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到30年前,那时候的北邮还没有礼堂,开学典礼在当时的2食堂。满头银发的叶培大先生好像是当时邮电系统唯一的院士,他老人家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恭喜同学们进入了未来20年最热门的行业!” 的确如此,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近30年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红利,感恩北邮! ![]() 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当年考入北邮是个偶然,作为一个农村学生,在那个年代能够考上大学已经是幸事。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老父亲特意托人找到东里中学(现在的通州运河中学)的王书记咨询,得到的结论是“报考北邮”,因为当时的县电信局还没有一个大学生。有着逆反心理的我却不是这么想的,但由于自己没有分到北邮的推荐生名额,推荐名额只要高考成绩过重点线即可被录取, 自己在意气用事,第一志愿报考了北邮,最终与北邮结缘。 进了北邮,并没有想象中的意气风发,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初中班主任李老师对此很不满意,李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 教导我“文为心声”,使写作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进入大学后,还在社团刊物《益友》上发过文字,但现在手里已经一本也没有了。由于高中就已经住校,所以大学的宿舍生活只是一种延续。一样的上下铺,高中宿舍是6个人,北邮的宿舍有8个人。入学后的第一个中秋夜晚,8个兄弟按年龄排序,于是我成了314宿舍的老大。入学后的第一个圣诞节, ZHB 搞来了一棵圣诞树,宿舍里有了不一样的氛围,或许加深了大学生活的印记。 ![]() 我们宿舍是一个22班和23班混合宿舍,22班的是ZHB,SXJ,ZF和PJX,23班的有LHD,LGS,ZSJ和我。 PJX是22班的班长,曾带我们宿舍去他家过元宵节,自己才知道有肉馅的汤圆。SXJ不但乒乓球打得好,而且还是系足球队的主力。另一个系足球队的主力是ZHB,一个好门将可以顶半个球队,ZHB是我们的主力门将,他正直得很,基本不怎么喝酒,但由于毕业季的一次假球风波,喝得几乎大醉。ZSJ 是我们最小的兄弟,和我一起参加过篮球二级裁判的培训,我倆作为裁判吹过很多场校篮球赛,他是我们宿舍唯一一个背诵英汉小词典的人。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兄弟8人都要聚餐一次,增强了314的仪式感。记忆中的饭馆有北邮南门外的天都酒家,北门外的敬仙饭店以及学校的教工餐厅。由于当时学校还承担着邮电系统的很多培训任务,教工餐厅可以点菜,但并不便宜。每次聚餐,最具特色的是先点两盘蛋炒饭,这个建议是LGS发起的,填饱肚子后再点菜。 LHD 就是那个睡在我下铺的兄弟,大学期间有几次醉酒,我把他折腾的不轻,全宿舍的人都睡不好觉,醒后非常惭愧和后悔。就像后来于老板(YH)说得那样,醉后非常难受,但醉前的感觉令人神往。后来,SXJ、XM等人还成立了“酒协”,我只是个编外,主要用于大家调笑的谈资。LHD 学习成绩极好,保送读李道本先生的研究生。李先生是信号处理领域的巨匠,据说由于种种原因,在北邮评上博导,先生就去北航评了个博导,后来北邮才又给了一个博导,颇具传奇色彩。 每个人都有糗事,也有着或多或少的遗憾。我们宿舍最大的遗憾莫过于ZF的中途辍学,他可能当时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强人意,宿舍里的每个兄弟都试图帮他一下,我还曾和其他宿舍的同学咆哮,但一切都没有挽回最终的结果。毕业后也失去了音讯,那是一个失联的兄弟。 我们这一届在北邮的无线系(2系)有3个专业,21、22、23班都是无线通信专业,组成了91无线一大班,24班是电磁场和微波专业,25班是电视与图像传输专业,这两个班组成了91无线2大班。我的一个高中同学MG就在25班,所以我对2大班的一些同学也较熟悉。当前的基础课高数和英语有AB班, 我在高数班中结识了同为北京考生的WCY,是电磁场和微波专业,篮球打得很好,于是我对24班的同学也熟识了一些,其中就有后来寄宿在他们研究生宿舍的BT和KMF。 无线系的课业很重, 有线通信相关的内容都要学,还要学无线通信相关的内容。宿舍里只有一张桌子, 于是大家随机地流动到教1、教2、教3、教4和图书馆。一本书、一个本、一个杯子,往往都成了占座的标识。有人帮助占座是奢侈的,于是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如果是最后离开教室的话, ZHB 可能会唱一首歌,唱完歌后才回教室。 隐约记得,有一次他唱的是赵传的《男孩遇见野玫瑰》。 我主要游离在图书馆和教4楼,离宿舍比较近。作为益友读书的会员福利,我可以没月从图书馆多借一本书。