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懂人体十二经络 | 顺天应时,经络为纲:解锁古人十二时辰养生智慧

 成才了 2025-04-07
图片

基本概念

十二经脉为经络分类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十二经脉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每一经脉,内部属络于一定的脏腑(属于脏的络于腑,属于腑的络于脏),外部则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面。

经络的三大功能: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人体。

所以,经络的通畅,直接关系到气血是否能顺利到达需要的地方,经络不通则百病生。

分类

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由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包括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

手足: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

阴阳:中医认为内为阴,外为阳;胸腹为阴,后背为阳;上为阳,下为阴。因此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太阴、阳明在前(外),少阴、太阳在后(内),厥阴、少阳在中。手足三阳经脉皆会于头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胸腹部分布着手足三阴经脉及足阳明经,腰背部为足太阳所过,侧胸腹为足少阳所过。

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均以脏腑命名。

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五行属性互为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其走向互相连接。

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图片

人体十二时辰养生表

一、手太阴肺经

图片
图片

手太阴肺经主治咳嗽、气喘、肺胀等呼吸系统疾病,另外对肩背疼痛也有一定效果。

疏通方法:将胳膊伸直,沿着大鱼际的方向一直向胳膊上敲,敲到肩膀处即可,左右手互相交替,各敲10~15遍。

疏通功效:预防、治疗各种肺部疾病;润皮肤,护毛发;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感冒;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尺泽穴(肘横纹中):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肺泻火,调理肠腑。

列缺穴(腕横纹上1.5寸):止咳平喘,通经活络。

当令时间:寅时(3-5点)

养生要点:此时肺经排毒旺盛,应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二、手阳明大肠经

图片
图片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疏通方法:将左手自然下垂,用右手敲左臂,一敲就是大肠经。敲时有酸胀的感觉,敲到曲池穴时多敲一会儿,曲池穴就在大肠经上肘横纹尽头的地方。敲几分钟后换手。

疏通功效:通经络,止疼痛,适用牙痛、头痛、肩周痛等疼痛症状;通肠道,消便秘。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疏风解表,镇静止痛,缓解头痛、牙痛。

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清热降压,改善皮肤问题。

当令时间:卯时(5-7点)

养生要点:起床后喝一杯温水,促进肠道蠕动。

三、足阳明胃经

图片
图片

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疏通方法:采取坐位,将双手拇指与其他手指分开,左手握右腿,右手握左腿,大拇指用力,其他指头不动,这样顺着胃经的循行路线往下揉,遇到痛点就把它揉开,一直揉到脚面。

疏通功效:助消化,缓解胃痛、胃胀、胃反酸等胃部不适;止疼痛,通经络。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足三里(膝下3寸):健脾和胃,通经活络,增强免疫力。

天枢穴(肚脐旁2寸):调中和胃,理气健脾。适用于痢疾、便秘、肝炎、痛经、子宫内膜炎等症。

当令时间:辰时(7-9点)

养生要点:吃好早餐,宜吃温和养胃的早餐。

四、足太阴脾经

图片
图片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问题。

疏通方法:按照经脉循行的位置敲打两腿内侧面,一次100~200下,对女性保健更易见效。

疏通功效:调脾胃,助消化;调经止带,治疗各种女性疾病;让下肢更强壮,去除脚气。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三阴交(内踝上3寸):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

血海穴(膝盖内侧上方):调经统血,健脾化湿,改善月经不调。

当令时间:巳时(9-11点)

养生要点:久坐伤脾,起身走动或做脚趾抓地动作,提升脾的运化能力。

五、手少阴心经

图片
图片

心经主血脉与神志,调节心脏功能及情绪。心经不畅会表现出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等症状。

疏通方法:按摩经脉循行的方向,敲打手臂阴面(大拇指所在的一线)靠内侧一点的位置,每次敲打100~200下,然后换手继续。

疏通功效:强心脏,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调情志,经常按摩可使心情舒畅。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少海穴(肘横纹内侧端):理气通络,益心安神。

神门穴(腕横纹内侧端):安神助眠,缓解心悸。

当令时间:午时(11-13点)

养生要点:午饭后小睡15-30分钟,闭目养神以护心血。

六、手太阳小肠经

图片
图片

小肠经主吸收排浊,与肩颈、听力相关。面部各种疾病,如头、眼、耳、鼻,以及一切热症都可通过疏通小肠经来进行缓解和治疗。

疏通方法:一条胳膊伸直,用另一手握空拳去敲打其阳面(小指所在的一线),每次敲打100~200下,然后换手继续。

疏通功效:面部排毒,可消除青春痘、上火导致的各种疹子等;消除各种先天性的皮肤赘生物,如扁平疣等。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后溪穴(手掌尺侧):清心安神,通经活络,缓解头颈部疼痛。

听宫穴(耳屏前):改善耳鸣、听力下降。

当令时间:未时(13-15点)

