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少历史爱好者对明朝的认识都停留在这句话上,但这并不能概括真实的历史。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在文字上的功夫又非常了得,因此让一些没有深入了解历史的人受到误导。明朝好像没有赔款,但却被迫献出另类的“赏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一、蒙古“挟赏” 明朝与北边的蒙古各部一直存在着朝贡关系,特别是“俺答封贡”后,这种关系更加密切。所谓朝贡,就是一方将自己的土特产作为贡品,献给另一方,并且表示顺从,而接受贡品的一方也会给与对方相应的赏赐,双方维持这种宗藩关系。可是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国力的衰退,导致与蒙古的这种朝贡关系发生变化。 1628年六月,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袭扰明朝边境,并且大举进攻边境重镇大同,“杀军民数万”,还差点攻破了城池。此时的明朝已经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有后金的威胁,内有农民起义,如今蒙古的林丹汗又来捣乱。为对付林丹汗,崇祯帝启用了一位老臣,即已经八十三岁的王象乾,让他“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 二、“恩赏”蒙古 王象乾先与崇祯帝进行了一番密谈,接着又奉命与袁崇焕“计议”,之后就前往山西任职。在抵达阳和后,王象乾立即派人前往杀虎堡与林丹汗进行议和。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双方最终达成协定,“定赏八万一千”。然而到了第二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后金军队直抵北京城下,明朝调集各路兵马勤王,山西的防务出现空虚。 为防止林丹汗趁机入侵,新任兵部尚书梁廷栋“合诸部马价七十余万,象乾议益八万,共八十万”,“以终款事”。也就是说,明朝为此事先后付出了八十八万两白银的代价!然而林丹汗还不满足,他得知皇太极入关的消息后,立即率十万骑兵来到宣府要求得到赏赐!明朝没有办法,于是又搜罗了十八万两,“恩赏”给了林丹汗。 ![]() 三、“赏赐”背后 被林丹汗勒索一百万两白银,自然不能算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不过好在明朝的文人们有办法,他们直接大笔一挥,将屈辱的勒索写成了“恩赏”、“市赏”,这种曲笔的手法在清朝后期也是屡见不鲜的。众所周知,明朝后期财政十分吃紧,那么崇祯帝为何还肯拿出这么多的真金白银来“赏赐”蒙古的林丹汗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不给不行,林丹汗知道明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因此利用武力进行威胁。明朝为求得安宁,只好通过这种交保护费的方式,换取边境的和平。另一方面,明朝还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收买林丹汗,求得与他结成同盟,一起对付崛起的后金。然而崇祯帝没有想到,林丹汗在得到明朝的“恩赏”后,“昼夜移营西去”,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参考资料:1.《明清史料》;2.《明史》;3.《明经世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