或手术干预。 

- 遗传因素:40%70%的肥胖与基因相关,但环境因素(如饮食结构、久坐)仍是可控主因。  

- 轻断食:5:2模式(每周2天低热量饮食)可辅助减重,但需避免极端节食。

05
国家行动与未来挑战

我国已将肥胖防控纳入健康战略,预计到2030年,超重/肥胖相关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

2025年启动的“体重管理年”行动,旨在通过政策引导、科普教育等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趣味定格动画 小美吃太多长胖了,必须抓紧减肥啦

肥胖是复杂的慢性疾病,需通过饮食、运动、心理和医疗手段多维度干预。

科学减重不是短期“冲刺”,而是长期健康习惯的养成。

定期监测BMI、腰围等指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才能远离肥胖风险,拥抱健康生活。

链接点击


文章: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  郭芳

:

:魏婷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