养生要点:此时小肠吸收食物中的精华,血液的浓度增高,应及时补充水分,保护血管。

七、足太阳膀胱经

图片
图片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泌尿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

疏通方法:大腿后面中线即是膀胱经,按经路循行顺序各敲打几分钟即可,但因为其位置比较难以敲打,也可以用压腿的方式来锻炼膀胱经。

疏通功效:全身排毒,调节水液,维持身体代谢平衡;男性保健,有壮阳的功效。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委中穴(膝后腘窝):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治腰背痛。

肾俞穴(第2腰椎旁1.5寸):补肾强腰,缓解腰痛。

当令时间:申时(15-17点)

养生要点:多喝温水,加速膀胱经排毒,预防泌尿系统问题。

八、足少阴肾经

图片
图片

足少阴肾经主治气短喘促、咳嗽、咯血、头晕目眩、心悬若饥、惊恐、口舌干燥、咽干及肿痛、心胸烦闷、疼痛、腹泻、腰脊疼痛、下肢无力、足心发热、心痛等症。

疏通方法:从大腿内侧,中心线略向后的位置由大腿根部用拇指一直压下去,压到足心为止,力度以耐受度适宜为准。肾经的位置不方便敲打,所以我们用压的方法来代替敲。

疏通功效:全身排毒,调节水液,维持身体代谢平衡;男性保健,有壮阳的功效;调月经,调理各种女性疾病。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涌泉穴(足底前掌):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引火归元,改善失眠。

太溪穴(内踝后凹陷):益气固肾,清热利湿,缓解疲劳。

当令时间:酉时(17-19点)

养生要点:晚餐要吃得清淡,减少盐分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九、手厥阴心包经

图片
图片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悸、心烦、心痛、胸胁胀闷、面赤、喜笑无常,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等。

疏通方法:手臂略前伸,掌心向前,另一只手握空拳或用掌侧从胸部侧上方沿着手臂一直敲到中指处。每侧手臂各敲100下。

疏通功效:清心火,缓解工作紧张,心烦心热,失眠多梦,口腔溃疡,周身瘙痒等;缓解掌指关节疼痛。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缓解胸闷。

劳宫穴(掌心):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痛。

当令时间:戌时(19-21点)

养生要点:可以听音乐或冥想舒缓心情,饭后散步。

十、手少阳三焦经

图片
图片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疏通方法:抬起左手前臂,微微曲肘,掌心向下,右手攥空拳,从左手无名指末端开始沿手背到腕部进行敲击。然后沿前臂外侧尺骨和桡骨之间上行至肘尖。由肘尖沿着上臂外侧向上敲击,到达肩部,然后换成四指指腹沿肩后侧敲至锁骨上窝,再从锁骨上窝处沿颈外侧向上轻敲至耳后、耳上方、面颊,直至眉梢凹陷处。

三焦经在头部的穴位较多,可以用手指揉按的方式代替敲打。

疏通功效:调节内分泌,尤其适合女性保养。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缓解偏头痛、耳鸣。

肩髎穴(肩峰后下方):祛风湿,通经络,改善肩周炎。

当令时间:亥时(21-23点)

养生要点:睡前用经络梳向后梳头100下左右,疏通三焦经。用温水泡脚,促进气血循环,帮助入睡。

十一、足少阳胆经

图片
图片

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病症,肝胆、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

疏通方法:通常,任何时间都可以敲胆经,但是注意饭后不要马上敲。

坐在椅子上,双腿平放,用手握拳敲大腿两侧。一般人频率为左右各100次,时间2~3分钟,因为大腿部位肌肉脂肪都比较厚,所以力度要相对大一点。月经不调者慎敲,如发现不适,应停止。

疏通功效:胆经对于下肢的经脉运行有重要的作用,经常敲打可以使下肢气血通畅,老年人步行有力,预防老寒腿、腿脚不便等。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风池穴(颈后两侧):祛风解表,镇静安神,明目止痛,缓解头痛、颈椎病。

阳陵泉(膝外侧下方):舒肝利胆,强健腰膝。

当令时间:子时(23-1点)

养生要点:这个时候是胆经修复期,必须入睡了,熬夜易致胆汁淤积,皮肤暗沉。

十二、足厥阴肝经

图片
图片

足厥阴肝经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疏通方法:采用平坐,从大腿跟部一直敲打到脚部,或者平躺在床上,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向内弯曲,然后请人帮忙敲打,每条腿敲打3~5分钟。

疏通功效:足厥阴肝经有增强肝气、缓解高血压的功效,对中老年人“三高”预防有一定功效,另外常按肝经还可以排毒减肥,故足厥阴肝经还是女性保健常用的一条经脉。

常用穴位:

图片
图片

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平肝泄热,疏肝养血,清利下焦,缓解焦虑。

期门穴(乳头直下第6肋间):健脾疏肝,理气活血,调理肝郁、乳腺问题。

当令时间:丑时(1-3点)

养生要点:此时是肝血净化黄金期,应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