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去书店。当时的图书市场非常火爆, 从北太平庄商场一直到师大东门,道路两边遍布大大小小的书店和书摊。书店里没有座椅,更没有咖啡,但可以站着免费看书。在一个书店可以逗留半小时,看看是否能够捡漏什么新书。或者,看完2~3章的长篇小说,然后换一家书店。于是,遇到了温瑞安的《神州奇侠》和《四大名捕》系列。 ![]() 据传无线系的专业课有“四大名捕”,形容这4位老师的课补考概率极高。其中,模拟电路大概位于首位,谢老师治学严谨,多数人学得战战兢兢。发下试卷的时候,自己的手紧张的有些出汗。但是,自己冥思苦想的时候, CYH竟然提前交卷了,谢老师当场扫了一下他的答卷,说至少90分以上,教室里一片哀声叹气。大学里总是有一些高手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串宿舍聊天、打牌、下棋等成了我们日常生活。CYH在我们的斜对门316宿舍,神人很多。 316的老大是LYJ,曾经在一场指导棋中赢过华学明,被评为业余4段。LQ和TY的围棋水平也很棒,在一大班和二大班围棋对抗赛的时候,他们宿舍是主力。ZHS后来长发披肩,说享受球场上风一般的感觉。YDK在上课的时候从不记笔记,却不影响成绩。375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LXW的版本最为精彩。YM后来是北邮的棋牌协会会长,象棋曾拿过石家庄的冠军。平时嘻嘻哈哈,但坐在棋盘前,完全变了一个样子。我不服,和他在3层的楼道口通宵夜战,结果仍是胜少负多,害得我整个上午在课上睡觉。幸运的是,没有鼾声。 315的趣人多,L老大是天津人,风趣得很。GZ最小,略显孩子气,CR喜欢谭咏麟的歌,他就集齐了张国荣的所有磁带。QFF见人先笑,一口广东普通话,你不笑都不成。口音更重的是QYJ,浙江嵊州人,我称他为老师,学了一下午的1234567890,也没有学会。WX是典型的趣人,稍显慵懒,聊天让人非常放松。LZH是个北京的胖纸,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而ZJF稍显特立独行,在联欢会的时候曾和我PK劈叉,大家一边喝彩一边哄笑。 23班的男生集中在315和316, 314是我们4个,还有三个在311,CYW、YC和HY。HY是我们大班的体育委员,经常早上逐个宿舍敲门,催大家出操跑步,尽管效果难以保证,但尽职尽责实属难得。我们班女生只有7人,进本符合1:3的北邮标准。女生都住在13楼,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是允许男生进入的,例如搬个箱子之类的。后来,就只能在楼门口电话呼叫了。 去13楼最多的可能算是我们宿舍的LHD了, 因为他是我们大班的信使。亲朋好友寄给我们的信函会统一放到一大班的信箱柜里,由LHD统一取出,然后分发给大家。女生们去水房打开水的时候,会路过我们的宿舍楼,从我们宿舍的玻璃窗可以俯视路上的行人。于是,在吃午饭前后,有一次有几个其他宿舍的同学来到我们宿舍,挤在我们窗前,对打水的同学指点说笑,结果被ZHB拍了照片,留下了精彩瞬间。 多年以后,在我们毕业20年聚会的时候,一共有50多位同学到达了衢州。没到的同学也纷纷或视频祝福,或留言寄语,或在线通话。大屏幕投影上,一张张老照片浮现,当定格在窗前几人背影时,还记得他们是谁么?有人猜测,有人否认,或已成谜。 ![]() 4年的北邮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同窗之谊。课堂上的迷惑,操场上的轶事,宿舍里的谈资,最后都化为火车站送别时的悲伤。大家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生活的奔忙,结婚生子,有了新的朋友,但没有人会忘记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世事变迁,校园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我们亦如此,不变的是北邮西门外的小月河。 更多的文字,也记录不下91无线150位同学的故事,即便是91无线一大班90个同学的故事也是如此。有的同学英年早逝,有的同学失去了音讯,更多的同学纷纷踏上了各种领导岗位,我不愿贴出曾经的各种合照,担心给同学们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把更多的故事留给未来一次次的重逢吧! 作为无线系91级学生的一员, 我可能唯一一个高考英语不及格的人。乡下的初中,本没有英语老师的。但由于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英语成了中考的必考科目,才请了一些高中毕业生作为我们的代课老师。自己又任务死记硬背是一种摧残,导致成绩很差。而大学过不了四级是没有学位证的,于是自己摧残自己,再大一的时候就幸运地通过了四级考试。有个同学先后参加了3次的四级考试都没有通过,而且三次考试的最低分是59分。于是,以后的英语课堂上很少会见到我,以至于英文水平一塌糊涂。后来英文水平的提升,主要是来自于多年在外企工作和多次的海外工作经验,参见《三本书影响一个人》。 