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是怎么来的?都是“自己吓自己”!

 Anianfo 2025-04-07 发布于吉林
图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让你一整天都耿耿于怀;

工作上的一点小挫折,让你觉得整个人生都完了;

明明事情没那么严重,可你就是控制不住地焦虑、愤怒、难过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其实,这一切都跟我们的“心”有关。心就像一面镜子,本来干干净净想象你面前有一面古老的铜镜,刚铸造出来时,它光洁明亮,能清清楚楚地映照万物。‌我们的心,本来也是这样--清澈、通透、不染尘埃。但时间久了,镜子上会落灰、生锈、变得模糊。

同样,我们的心也会被各种‌念头、情绪、执念‌所蒙蔽,变得看不清真相。镜子本来就能照见一切,但如果你在上面涂满灰尘,它就会扭曲现实。别人无心的一句话,你解读成“他讨厌我”;工作上的一点失误,你放大成“我真是个废物”;其实,事情本身没那么严重,是你的“心镜”蒙尘了。‌

情绪是怎么来的?--都是“自己吓自己”你有没有发现?

我们害怕的事情,大部分根本不会发生;

我们生气的事情,过几天再看,其实根本不值得;

我们纠结的问题,换个角度想,其实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古德说的好,“但有一法现前,皆是自心分别。”只要有任何现象、事物或存在出现在你面前(或进入你的认知范围),都是你自己的分别心在对它们进行判断、贴标签赋予意义。事物的“好坏”“美丑”“利害”等属性并非事物本身固有,而是我们的心在加工。同一场雨,农民觉得“及时”,行人抱怨“麻烦”--雨只是雨,区别在于人心的判断。认知的本质是主观构建就像戴有色眼镜看世界:

眼镜颜色(你的观念)决定了看到的一切;

眼镜本身(你的心)才是显像的源头;
唯识学认为,外境如“电影”,心识如“放映机”,二者不可分割。

我们往往把主观判断当成客观事实(如臆测“他对我有意见”)执着于自己构建的概念(如“必须成功/有钱才算幸福”),这些分别心导致焦虑、愤怒等情绪,如同自己给自己编剧本,然后入戏太深。

你给朋友发消息,TA没立刻回。

你的心解读1‌:“TA是不是生我气了?”→ 开始焦虑。

你的心解读2‌:“TA可能在忙。”→ 心态平和。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解读,带来完全不同的情绪。问题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你的“心”怎么看待它。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和伴侣吵架,越想越气,最后甚至翻出三年前的旧账;

被老板批评,越想越委屈,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遇到一点挫折,越想越绝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想越气”?因为你在喂养情绪‌!情绪,你越想它,它就越聚越多;你不管它,它自然就散了。其实,情绪本来只是一阵风,是你自己把它变成了龙卷风。‌

图片

那怎样才能让心恢复平静?擦掉镜子上的灰尘既然情绪是自己“想”出来的,那能不能让自己“不想”呢?可以!‌古德云,“若知能所无体,顿悟人空法空。”如果你能看透情绪的本质,知道它只是“念头”,不是“现实”,它就会自然消散。具体怎么做?

一、暂停,别急着反应‌

当情绪升起时,先深呼吸3秒,问自己:

“这件事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我的想法是事实,还是猜测?”‌

“如果换个人,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情绪就像火苗,你不添柴,它自己就灭了。

二、换个角度看问题‌

别人不回消息?→ 可能TA在忙,不是讨厌你。

工作出错了?→ 这是改进的机会,不是世界末日。

感情有矛盾?→ 沟通能解决的事,不值得生气。

事情本身没有好坏,是你的“心”给它贴了标签。‌

三、练习“旁观者视角”‌

想象你是第三人,正在看一部电影,主角(你自己)遇到了这件事。

“如果这是我的朋友遇到这事,我会怎么劝TA?”‌

“一个月后,我还会在意这件事吗?”‌

“五年后,这件事还重要吗?”‌

拉开距离,情绪就会变小。

如果你觉得世界很糟糕,可能是你的心蒙尘了。

如果你觉得人生很痛苦,可能是你在自寻烦恼。

如果你觉得情绪控制了你,其实是你自己抓着它不放。

心若清净,万境皆安;心若混乱,小事成灾。

你的心,决定你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