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的筑基下手功夫可用打坐,采取双盘与单盘,双手自然下放至下丹田,以之温养。然后用收心、存心、内视、入静、调神、调息和调精七个步骤完成筑基修炼。收心,是下手时除断杂念的一种方法。因为刚开始做功夫时,难免杂念丛生,心驰于外,所以要收心。 具体做法为:“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平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口诀》。就是说妄念一产生,立即用心制止,便会喜而不喜,怒而不怒。这不仅是筑基的先决条件,而且是打坐入静的要诀。张伯端说:“岂独坐时然炁平日提百万强兵,但事至则理,退则休,亦可为静之本。以此静心应接事物,谁云误事炁实自灵耳。 故曰:以事炼心,情无他。镜能察形,不差毫发,形去而镜自镜。盖事至而应之。事去而心自心也”。说明修炼如此,待人接物亦应如此。做到此,“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有诗曰:得路欲归休问远,看看信步莫烦心,云收将放金乌见,一点灵光眼内明。”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口诀中口诀》。存心,是收好心后的稳心工夫。存心之前,必须先止念。原因是“念之生也,感物而动,尔觉定中觉目有所睹,则神役于目矣”。做法是“急收内听,其他皆然”。如此便可以养性,“养性之始,见不存则无所养,无所养则终乎不见矣。存心实自收心始。 所谓收神者,盖收心之余,用耳行之,至久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形心相忘,合乎至道,则元性彰露而元气生矣”。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下手工夫》。内视,是一种使心继续保持静定的方法。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张伯端解释说:“心之所以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 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口诀中口诀》。就是说静坐之时,又目微闭,内视于心,思想集中,万虑皆空。至于双目微闭的理由,《胎息经》曰:“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目之所至,心亦至焉。”由此,内丹修炼打坐时,凝神定息,舌柱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很快便能入静。入静,是经过上述工夫后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其状态是:“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清。”此时使要考虑运炼精、炁、神问题,“精、炁、神之所以为用者,心静极则生动也,非平昔之所谓动也,用精、炁、神于内之动也。精固精,炁固炁,神亦可谓性之基也。何也炁盖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心为君论》。 调神,是入静平稳后调和、调配元神的工夫。张伯端认为必须内视、内听、内嗅。原因是:“两目为役神之宅,顾瞻视瞩,神常不得离之。两耳为送神之地,盖百里之音闻于耳,而神随之而又去。两鼻为劳神之位,随之而辨之者谁炁神也。使耳目口鼻皆如眉,则神岂不安而全之。夫如是,则不为后天也,亦不劳修炼也。大抵忘于目则神归于鼎而烛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目垂而下顾也;忘于耳则神归于鼎而闻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耳内听于下也;忘于鼻则神归于鼎而吸于内,盖真息既定之时,气归无海之理。合而言之,俱忘而俱归于鼎而合于内矣。”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神为主论》。也就是说,通过内视、内听、内嗅等内炼,调神定息,使神归鼎内。调息,是上述工夫的辅助工夫。整个筑基过程中,调整好呼吸,至关重要。张伯端说:“静定之际,先行闭息之道。闭息者,夫人之一息,一息未际,而一息续之。今则一息既生,而抑后息,后息受抑,故续之缓缓焉,久而息定。抑息千万不可动心,动心则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动矣。”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下手工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