今年,毕业30年了,想为自己,为曾经和现在的我们,留下一点纪念。承蒙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厚爱,LHD 和我以及两位新朋友共同翻译一本书《超密集无线网络》,作为对北邮无线通信专业的回忆,作为对北邮同学们的留恋。 《超密集无线网络》译者序 “手机、钥匙、钱包” 是多年前人们出门必备的三件套。随着移动支付服务的普及,钱包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野;随着物联网尤其是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智能门锁的发展,钥匙也开始离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手机越来越成为我们的必需品,尤其是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 我们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恰逢蜂窝移动网络的大发展,经历了从2G到5G的全过程,从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到码分多址再到空分多址,虽然网络容量的提升一直是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主要课题之一,但用户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通话质量或网络浏览速度,本质上是带宽,即用户可以怎样的网络速度享受移动服务。从2G时代起,增加基站数量和使用更多的频谱资源(更大的带宽)是扩充网络容量为数不多的手段,但宝贵频谱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适合蜂窝移动通信的频谱已分配完毕,更高的频段存在传播距离短、穿透损耗大等难以克服的缺点而无法广泛使用,增加基站数量(网络密集化)几乎成为网络容量扩充的唯一手段。 然而,网络密集化面临的挑战是设备、部署和运营成本的增加。理想的终端用户网络部署模式支持全自动配置和网络运行期间的持续自优化。基站部署的理想极限是按照移动终端的分布进行智能部署,实现每个基站服务于一个移动终端,这种演进将形成超密集的移动网络。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超密集网络的各个方面,从起源到当前网络部署和优化中面临的挑战,并通过理论分析和系统级仿真给出了超密集网络的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恒定定律,为运营商进行网络规划建设和优化维护提供了指南。书中展示的研究过程非常清晰,通过随机几何这一强大的数学工具,并且基于大量翔实的研究成果和参考资料,面向不同的场景采用伪代码流程来描述算法,分析小基站部署密度、视距传输、天线高度、移动终端密度、多用户分级等因素对超密集无线网络的性能影响,尤其是对网络覆盖率和面积比特效率的性能影响,进而得出超密集无线网络的容量比例定律。更进一步,面向超密集无线网络的系统优化,从小基站的激活与部署、移动终端的准入与调度和空间频谱的再利用机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对超密集无线网络的上行链路进行了完整的分析,并对动态时分双工技术在超密集无线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作为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能够让每一位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的从业者从中受益,更显出本书的难能可贵。 本书的翻译来自几个有趣灵魂的碰撞,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老师鼓励我们参与本书的翻译,让我们能够沉浸于超密集无线网络技术的魅力。第1、2、3章由王同林负责,第4、5、6章由卢健负责,第7、8、9章由曹洪伟负责,第10、11章及目录、前言、缩略语等由李海东负责,全书由曹洪伟、李海东统稿。在翻译过程中,各位译者在工作之余,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反复推敲,多次审核修改,力争做到精益求精,真实传达原著内容,但由于水平有限,即便兢兢业业,依然如履薄冰,译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斧正。还要感谢各位编辑老师的精心编校,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出版。 真心希望超密集无线网络能够早日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移动通信带来的便利,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感动骄傲。 ![]() |
|