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在杀死苏宁?‌

 汕头能率 2025-04-07
图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者/须眉

犀牛产研所出品/ ID:xiniuchanyan

南京玄武区苏宁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依然闪耀,但这座曾号称'中华第一店'的零售帝国,已在资本迷航中,沦为了商业进化论的活体标本。

从家电连锁霸主到千亿债务困兽,从'智慧零售'先驱到数字化转型败将,苏宁用三十五年时间验证了一个残酷定律—当企业将资本运作等同于战略能力,把边界扩张误解为商业创新,即便手握万亿生态蓝图,也会在核心竞争力的消融中坠入深渊。

此刻俯瞰苏宁的商业版图——体育帝国崩坏、物流网络肢解、金融牌照抛售、零售城池失守……

苏宁的每个业务板块的溃败,都刻着相同的病理特征:用高杠杆喂养多元化野心,以短债长投实施战略豪赌。

犀牛冠名单曲上线,听歌看文,向产经弄潮儿致敬

战略迷航

资本游戏的致命诱惑

2009年的苏宁电器,以941家门店、583亿营收稳坐家电连锁头把交椅。彼时张近东在股东大会上宣布'苏宁要做中国的沃尔玛',却未曾料想这个清晰宏愿,会演变成一场没有边界的扩张狂欢。

当阿里、京东掀起电商革命时,苏宁的战略选择暴露了传统企业家的认知困境:既想守住线下城池,又渴望线上王冠,然而最终在战略摇摆中错失转型良机。

2012年苏宁电器更名'苏宁云商',这场耗资数亿元的更名仪式揭开了战略混乱的序幕。

线上线下同价策略看似革命性创新,实则导致左右手互搏:线下门店沦为体验馆,线上平台继而深陷价格战漩涡。

图片

时任副董事长的孙为民宣称'要革自己的命',但组织架构的割裂让这场革命沦为表面文章。

数据显示,2013-2015年苏宁线上业务增速从43.86%暴跌至14.83%,同期京东增速却保持在60%以上。

真正核心的转折,发生在资本运作领域。

2015年阿里283亿元战略入股,本该成为苏宁补足互联网基因的契机,没成想却再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张近东开始沉迷'资本炼金术':40亿收购天天快递完善物流版图,42.5亿买下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布局体育产业,27亿收购万达百货,48亿吃进家乐福中国。

这些看似恢弘的布局,实则是用短期债务支撑长期投入的危险游戏。截至2020年,苏宁体系内并购形成的商誉高达89.7亿元,相当于当年净利润的6倍有余。

生态泡沫

伪协同的万亿幻梦

“智慧零售”概念的提出,暴露了苏宁对互联网思维的误读。

张近东在2017年勾勒的'两大两小多专'业态矩阵,本质是实体店形态的排列组合。

当盒马鲜生用数据重构“人货场”时,苏宁却执着于'开够一万家门店'的数量竞赛。

极物、小店、零售云等十余个新业态的并行走马,让苏宁组织资源也陷入空前耗散。

图片

回看其金融板块的野蛮生长,更具警示意义。

苏宁金服估值从2016年的166亿暴涨至2019年的560亿,表面看是产融结合的典范,实则已埋下巨大风险。

零钱宝、任性付等消费金融产品虽为其带来现金流,但底层资产质量堪忧。

更危险的是,苏宁易购通过关联交易向金融板块输血,形成危险的资金池。当2020年债券兑付危机爆发时,整个生态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体育产业的豪赌堪称战略败笔。2.5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5.23亿英镑拿下英超转播权,这些光鲜的国际化布局,却未能带来预期回报。

PP体育因版权成本压垮,被迫放弃亚足联赛事转播;国际米兰常年亏损,最终成为资本运作的筹码。用零售现金流来喂养体育梦想,暴露了其企业战略的严重失序。

组织癌变

集权治理的数字化困境

在南京徐庄软件园的苏宁总部,'1200工程'培养的管培生们仍在践行军事化管理。

晨会制度、KPI墙、标准化流程,这些从连锁时代延续的管理基因,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转型桎梏。

某离职高管透露:'所有创新业务都要向南京总部报批,等流程走完市场机会早已消失。'

图片

张近东的绝对权威,在危机时刻显现出双刃剑效应。

2018年力排众议投资恒大地产的200亿战投,本欲绑定地产大佬寻求资源协同,却因恒大自身危机演变成债务黑洞。这笔占苏宁易购净资产87%的巨额投资,最终以本金无法收回告终,成为压垮骆驼的关键稻草。

其数字化转型的困境,更具典型性。

苏宁技术研究院2017年就研发出智能导购机器人,但落地门店时遭遇传统业务部门抵制。

当永辉超市用数字化中台实现供应链革命时,苏宁的IT系统仍在为线上线下数据割裂头疼。在研发投入上,苏宁也是远远低于同期对手京东。

时代弃子

零售革命的残酷物语

苏宁的衰落轨迹与国美惊人相似,二者共同演绎了'路径依赖'的现实悲剧。

当黄光裕身陷囹圄时,张近东本有机会完成对老对手的终极超越,却同样陷入'规模崇拜'的陷阱。

数据显示,两家巨头在2015年后不约而同地加大杠杆,国美资产负债率攀升至98%,苏宁也达到63%,远超零售业健康水平。

新零售变局中的战略误判相当致命。

阿里通过银泰、盒马、大润发完成线下卡位,京东凭自建物流构筑护城河,拼多多用社交裂变颠覆流量逻辑。

图片

反观苏宁,既无阿里的数据能力,又缺京东的基础设施,更未能捕捉到下沉市场的红利。其引以为傲的'线上线下融合',最终沦为仓储会员店、直播电商等新物种的陪跑者。

甚至地方国资的接盘,亦未能扭转颓势。

2021年江苏国资联合阿里、小米等组建新新零售基金,看似为苏宁注入148亿救命钱,实则也宣告了张氏家族时代的落幕。

混改后的苏宁易购砍掉PP体育、收缩小店业务,但万亿债务压力下,这种战略收缩明显来得太迟。

“沉舟侧畔千帆过”

站在2025年回望,苏宁帝国的废墟上,正生机勃勃地崛起新一代的零售物种。盒马用AI重构生鲜供应链,美团闪购实现18分钟极速达,Temu的智能仓储周转效率已达苏宁巅峰时期的17倍。

这些后来者用残酷对比向世界宣告:零售业的终极战争早已超越业态之争,已演变为算法效率、数据颗粒度、供应链弹性的精密较量。

苏宁的陨落恰似一记世纪警钟,它提醒所有商业组织:在产业周期更迭加速的时代,任何偏离主业的'生态化反'都是危险杂耍,所有忽视现金流的'战略布局'终将沦为资本坟场。

当南京总部大楼外墙的'Suning'标识被新主人替换,这场持续十年的商业败局终于写下最终注脚——杀死巨头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自己亲手一针一线编就的资本幻梦。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